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城市:重庆森林中疏远与亲密之间的界限探索 (孤独与城市化没有关系)
导言
在王家卫执导的经典电影《重庆森林》中,城市与孤独之间的关系成为引人入胜的探索主题。尽管缺乏明显的联系,这部电影深刻地刻画了城市化环境中疏远与亲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疏远:城市迷宫中的孤独
城市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无名氏和孤独个体的迷宫。在《重庆森林》中,这种疏远感通过各种手法巧妙地传递:
- 拥挤的街道和公寓:尽管人群熙熙攘攘,但角色们似乎被困在拥挤的空间中,彼此之间隔着无形的屏障。
- 匿名和短暂的相遇:角色们在快餐店、便利店和酒吧等公共场所偶遇,但这些相遇往往是短暂而肤浅的,未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 科技的疏离:手机和传呼机等技术装置成为角色之间沟通的媒介,但它们也加剧了孤立感,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联系假象。
亲密:在疏远中寻求连接
与疏远并行的是,电影中也探索了亲密关系的主题。尽管城市环境充满挑战,但角色们仍然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
- 幻想和依恋:角色们发展出对幻想对象和过去恋情的依恋,作为应对孤独的一种方式。
- 意外的邂逅:菲和阿武在便利店偶然相遇,他们在深夜的谈话中逐渐建立起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密感。
- 同理心和理解:尽管沟通存在障碍,但角色们学会了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慰藉和理解。
疏远与亲密的界限
在《重庆森林》中,疏远与亲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角色们在孤独的边缘徘徊,同时又渴望建立联系。这种模糊性通过以下方式表现:
- 孤独中的亲密:即使在孤立的时候,角色们也会在幻想中找到慰藉和陪伴。
- 亲密中的疏远:就算在亲密关系中,角色们也可能感到孤立和不被人理解。
- 城市的影响:城市环境本身既可以促进疏远,也可以孕育亲密,具体取决于角色的性格和经历。
结语
《重庆森林》探索了城市化时代中孤独与亲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它表明,即使在最拥挤的环境中,疏远感与建立联系的渴望并存。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即使在城市迷宫中,找到意义和连接仍然是可能的,尽管可能需要意外的邂逅和对孤独边界的挑战。
重庆森林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重庆森林》是王家卫导演的经典之作,它包裹于绚丽的外壳之下,讲述了感情的创伤与救赎的故事。
《重庆森林》作为王家卫导演的经典之作之一,获得了无数观影者的追捧,也得到了官方的众多奖项。
影片讲述了两件发生在都市生活中的细微事件,勾画出现代都市中人际感情的微妙关系,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焦躁不安的疏离和暧昧。
独特的摄影技巧和出色的配乐让这部影片风格明显,并带有很强的导演个人色彩和审美趋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重庆森林这部经典电影吧
一、关于重庆森林电影情节的解析——两个故事
影片由两个故事组成,讲述了两对失意的男女,如何从过去的爱情中解脱,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两个故事的着力点又有不同,分别刻画了都市人的两种情感状态:迷失和寂寞。
1、迷失解析
第一个故事的主题,关于“迷失”。
王家卫在这一段落,频繁使用“摇晃的镜头”来呈现内心的迷失。
于是我们看到,何志武和金发女不停地穿梭于往来的人群中,他们不停张望、不停奔跑,就像是两个在城市森林里迷路的人,慌张地寻找着出路。
迷失,因为天真,因为用情太深。
何志武不愿相信女友已经离开的事实,他依然每天到女友光顾的小店守候,打电话骚扰她的家人,还把每一通来电都误以为是女友的有意试探。
他开始变得神经质,每天买一个5月1期的凤梨罐头——女友最爱的食物,以此来回味往日的甜蜜,并祈祷爱情的延续。
这个青涩的大男孩,迷失在了失恋的第二个清晨。
在另一条平行的时间线里,金发女迷失在了成人的爱情世界里。
很多人以为她是杀手,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她只是一个为爱“委曲求全,奋不顾身”的女人。
而她爱的对象,是一个酒吧里的外国男子。
关于这段爱情,王家卫的表达极为隐晦。
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两处细节中,看出端倪:
第一处细节,酒吧男正和一个舞女暧昧,在亲热前,舞女自愿戴上了金色的假发。
第二处细节,酒吧男要舞女去帮自己买烟,结果外面正在下大雨,舞女只得悻悻而回。
没错,王家卫想要透露的信息是:金发女头上的金色假发,正是为了取悦酒吧男而戴上的。
而她说过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一次穿雨衣,我都会戴太阳眼镜,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
”这份“小心”,源自于对爱情过分的在意。
