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演员阵容简介 (牯岭街少年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由杨德昌执导,张震、杨静怡、张国柱等主演的台湾电影,于199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1960年代末台北牯岭街的一桩少年杀人事件,揭示了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和人性复杂性。
该片聚集了众多实力派演员,为影片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
主要演员
- 张震 饰 小四
- 杨静怡 饰 小明
- 张国柱 饰 小四父亲
台湾著名演员,凭借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精彩的表演崭露头角,其后主演了《春光乍泄》《卧虎藏龙》等多部经典影片。
台湾女演员,凭借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自然生动的表演赢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其后逐渐淡出演艺圈。
台湾资深演员,曾主演过《搭错车》《悲情城市》等多部经典影片,其精湛的演技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增色不少。
配角演员
- 柯宇纶 饰 小猫
- 高捷 饰 小六
- 金燕玲 饰 小四母亲
- 王渝文 饰 小明母亲
台湾演员、导演,凭借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饰演小四的小弟小猫而受到关注,其后转型为导演,执导了《九降风》《逆光飞翔》等影片。
台湾演员,曾主演过《悲情城市》《一一》等多部经典影片,其痞气十足的表演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增添了黑色幽默元素。
香港女演员,凭借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饰演小四的母亲而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其细腻感人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台湾女演员,曾主演过《海滩的一天》《饮食男女》等影片,其温婉贤淑的形象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神经质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
其他演员
- 蔡岳勋
- 杨惠姗
- 李天禄
- 萧艾
- 雷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每个演员都以精湛的演技为影片注入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共同塑造了这部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震个人资料简介 演员张震的简介
1、张震,1976年10月14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祖籍浙江余姚,中国台湾影视男演员、歌手。
2、1991年,15岁的张震出演了首部电影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提名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1996年,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一走了之》。
1997年起,因出演文艺片《春光乍泄》、武侠动作片《卧虎藏龙》等作品崭露头角。
2001年,主演爱情片《爱你爱我》。
2004年,主演爱情片《爱神》,饰演张裁缝。
2005年,因出演爱情片《最好的时光》获得关注。
2006年,凭借剧情片《吴清源》获得第3届大阪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成为大阪电影节上首位获奖的华人演员。
3、2007年,其主演的剧情片《呼吸》入围了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0。
2008年,其主演的战争片《赤壁》系列取得了5.8亿的票房成绩。
2009年,因出演功夫电影《一代宗师》中一线天一角而受到广泛关注。
2014年,主演古装武侠片《绣春刀》。
2015年首次登上羊年春晚,并表演武术节目《江山如画》。
2017年,主演武侠动作片《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凭借该片获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2018年,担任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竞赛单元评委。
2020年,确定出演电影《沙丘》和《缉魂》。
有个电影叫什么街少年杀人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文片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英文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影片类型爱情 / 剧情片长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国家/地区香港、台湾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沪语 台语色彩彩色级别Sweden:11(未分级)[编辑本段]演职员表导演杨德昌 Edward Yang编剧赖铭堂 Lai Mingtang杨德昌 Edward Yang杨顺清 Alex Yang阎鸿亚(鸿鸿) Hung Hung演员张震 Zhen Zhang …..小四儿(张震) Xiao Sir (Zhang Zhen) (as Zhen Zhang)张国柱 Guozhu Zhang …..父亲 Father杨静怡 Lisa Yang …..小明 Ming (Liu Zhiming)金燕玲 Elaine Jin …..母亲(金老师) Mother王琄 Wang Juan …..大姐 Eldest Sister张翰 Zhang Han …..老二 Elder Brother姜秀琼 Jiang Xiuqiong …..二姐(张琼) Middle Sister赖梵耘 Lai Fanyun …..小妹 Youngest Sister杨顺清 Alex Yang …..山东 Shandong倪淑君 Suk Kwan Ni …..小神经 Crazy (Shenjing)冯国强 Guoqiang Feng 徐明 Ming Xu 陈湘琪 Xiangqi Chen Doctors fiancé (as Xiangqi Chen)吴庄 Zhuang Wu 王启赞 Wong Chi Zan …..小猫王(王茂) Cat (Wang Mao) (as Wang Qizan)柯宇纶 Yue-Lin Ko …..飞机 Airplane (Ji Fei) (as Ke Yulun)谭志刚 Tan Zhigang …..小马 Ma张明新 Zhang Mingxin …..三角裤 Underpants (Mingxin)林鸿铭制作人詹宏志 Zhan Hongzhi producerYu Weiyan Yang (as Yu Weiyan)剪辑陈博文摄影 Cinematography:Huigong LiLongyu Zhang[编辑本段]制作发行出品杨德昌电影有限公司洗印格式35 mm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制作公司ICAJane Balfour Films Limited [英国]Yang & His Gang Filmmakers发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 (Japan)上映日期台湾1991年7月27日加拿大Canada1991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德国Germany1992年2月2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国France1992年4月22日瑞典Sweden1992年12月25日英国UK1993年3月12日[编辑本段]剧情介绍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实事件为背景。
