烽火肆虐,狼烟滚滚:遍地狼烟 (烽火狼烟下一句是什么)
烽火狼烟,这句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句为“烽火燃矣,狼烟举矣”。它形容战争或灾难的信号和场面,也比喻战争或灾难的爆发。
烽火狼烟下一句的几种常见说法:
- 遍地狼烟:形容战争或灾难的场面十分惨烈,到处都是浓烟和火光。
- 狼烟四起:形容战争或灾难的范围很广,到处都是烽火狼烟。
- 战火连天:形容战争的规模很大,战火燃烧得十分猛烈。
- 硝烟弥漫:形容战争或灾难后的残留景象,到处都是硝烟和尘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容战争或灾难持续的时间很长,家人的音信十分难能可贵。
关于“烽火狼烟”的一些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争。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军事通信工具,在高山或边关上修建,平时用来瞭望敌情,一旦发现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以示警报。狼烟是一种由狼粪和柴草混合制成的浓烟。由于狼粪中含有大量的硫磺,燃烧时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在白天和晚上都能够看到很远。烽火和狼烟往往一起使用,既可以白天发出信号,也可以在夜晚发出信号,以便及时传递军情。
“烽火狼烟”在现代用法中的扩展:
除了原意之外,“烽火狼烟”现在也经常被用来比喻灾难、危机或动荡,以及引发这些事件的信号或征兆。例如:环境污染加剧,烽火狼烟四起,警示人们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经济危机爆发,狼烟滚滚,提醒人们关注金融市场的动荡。战争阴云笼罩,烽火连三月,凸显国际局势的紧张。“烽火狼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的场面,还可以比喻各种危机或动荡的信号和征兆。在现代社会,我们也经常用“烽火狼烟”来警示人们关注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危机,提倡维护和平与和谐。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