金发女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让男人满足的女人,无论他需要什么,也无论他什么时候需要。
她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酒吧男贩毒,帮他追杀印度毒贩……
由此,我们才看到了这个女人的痴情。
虽然她表面高冷,但为了爱一个人,却愿意改变自己的一切。
这个痴情的女人,迷失在了对于爱情毫无节制的豢养中。
然而,就像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罐头”所传达的含义,它道出了爱情让人绝望的两个特质:人的口味会变,爱情总有期限。
你无法像何志武那样,去奢望爱情永不变质;你更无法像金发女,为了满足一个男人的,今天戴上假发,明天穿上雨衣,后天搭上性命。
这两个迷失自我的人,最终在酒吧里相遇了。
而那一夜,什么也没有发生。
只是她在睡觉;而他在一旁看着港剧,吃着沙拉。
他让疲惫的她,得以安稳的入睡;而她让青涩的他,得到了25岁生日的第一声问候。
这两个落魄的人,用这种方式,给了彼此最简单的慰藉。
之后,何志武决定与过去告别,他在雨中奔跑,那是他每次失恋后,必须要完成的仪式。
而金发女找到了酒吧男,并在小巷里,一枪杀了他。
只见,她潇洒地转身,扯掉了那顶金色的假发,做回了原来的自己。
终于,他们从爱情的迷失中,找到了闪着微光的出口。
2、寂寞解析
第二个故事的主题,关于“寂寞”。
与第一段的“摇晃镜头”不同,这一次,王家卫通过“快慢镜头的反差”来呈现内心的寂寞。
只见画面中,633站在阿菲的店铺旁,缓慢地举起纸杯,喝着咖啡,而他们身边的人,则一个个快速的闪过。
一静一动之间,仿佛在说,在寂寞的人那里,时间就像是变慢了,难以消磨。
相比于他人的轻盈,这两个人像是被困住了一样,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艰难。
寂寞,是沉溺于过去的美,不顾眼前的好。
警员633的女友在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只剩下他留在原地,困在记忆里。
他开始对屋里的每个物件说话:责备“香皂”正一天天地消瘦;埋怨“毛巾”整日以泪洗面;还奉劝“玩具熊”不要生气,女友终会回心转意。
而这些话,其实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还有比这更寂寞的独白吗?
阿菲是633经常光顾的一家小店的服务生,不经意间,她爱上了这个落魄忧郁的男人。
关于阿菲原来的经历,影片并没有交代,但想来一定也是个伤感的故事。
她最爱听的歌曲是《California Dreaming》,讲一个走在冬天的人想念加州的阳光,那是一种对人世温暖的向往。
阿菲总是一个人把音乐开得很大声,盖住周遭世界的声音,这样,她才能躲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小心地把自己保护起来。
这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才有的举动。
她用这种方式,保持着与他人的距离,拒绝着任何亲密关系的建立。
即使爱上了633,阿菲的爱情观也是寂寞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她会在633来买食物的时候,躲在玻璃后,悄悄地观察他;她会找准时机,每一次恰好在633吃路边摊时,装作与他巧遇。
更有趣的是,趁633不在家时,她会偷偷溜进他的住处,帮他换掉所有与回忆有关的东西:床单、拖鞋、毛巾、香皂、玩具熊……她想要帮这个可怜的男人走出来,却也小心翼翼地克制着自己,不要走进去。
这两个寂寞的人,其实都是被过去困住的人。
只是在美好面前,633视而不见,而阿菲选择了逃避。
然而,就像是这个故事里频繁出现的意象“飞机”,它象征着633对于旧爱的眷恋,但更是一种对于逃离的渴望。
渐渐地,在阿菲隐秘而悉心的照料下,633走出了过去的阴霾。
一天,他在家里撞见了阿菲。
只听阿菲一声尖叫,夺门而出。
而所有的心思,也随着这一声,涌进了男人的心里。
633在那一刻才恍然明白,在这段浑浑噩噩的日子里,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
而后面的情节,更让人感到温暖。
一时害怕的阿菲,还是选择离开,去了加州。
她想给这段感情一个确认的时间。
一年后,当她再次回来时,已成为一名。
这一次,她不再恐惧把“爱他”表现出来:如果633还无法走出过去,那么自己愿意变成那个过去。
而633也已辞掉了工作,承包了阿菲曾经工作的小店,彻底告别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两个寂寞的人,都勇敢地向前走出了一步,使得彼此更加靠近,最后,阿菲拿起纸笔,要为633画一张机票,她问道:“你想去哪里?”633微笑地看着她:“随便啊,你说去哪里,就去哪里。
”
二、关于重庆森林电影主题的评价:
两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但内在的联系却是导演精心设定的。
王家卫用影片中细节上的相互交叉造成了故事之间的共时性,也营造了一种无序中充满偶然的效果,这也是整部电影希望表达的都市生活的特征。
在第一个故事中导演故意为第二个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安排了三个简短的:镜头,虽然一扫而过,但却表达出都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和钢铁森林给人际交流带来的隔阂彼此的时空距离也许近在咫尺,但心灵之间的距离却遥不可及。
“每天你都有机会与每个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们一无所知,但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你的知己或朋友。