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
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1949年从大陆迁来台北。
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
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
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
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
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
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早熟但够义气的少年,小明因母亲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他觉得小明变了,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
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
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
小四被拘捕,初审被判死刑,由于此是国民政府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各界纷争后,高等法院更审为15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废品桶。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青春是个无理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创作缘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而我已飞过 天是红河岸青春残酷物语自“台湾新电影”始,一些年轻的创作者可说是用影像注解了台湾,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如此,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亦然。
前者以一个家族的兴衰,敦厚舒缓地刻画出台湾人历史宿命的悲哀;而后者则是借由一件社会案件,精确冷静地呈现出苍白压抑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
杨德昌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时代,人人得以回到从前,并且深刻地咀嚼“光阴”和“记忆”的味道,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为失败成长的祭礼,正是献给难以忘怀的残酷青春。
早岁孤寂感影响其电影观念杨德昌生于1947年的上海,一岁多随父母到台。
杨德昌经常提到他父母亲这一代外省人皆因战乱而离开家乡,毫无祖产,杨德昌认为他们“都有非常独立的性格”。
杨德昌认为他们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代。
”其实不单只历经战乱,性格独立,更重要的是这些来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没有亲戚,完全没有中国人最严密的组织,所以跟社会的关系一直很独立,没有中国传统社会那些结构,当然也没有那种束缚;所以我现在和别人交往,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很简单的关系;譬如应对,我到现在还是没办法很熟练地和长辈应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因为家庭组织太简单。
”杨德昌的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疏离经验,或许与其简单得近乎孤寂的早岁人际关系有较大关系。
电影经验源自漫画经验杨德昌最初的电影经验和灵感应该源自漫画经验。
他曾表示“电影永远是最花钱的,漫画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气一样免费。
当时老师、父母总以为这是些打发时间的消遣,我到今天还是不能赞同这种看法,因为,这和打麻将之类的消遣最不同的是,这些行为里永远都存在着一个梦、一种向往,一种对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
”这段话印证于《指望》或《牯岭街》的少年们,落寞与不被了解的私隐世界,夹杂着对某些嗜好的钟情、入迷,有着同样的单纯梦想存在。
他表示自己在后来创作漫画时,“觉得对故事感动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会以比较悲剧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较想不通的事情,会倾向于感伤,都是些较不公开的感情。
”用电影凭吊青春杨德昌坚信“年轻是一种品质,而不是数量,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
“小四”的故事根据杨德昌学生时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实事件改编,茅武是建国中学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因女友拒绝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与女友来到牯岭街谈判,谈判不成,他将她连刺七刀,致使女友当场毙命。
事件发生后,轰动台湾,报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杀”来概括这件事件。
与茅武同校的杨德昌对这一概括“耿耿于怀”,多年后当他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凭吊”那起案件时表示:“对我来讲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为什么杀人,而是那个环境很可能发生这种事,我的出发点基本上还是那段时间,它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非常重要。
