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家庭的永恒斗争:教父3剧情的深刻启示 (权力与家庭的区别)
引言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3》是一部经典的犯罪史诗,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深入探讨了权力与家庭之间的永恒斗争。影片讲述了麦克·柯里昂在退隐多年后,试图将自己的合法事业进行合法化,重振家族的荣光。他的计划不断受到家庭内部的矛盾、背叛和暴力威胁。通过对《教父3》剧情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权力与家庭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权力的腐蚀性
《教父3》中,权力被刻画成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力量。麦克·柯里昂最初打算通过合法手段重振家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逐渐吞噬了他的良知。他变得残忍无情,不惜牺牲家人和朋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影片中,麦克杀害了他自己的亲兄弟弗雷多,这标志着他道德沦丧的顶点,也表明权力对人的腐蚀有多么深刻。
家庭纽带的脆弱性
《教父3》也揭示了家庭纽带的脆弱性。麦克和他的家人曾是团结一致的,但随着权力的欲望和内部冲突的加剧,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破裂。麦克的儿子安东尼梦想成为一家合法企业的负责人,却不断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和控制。他的女儿玛丽嫁给了一个外人,与家族疏远,这进一步疏远了麦克与家人的关系。影片通过描绘家庭纽带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性,提醒我们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它的必要性。
背叛与忠诚
背叛与忠诚是《教父3》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麦克被他的兄弟弗雷多出卖,导致了弗雷多的死亡。他的侄子文森特出于野心和贪婪,最终背叛了麦克,导致麦克被暗杀。影片通过这些背叛行为,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性影响,以及忠诚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性。
救赎与宽恕
《教父3》还探讨了救赎和宽恕的主题。影片结尾,麦克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后,选择与家人和解并赎罪。他向安东尼坦承自己杀死了弗雷多,并请求他的原谅。安东尼最终宽恕了他的父亲,这表明宽恕的力量可以治愈家庭中的伤口并促进和解。影片通过描绘救赎和宽恕的可能性,为那些被权力腐蚀的人提供了希望,并强调了人性的复原力。
结论
《教父3》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权力与家庭之间永恒的斗争。影片展示了权力的腐蚀性、家庭纽带的脆弱性、背叛与忠诚的重要性以及救赎与宽恕的力量。通过分析《教父3》的剧情,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反思权力的本质以及家庭在对抗权力腐蚀性力量方面的作用。
我的《看电影》里的评论。
看看影评吧!第1名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IMDb评分 ★★★★★★★★★☆ 9.1/10获奖:获1973年第45届奥斯卡奖11项提名,和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获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1990年国家影片登记奖。
获1973年第30届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最佳电影歌曲5项大奖。
获英国学院奖1973年最佳电影音乐奖。
获美国影评人协会1973年最佳男演员奖。
获纽约影评人协会1972年最佳男配角奖。
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1972年最佳男配角奖。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主演:(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理查德·卡斯特尔诺 Richard S. Castellano)(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上映:1972年03月15日 美国颜色:彩色声音: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单声道(Mono)时长:175分钟类型:犯罪 | 剧情剧情梗概: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克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唐·克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教父”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
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勾当。
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
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
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索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
圣诞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家族律师(军师)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
“教父”中枪入院。
索洛佐要汤姆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
桑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
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气。
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
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索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
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索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一般的生活。
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
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
“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
被收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
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
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
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
