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踏星)
“踏“,是汉语中一个常见动词,表示用手或脚踩踏。在古诗词中,”踏”经常被用来描写行路、跋涉或漫游的场景。
“踏星“,顾名思义,就是踩踏星辰。这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踏破苍穹寻仙子,铁锁重重锁不住。”
在这首诗中,李白写出了蜀道崎岖险峻的景象。诗人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豪情万丈,发出了”踏破苍穹寻仙子”的壮志豪言。
宋代诗人苏轼也曾有”踏星”之作。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月亮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词中,苏轼想象自己可以”乘风归去”,到天上去一探究竟。这一意象,同样体现了詩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
“踏星”的意象,在现代诗歌中也得到了延续。当代诗人北岛在《陌生的海滩》中写道:”踏响这陌生海滩,我听见海浪在召唤,听见星光在召唤。我看见远方有灯塔,它的光穿透黑暗的迷雾,它指向一个未知的归宿。”
北岛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诗中的”踏响”一词,既是对现实环境的描述,也是对未来道路的憧憬。
“踏”,是一个充满了力量感和探索精神的动词。”踏星”的意象,则代表着诗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从古至今,无数的诗人都通过”踏星”的意象,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