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ishop
一家企业,因为安全事故,令上万人失去生命。
这家企业的老板,会受到什么惩罚?

就是这么荒诞。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
一家生产杀虫剂的化工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当场死亡3787人。
事故共造成15000人死亡,受伤(包括严重致残)的人数高达55万。

(“博帕尔事故”相关新闻照片)
一场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的人间惨剧。
讽刺的是,如此严重的事故,却没有人为其负上相关法律责任。直到26年后,迫于多方压力,才不咸不淡地处罚了几名当时工厂的印度籍管理人员。
而作为博帕尔工厂投资方之一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则无一人受到法律制裁。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最近,一部仅4集的印度剧集,再次将这幕惨剧带回公众视野。
《铁道人:1984博帕尔事件》
The Railway Men

Netflix出品,豆瓣8.2分,IMDb8.5。揭开的,是一段亲历者苦痛的记忆,也是一道不能忘却的伤疤。
01
博帕尔工厂里存储着超过40吨的异氰酸甲酯(MIC),一种剧毒化合物,且极不稳定。
一个工人在冲刷管道时,“操作失误”,导致水流入异氰酸甲酯的储存罐,发生剧烈反应。
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毒气泄漏,随风飘向博帕尔市区。

不远处的贫民窟里,人们正在婚礼上庆祝狂欢。

第一个人倒下了,然后是第二个……
人群瞬间慌乱起来,尖叫、哭泣、逃跑、踩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毙在地。
或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深深的恐惧——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镜头一转,此时的博帕尔车站内也是一片混乱。
这是本片最主要的表现场景,通过描述毒气事故发生后,在一个车站里发生的故事,去重现当年那场可怕的灾难。
很快,在站长的指挥下,候车室成了避风港。但安全只是暂时的,躲在室内也只是死得慢一点而已。
更糟糕的是,因为维修线路,车站与外界联络全部切断。
外面弥漫着致命的毒气,孤岛一般的博帕尔车站内,人性的弱点被恐慌无限放大。

人们开始相互猜疑,甚至为了争抢资源而大打出手。

想要活命,必须想办法离开这里。
会不会有救援赶到,尚未可知。此时,站长面对的是两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自救,如何救人。
02
每当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人们总会去探究背后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事故责任者的自私与贪婪。
如果负责清理管道的工人和他的上级能“专业”一点,能够执行标准的操作流程,而不是仅仅培训了两个星期就匆忙上岗。

会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两个工厂里的基层工人,仅仅是整个工厂对生命安全漠视的小小缩影。

早在1982年,有报告就显示博帕尔工厂“一共存在61处危险”。到了1984年,因为连年亏损,美国总部缩减博帕尔工厂开支。惨案发生时,所有安全系统竟无一正常运转。
简单地说,早晚得出事。
而最诡异的是,一个如此危险的化工厂居然建在了人口稠密的市中心。

工厂建设之初,毒理学专家坚持要把毒气的危害性写进报告里,老教授却阻止了他,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斗不过他们”。“他们”,是谁?
前面提到过,博帕尔工厂出资方之一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而另一个,则是印度政府。
当普通百姓的生命被资本与权力所裹挟,那么,就将变得一文不值。
甚至,当事故发生后,“他们”会跳出来,推卸责任。

这似曾相识的配方扑面而来:关闭工厂大门,封锁一切消息。对普通民众没有一丝悲悯,哪怕是当地政府官员打来电话询问情况,白男厂长依然在说谎。

而给出这通谎言的理由,居然是:既然没有解药,何必制造恐慌呢。
没有准确的信息披露,没有有效的逃生建议,什么都没有。医院不知该如何救治,民众则在惊慌失措中纷纷跑向室外,吸入更多的毒气,越来越多的人死去。
另外一边,政府高层终于了解博帕尔发生事故,作为重要的运输动力,铁路部门也在探讨救援方案。

铁路部长居然决定:禁止一切列车驶往博帕尔车站,铁路部门不参与救援行动。
灾难发生的时刻,政府高层依然“明哲保身”“不做就不会错”,以免成为“代罪羔羊”。
正是这环环相扣,推动了这场惨剧的发生,也把普通百姓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如果你把这部剧当成一个纪录片看的话,可能会有所失望。对比2019年的美剧《切尔诺贝利》,《铁道人》可能缺少了前者宏大的叙事与详尽的写实风格。
不过,《铁道人》从一个车站、一群铁路工人作为切入点,以普通民众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场灾难,确实也是新意十足。并且,在剧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对资本逐利的嘲讽,对政府无能的批判。
现实中,博帕尔事故的善后工作直到1991年才尘埃落定,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负责赔偿4.7亿美元。

剧中,记者在多年后重新走访受害者家属,得知赔偿款仅有每个月三百卢比(按当时汇率,约合68元人民币)。杯水车薪,就算是这么一点钱,也不能保证按月领取。
可以说,《铁道人》是在为那些博帕尔事故中死伤的民众及其家属大声疾呼,控诉着带来灾难的资本与权力。
03
当一列满载药品物资和志愿救援者的火车驶向博帕尔车站。

当其他地区不顾高层限令,纷纷派列车前往救援。

灾难面前,我们总能看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剧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比如车站站长、参与救援的铁路公司总经理、调查事件真相的记者等。
不过,有一个虚构的角色也很有意味——快车大盗。
他原本是专门在列车上抢劫的盗贼,因为觊觎博帕尔车站内存储的巨额现金,乔装成警察来到当地。却因毒气事件爆发,阴错阳差地卷入了一系列救人行动中。
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好人与坏人,只是一念之隔。一个作恶的强盗,也可以是救人的英雄。

因为他也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了解那些人的苦难。在关键时刻,他选择去帮助和拯救更多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剧集的一开始,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的命。

坦白而又无情。
然而,剧中的救人者正是这些“不值钱”的普通百姓;义无反顾前去支援,带着普通百姓脱离险境的也是那些最普通的铁路工人。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则在袖手旁观,无耻且卑劣。
想起快车大盗对站长说的话。

“你要相信人,而不是制服。”
“制服”赋予了人的阶级、身份。可是谁又能说“身份尊贵”就一定是好人呢?
大多数时候,“普通人”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可能只是一串代码,一些数据的分母。
但是,希望“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一个褒义词。因为它代表着人性中最“正常”的部分,以及能够穿透黑暗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