我们这一代在那个时候念初中,命中注定到现在就是社会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环境也许会增强你的个性,也许会削弱你的志气,那个年代有很多线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这是我做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
”在杨德昌看来196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奇异”的时候,也是一个“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时代”(引自该片宣传资料),所以杀人事件不单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为集体的悲剧了。
以虔诚心支撑巨片拍摄从之前的《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恐怖分子》(1986)“现代都会三部曲”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停了五年的时间,对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切身的素材,杨德昌有一层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着比以前作品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全片92个需要修改、重建的场景,片中定妆的演员有90人,资金预算从1300万扩充到2700万。
在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中,鲜有如此庞大的制作架构,尤其是对年代写实性的努力加工,应该说没有创作者们自身的成长经验以及虔诚的感情是无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后参展28届台湾“金马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力克当年香港的两部同样优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飞正传》脱颖而出,夺走最佳影片大奖。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经典评述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为载体的影片,它所蕴涵的少年的罪恶是有边缘性的,自觉的;里面没有毒品,没有性,没有体验,但却有着不成熟却要做出成熟的样子来的爱;里面没有足够酷足够性感的故事与镜头,它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成长”或者“堕落”哪怕是“变化”的电影。
导演杨德昌只是从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这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切都随着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结束,小四最终走向了极端,他的青春也结束在牯岭街上。
在影片里,杨德昌设计的是一种现实的残酷,一种针刺破气球的瞬间的停顿,一种把悬在半空的理想剥个一丝不挂的血淋淋。
所以当他把这幅60年代台湾的社会图卷以另一种方式展开的时候,人人都震惊于那灰暗绝望的年代。
杨德昌也许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那毕竟是他成长过的年代和他深受影响的氛围,于是透过光影的魔术,他重新去检视回顾,那政治的、文化的、两性的、同侪之间的各种压抑与亟欲突破的挣扎,都在片中重构的世界里仿佛活了过来。
媒体评论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着杨德昌本人的投影。
小四对6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观点正好代表了杨德昌本人的观点,小四父亲所经历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杨德昌本人要传达的一点政治讯息。
本片中不时出现的坦克车,就正有上述的暗喻,电影里的美国流行曲,少年帮派举办的舞会,显示了60年代台湾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之深。
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在夜间发生,主角好比身处于一个蒙昧不明的黑暗时代,身处于一个黑暗的社会。
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本片的话,导演的用心也许更见明显吧。
——香港《明报周刊》杨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离处理全面物化社会下的人际冷漠感,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一大批纯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着逝去的60年代,杨德昌投射出对过往不可复见的纯洁性的追怀,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与纯真梦想都一再为迈向利益世故的社会所摧毁,成为时代的祭品。
“少年杀人”此时已演变为“时代杀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题于是再现,小四只是被推向暴力极端的牺牲品而已。
——著名影评人 焦雄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以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现强度。
导演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
影片疏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网友 黄小邪杨德昌的“青春”是也许一种哲学,似乎其也不随着60年代的远去而消失,在杨其后的电影《一一》中,虽是成年的故事,但又有少年为女友刺人入狱的桥段。
也许杨是想说六十年代一些纯真的孩子已经长大,但成熟过后,在今天的世界,青春的故事仍总是会不断上演。
作为少年,到底是身体入世而灵魂自省,还是完全全与不合理的世俗世界抗争,是杨德昌的命题,无论时代抑或个人也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评论人 于哈雷[编辑本段]人物解构不是偶然“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体框架。
小四作为故事的主要叙述对象,一开始徘徊在各种争斗的边缘,基本上处于旁观状态,在各种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动地卷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为最后的杀人者。
这个故事讲起来其实也就几句话:建中夜间部初二的学生小四爱上了“小公园”老大Honey的女友小明,而Honey并不阻止,反而与他单独畅谈,甚为投机。
不久Honey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暗算,丧生于车轮下。
小四因顶撞校医被开除,其父也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遭隔离审查之苦。
而唯一能带给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却又转与他的铁哥们儿小马相好,愤怒的小四一时冲动用刀杀死了小明。
