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ffee
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无法直视太阳是因为太刺眼,不能直视人心,是因为人心有很多幽暗面。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找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模拟监狱实验,让其一部分扮演“囚犯”,一部分扮演“狱警”。
实验计划本来是十四天,但在第六天的时候被紧急叫停。
终止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一部电影完整重现了它。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20世纪最有名也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时长两个小时,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一次极其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实验的发起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实验方法是招募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目的则是:在特定环境中人是否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招募令发出后,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响应。
毕竟一天就能赚1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美元),而且实验听起来也还挺有趣。

这种好事怎么能够错过,于是75个人接受了面试。
在研究人员淘汰了那些有犯罪背景、心理问题、酗酒嗑药行为的人之后,最终录取了24个人。
通过掷硬币的方式将这些人一半分为“囚犯”,一半分为“狱警”。
之后实验开始。

因为当时正值暑假来临,研究小组清空了心理学大楼一些教师办公室,改装成牢房,走廊当成监狱里的院子。
为了让实验更逼真,也为了让囚犯更进入角色,甚至委托了当地的J察部门进行模拟逮捕。
于是,“囚犯”们在家中被逮捕,并被“指控”持枪抢劫罪或盗窃罪。
到达监狱之后,囚犯们被要求脱光衣服除虱,之后穿上像女性连衣裙一样的囚服和丝袜帽以及在一条脚踝上戴上链子。

并且赋予了每一个囚犯只能以编号称呼的新身份,以此剥去他们的个体性。
而狱警则配备了象征统一和单一权威的制服、墨镜、警棍。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授一行人待在办公室通过监控观察着一切。
一开始,大家都抱着游戏的心态,谁也没有当真,“狱警”与“囚犯”的相处也颇为「融洽」。

但是菲利普教授告诉扮演“狱警”的学生们:不要将其看作一项研究或实验,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狱警。

于是,在拥有了某种权力之后,狱警的行为开始变得粗暴。
想方设法对囚犯们进行身体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折磨。
半夜不让睡,起来排队做开合跳、仰卧起坐、俯卧撑,反复整理床铺多达几十次······

各种羞辱、辱骂更是不在话下,不服就关进小黑屋,不给吃不给喝。
对于狱警来说,似乎越来越得心应手,好像自己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而这其中,属约翰·韦恩最快进入角色,“天赋异禀”的他没多久就成了狱警头子。
折磨囚犯的过程让他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行为也越发的变态。

但讽刺的是,当时面试的时候约翰·韦恩在两个角色中坚定地选择囚犯,言语中透露着对警察的厌恶。
可是当真正成为这一角色的时候,最享受的也是他。

但此时有些囚犯还没有失去“本心”,内心认为自己并非真正的囚犯,为什么要听“狱警”的摆布,大家都是挣15刀,凭什么狱警“站”着就挣了,自己就得“跪”着挣。

于是他们开始反抗。
有一个囚室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甚至有两个囚犯还试图“越狱”。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狱警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强硬的镇压。
使用的手段极其暴力与不人道。


他们拿走囚犯的床垫,让他们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不让囚犯在厕所大小便,只允许在一个桶里解决,甚至将桶放在他们吃饭的地方······
据实验报告所说,当时大约三分之一的看守表现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
而且为了让囚犯之间的内部关系瓦解,他们挑拨离间,对那些没有闹事的囚犯给予善待,比如好的饭菜。
最终,这次反抗以囚犯们的土崩瓦解而告终。
团结一旦被破坏,囚犯们为了自保开始变得顺从,对狱警的命令言听计从,不再争执,不再反抗。
实验进行到第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濒临崩溃。
他表现的很疯狂,尖叫、愤怒、咒骂,并要求退出。

但是实验的发起者兼典狱长菲利普教授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认为这名囚犯在假装,只是为了能离开。
但为了安抚这名囚犯,菲利普表示自己会告诉狱警,对他宽容一点。
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而且表示不可能让他出去。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菲利普教授为了效果“逼真”,以此达到“合理”的结果,忽视了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伤害。
为什么会忽视,因为就连他也没意识到自己也同样深深地沉浸在监狱长的角色中。
他变得强硬、极端,手里掌握着对他人命运的生杀予夺让他开始变得兴奋……

所有参与者都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掌控,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

“囚犯们”开始内化自己的身份,对所指控的犯罪行为表示忏悔,狱警们认为自己就是权威,不管对囚犯做什么也不会受到惩罚,于是人类本性中最卑劣、最丑陋的一面显现了出来。
直到第六天,菲利普教授的女友来参观实验。
同样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她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表示震惊,实验已经走向失控,但菲利普依然执着于怎么管理好自己的“监狱”。

于是她痛斥菲利普:
“这只是一帮孩子,他们并没有犯过什么罪,以为来参加一个有趣的实验,被一枚硬币分成两拨人,但是现在却都受到了严重伤害,而本应该对此负责的他,却视而不见,只想继续控制「监狱」的局面。”
虽然嘴上不愿意承认,但回到办公室看着监控视频中狱警的嚣张跋扈,囚犯的唯唯诺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这些学生做了什么。
他冲出办公室,打断正在折磨囚犯的狱警,宣布实验结束了。

影片《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后,是对整个实验的复盘。
有些囚犯明确表示自己当时好像失去了现实中的身份,这种感觉即使实验结束也一直都在。
还有些囚犯,对狱警的扮演者表现出憎恨、警惕的情绪。
狱警头子约翰·韦恩面对被一同参加实验的同学质疑时,声称自己当时也在做实验。
他想知道人们能承受多少的侮辱才会反抗,让他惊讶的是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或阻止,完全没有人质疑他的权威。

事实上,据报告显示当实验只进行了六天就停止时,大多数狱警都很不高兴。
环境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将无辜的人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并且给予他们权力,这些无辜的人会变得比暴徒还要疯狂。
一个人畜无害的大学生变成残忍狠毒的虐待狂只需要六天。
人也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个人一旦成为群体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他的想法就会发生颠覆性改变,他也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台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机器。
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即使是一个守财奴也会变得大手大脚,一个怀疑论者,会变成最虔诚的信徒,一个胆小鬼,会变得肆意妄为。
这个实验也可以解释二战时集中营里的一些现象、校园霸凌问题甚至已经是过去式的口罩时期里门口的大爷他真是你 大 爷······
虽然这个实验备受争议,但是也给我们警醒,在特定情境下谁都有可能变成邪恶的狱警,至于如何才能独善其身,让自己成为自己,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