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桑尼报了仇。
仇敌尽数剪除。
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
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
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克里昂。
影评:影片中的伟大角色和配乐实在令人难忘。
——《奥斯汀纪事》科波拉打造的经久不衰而无可置疑的杰作。
——《旧金山纪事》一部让人温故知新的电影。
——BBC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
——美国《旧金山时报》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触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
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
《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败。
——《纽约时报》在《教父》里,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似乎已不存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单一的世界,克里昂早已通过暴力建成庞大的家族,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匪帮也已从过去对商业组织的模仿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这里,自然与文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著名影评人 冯凯 国胜连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世界电影史十佳影片。
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外来移民为生活所逼,铤而走险,靠走私、赌博、贩毒、谋杀而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他们依赖非法营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其势力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政府枢纽部门也有了他们的代理人。
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便不满足于现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会,毫无恐惧地享受他们的财富。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
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十分悠久的经典类型——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它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取得了商业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带动的“马龙·白兰度热”像旋风一样几乎波及整个世界,而导演科波拉也从此奠定了他在好莱坞中的“教父”地位。
浪漫主义黑帮史诗——《教父》 这个“浪漫主义”头衔我之前很难理解,至少电影中的仇杀和血腥场景也没少出现。
在这种浪漫与写实之间,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发点。
后来,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给了我一个鲜明的比对。
《Good Fellow》告诉我,现实中的黑帮其实是十分粗鄙的,而这种东西拍成电影简直让我看不下去。
反观《教父》,它是装点得如此富丽堂皇的黑帮。
在片中,维托·克里昂实际是黑帮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这个名号,而且这绝不单单是名号上的区别。
我相信电影所要描写的不再是那种寻衅滋事的黑帮组织的杀戮和战争游戏,而转向了克里昂家族的人物命运这个话题。
他们如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在新生都市的纷乱逐鹿中产生(如同《纽约黑帮》所描述的背景)。
作为后来的幸存者掌握了强大的权势和财力,开始伸手触及各方各面,甚至还能充当平民的保护神,看似强大无比。
但实际上,家族的生存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他们不仅要参与黑帮间的明争暗斗,在由社会的黑暗势力努力转向社会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时代的发展中举步维艰。
这就像一场不可逆转的悲剧,无数的枪杀洗底,甚至包括对自己的亲友、手下,让人简直有些麻木了,这场悲剧就是从《教父》第一部开始的。
马里奥·普左和科波拉对一切的诠释是戏剧化的,在克里昂家族的经营中,产生了激烈的挣扎与叛乱,涉及政府、亲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细腻的感情成分,取材对一部电影来说太宏大了。
对比其它的黑帮题材,别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块题材来拍一部电影,而《教父》这个题材引申出去,却完全超越了“黑帮”这个主题,映射到更广的方面。
一部心灵史诗———《教父》中的人物 这又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评语。
《教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马龙·白兰度演绎的维托·克里昂。
之前看这部影片时,我对马龙·白兰度缺乏了解,只觉得这个维托·克里昂表演很有特色。
后来,电影《现代启示录》使我惊奇地发现,白兰度的两次表演竟然犹如变身,原来白兰度并不是本身就看起来是那样的。
那他又怎么会想到在演教父时,把下颚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哑沉稳的配音,连姿态也处理得绝妙,细品他的表演还真是觉得高山仰止。
更绝妙的是,在第二部中还能找到生性沉稳的德尼罗做对应就更唏嘘了。
在我看来,维托·克里昂在电影中是被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
他眼光锐利,处事不失大气。
而同样拥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迈克·克里昂(by Al·Paccino)却总是过于太锋芒,当然这也是人物的性格与成长环境决定的。
不可否认,两代教父同样睿智,但维托在做重大决定时会选择温和的手法,他愿意放弃纽约的势力来谋求帮派间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
在维托这种气派面前,我很同情迈克。
他承担其家庭事业首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一方面反感家族事业,一方面又临危受命,陷入这份事业后,更是无法自拔。
迈克是悲剧的最大承担者,他毫不留情地清洗手下和亲信,铲除一切威胁势力,而且很难说这种激进的做法不明智,因为这往往是维持家族事业所必需的,那是一种背叛频繁到疯狂的境地。
然而背起这个包袱也意味着其它方面惨痛的损失:亲情、爱情……我一直很欣赏电影的结尾,在背景音乐中,大门被关上,然后是Kay的一个特写,这给人一种强烈的隔绝感。
迈克的刚性演绎持续到了门后远影这一幕,却预示着不可避免踏上了不归路。
或许第二代教父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
迈克似乎用一种冷峻来表现,他的表情似乎始终如一,做事毫不犹豫,不留情面。
我觉得除了这种冷峻的气质,没有什么能支撑人负担起这个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