但杨德昌是位极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并不满足于线性地描写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为借口一刀捅入社会的心脏,鲜血淋漓地刻划六十年代台湾转型期的社会风貌,由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体框架,即以小四一家为代表的自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长的下一代台湾人。
有能力表现这一母题的台湾影人不止杨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杨德昌能拍出既热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惨烈味道,放到侯孝贤的镜头下肯定深沉有余而血腥不足,因为侯孝贤的电影是乡土化和成人化的,一如杨德昌“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即使是小四父亲这样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气的执拗与率真。
小四的兄弟姐妹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
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也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
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
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
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
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小四对于小四来讲,周围的一切都是残酷的。
家庭,本来奉公守法的父亲却突遭横祸,一个完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学校,官僚的训导处长(那个最让人恶心的老头)不公正的对待;朋友,最铁杆的朋友之一小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
这一切不是哪个少年人承受得了的,于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对抗这个世界。
小明很聪明,她死之前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你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改变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
于是,小四一头撞向了这个世界充满各种游戏规则的铜墙铁壁,或者说这些铜墙铁壁挤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间,把他活活地压死了。
十年前的张震还没长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龙》里的帅哥模样,但那张纯净的脸庞在我看来更加饱满,富于表现力。
他用不多的语言把小四沉默、倔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直至绝望的性格发展特征展现得含蓄而深刻。
小四这一形象并不因其寡言而显懦弱,相反是坚强有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自我的信念,宁愿被学校记大过、开除也不认错,宁愿毁了自己也不允许小明这样“没出息”。
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杀小明这个中心情节上,但不应忽视的还有另外两个人物对他的影响——父亲和Honey。
同小四一样,父亲在大环境中的性格发展也是非常饱满的,在几乎相同的学校训导处场景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导演刻意安排的强对比,由影片开始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唯唯诺诺,这个保有年轻人朝气的知识分子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
曾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父亲在小四的精神世界里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
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爱的究竟是小明还是Honey?这听起来有点儿荒谬,他远在认识Honey之前就喜欢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昙花一现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冲击。
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非常写实的,唯独对戏分不多的Honey调入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蓝色海军服下的“小公园”老大英俊而孤独,他近乎傻气地单枪匹马去谈判,结果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只是为了像《战争与和平》里那个“独自去堵拿破仑的老头”一样去抗争那些不能抗争的事。
正是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发了小四强烈的生机,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发出了“现在,我就是Honey”的声音。
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丑陋的现实世界争夺小明。
小明被杀者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
你可以骂她水性杨花,跟身边每一个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第二遍后,我为她难过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小四。
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这唯一一星光亮,还是被她自己掐灭的。
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
她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
”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甚至比小四父亲还要成熟和衰老。
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间还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其实是那样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灵上最贴近她也最温暖她的人。
但是最终,她还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为强大的现实世界妥协了。
青春?青春!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十五年。
小猫拿了自己录制的音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废品箱。
空气中传来小猫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
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编辑本段]获奖记录·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第三十八届《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外国导演奖·第四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评审团大奖
3个理想主义者之死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导演:杨德昌 类型:剧情/犯罪 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上海话/粤语 主演:张震/杨静怡/张国柱/王启赞/林鸿铭 影片围绕一个随着国军撤退到台湾的眷村中发生的少年杀人案件展开。
少年小四因升学失败转入夜间部,随后卷入了小公园和217两个帮派的纷争。
在217帮派覆灭和哈尼被害后,小四本以为能与小明在一起,却因一系列错误被开除出校。
小明无法忍受这种不确定性,带着生病的母亲搬到了小马家。
小四计划向小马复仇,却在意外中杀死了小明,最终获罪。
三个理想主义者,两个现实主义者,一个介于两者之间。
影片中的父亲从坚持真理变为因受警探盘问而变得胆怯,他代表了对文人道德的坚守。
(前) 而第一次父亲以父亲的身份教导小四,第二次,小四成了“教导者”,但父亲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从那时起,他精神上的父亲开始消亡的感觉。
里面的大哥哈尼,最后被对手山东陷害,死于车轮之下,他代表的是义的坚守。
小四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底线和对爱情的美好想象,最后因杀人被判监禁十五年。
里面的理想主义者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不合时宜。
他们有改变世界的冲动,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就总想着去改变周围的人,但最后,如影片中所述,世界不会改变,改变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他们坚持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种不需要放弃自己的原则也能带着尊严生活下去,甚至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能生活下去的勇气。
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无法容纳这些人,那么,他们所坚持的就一定是错的吗? 或许不是,但是有前提,在对的社会环境,在我看来,像他们这种理想主义者只有在两种社会环境下会生活得较好: 一种是物质丰裕但精神空虚的社会,这个社会中,人们会自发地呼唤大思想家的出现。
另一种则是分裂的社会,思想无法统一而形成片段状的空白,这种空白也是理想主义者生存的空间。
两个现实主义者 相映照的是其中的现实主义代表,如小明和汪狗。
小明总能在新关系中如鱼得水,找到自己的靠山。
汪狗则在官场上步步高升,甚至通过陷害旧友来为自己获利。
他们似乎更适应这套规则,他们似乎是电影中的“牺牲品”,但真的是这样吗? 汪狗之前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但在认识到回上海无望时,就决定放弃文人作派,将现实置于首位。
而小明,从小被父亲遗弃,和患肺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她很早就认识到男人的不可靠,因此巧妙地游走在各种男人之间,从未付出真心。
他们有错吗?他们只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过早地改变了自己。
他们从来不是比赛中的强者,所以电影的悲剧性就产生了: 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弱者抽刀挥向更弱者的故事。
实际上,两者都指向了同一现实:当时的社会环境。
台湾正处于1960年代的白色恐怖时期,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等情治单位 借特别刑法充当政府整肃异己的工具,无视基本人权、民主、自由等,无孔不入地监控人民,对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见者炮制假案、扣上匪谍的帽子,在全国各地滥捕、滥杀、刑求、殴打及没收财产。
造成大量冤死、冤狱、伤残,人民的生命、财产、健康及心灵上遭受严重损害。
(摘自Wiki) 他们那代人成了没有根的人,没有回忆的游离者,自我的旁观者,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怖中,因此会自发形成一些小团体以寻求归属感。
包括影片中的冲突和暴力,我认为可以理解为确认自我的过程,确认自己的团体地位。
而里面的对情感的渴望则是一种个体对归属感的要求,从祖国母亲的怀抱中脱离,重新寻找替代品的过程。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 小马,他是生活在现实但理想中的人,他最后也不是因为小明的死而哭,而是因为失去了唯一的好朋友,就像他说的,为Miss而和兄弟闹翻脸是最糗的。
他可以忍受小明的死,但无法接受小四因此而获罪。
他的这种畸形的男女观念可能由于出生在武将世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父权结构和思维,对他来说,兄弟就是手足,而女人只是衣服。
导火索是小马说的一句话:只是玩玩而已。
这彻底打碎了小四对小明的最后一点幻想。
他的理想化里面,小明是清纯的,克制的,但小马的表述中,小明变成了一个不知廉耻的荡妇。
他无法忍受这种矛盾。
他也不止一次向小明表述过自己的占有欲。
那么,他爱的是谁?他爱的是真实的小明吗?那个无法被自己改变的小明吗? 他其实从来没有正视过小明,他始终仰望的是那个理想中的个体。
但是,他发现,她其实有一部分无法与这个形象相匹配。
于是,现实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割裂。
当这种割裂无法被自己的幻想所弥补时,有人选择了退缩,有人选择了坚持或放弃幻想,而小四,则选择了最激进的一种,杀了她,来弥合自己的想象。
这最后的一刀,是他幻想的破灭,也是刺进现实心脏的一刀,一种绝望的反抗。
这部电影取材于当时台湾1961年发生于台北市牯岭街的青少年真实杀人事件,当时也引起了巨大社会争议。
但这也是我认为杨德昌导演精妙之处。
新闻可能只有短短一些篇幅,但好的导演会剖析其中的人性的罪恶和复杂性。
新闻往往是极端世界和人性的边界,而好的导演会从中挖掘出人性化的深渊,社会的映照。
我们会在其中的自我省视和眺望深渊之间,获得相互凝视的力量。
他始终在表现社会中的人的迷茫、空虚,这种迷茫和空虚并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消失。
杨德昌给我的感觉和鲁迅的《药》里面最后那段烈士坟上的小花圈一样,悲观,但是会留下一线希望,给观众,也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