”这是金城武在片头说的一句话,也是本片试图表达的一种观点。
导演在片中将都市中的小人物设定为一种符号,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含糊不清的身份,体现出都市人在钢铁森林里的渺小,也通过剧中角色指代了整个群体。
因而影片所表现的人物也是所有都市生活中人物的写照,内心深处的不安、孤寂、流离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
而警察、、杀手、店员等角色的职业都体现着一种流动和不安定,这些没有安全感的角色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的恐惧和流离。
导演精心设定的地点也是都市人常去之处:快餐店、酒吧、便利店。
快节奏的生活期待的也是快节奏的爱情,故在快餐店和酒吧的情感体验也如同都市快餐文化一样仅仅昙花一现,然后陷入的是自我麻醉式的悲伤。
这在一方面,导演试图表达出对快餐式爱情的叹惋,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三、关于重庆森林视听的解析
解析1:独特旁白增添情感色彩
《重庆森林》的视听语言很有特点,利用丰富的画面搭配人物内心旁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警察阿武坐在超市门口,吃掉最后一罐即将过期的罐头,画面同时搭配的旁白,将爱情附上保鲜期,表现一种他在当前心境下对于爱情的亵渎。
像这样的画外音穿插在影片的很多地方,不但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同时也富含寓意,引人深思。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上班的时候忘了关水龙头,还是房子越来越有感情。
我一直都以为它很坚强,谁知道它会哭得这么厉害。
一个人哭,你只要给他一包纸巾,可是一个房子哭,你要多做很多功夫。
”在旁白话语中隐含失恋的低落,表达得很富有想象力,也十分可爱,同样类似的独白在片中还有很多。
独白是王家卫的电影特有的代表性元素,独白更是能使电影表达情绪和抒发情感。
首先,王家卫导演在影片中空出了足够的时空来表达人物的情感进而使观众的情绪得到充分的感染。
其次,《重庆森林》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来讲故事,片段式的结构使故事看起来很破碎,但是叙事再破碎,也必须得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清想得透,不然必定会影响情感的传达,而在此独白恰恰起到了简练通达的为观众整理故事线索的作用。
《重庆森林》中的语言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电影通篇采用粤语配音,只有在各自独白时采用了国语配音,而阿武说他来自台湾,所以他说着台湾腔很重的国语,符合人物的身份设计和故事所发生的真实地点,同时让演员说粤语也保证了演员表演的原汁原味,毕竟怎么可能有人在香港说着一口标准的国语。
而且阿武确信自己失恋后给旧时的女友们打电话寻开心,阿武说了汉语、粤语、日语、英语等不同语言,在酒吧碰到金发女子的时候,寂寞的阿武上前搭讪就连说了几种不同语言,这繁杂而多样的语言不仅仅说出了人物的出生地和文化,也暗示着人物无所依托的孤独状态。
解析2:拍摄风格独树一帜
风格视听蕴含影像窥私影片叙事独具风格,搭配风格化的视听,在轻描淡写之中意蕴悠长。
视听语言在《重庆森林》中展现得很具有“王氏风格,手提式摄影会令观众在幻想与现实间游离,呈现出都市人内心孤独疏离的感觉。
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比如片中两次出现了同一个画面:飞速流过的人群,主角移动的快慢镜头,使时间自相矛盾,营造出混沌不清、时间错乱的感觉。
电影一开始,画面中出现一个戴着黑色墨镜、身着黄色雨衣的女子疾步走在午夜的街上,金黄的假发在迎面而来的风中翘起,精致的脸庞纯白似雪,如血红唇在播晃的宽虹下折射出诡异的光芒,人物造型极具个性,成为一幅令人惊艳的景致。
同样,除了“视”之外,“听”的语言也很出彩。
第一个故事中的追逐乐曲和酒吧里的爵士乐,第二个故事中不断重复的加州梦和轻快明亮的《追梦人》,配合着林青霞、金城武还有王菲、梁朝伟角色的剧情发展,恰当地建立了画面和音乐的紧密联系,具有情绪感的画面色调与其搭配,实现了画面和音乐的结合。
四、重庆森林电影的观后感
在我观看《重庆森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如今快餐式的爱情,相恋再失恋再相恋的过程本身在都市人感情中也已经成为常态,面对情感挫折,也有些人选择对抗和自我封闭,还有人进入追求和被伤害的轮回中周而复始,也有人一步步治愈自己后重新接纳感情。
诚然,《重庆森林》不适合失恋的人看,但是没有经历过失恋的人无法领会其中真正涵义,剧中人物采用大量独白,向受众表达内心的情感,其中不乏很多精辟的见解,看完后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和共鸣,对待爱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导演王家卫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浓厚的个人色彩左右受众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得《重庆森林》成为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
《重庆森林》运用两段故事很彻底的将现在的都市爱情观表现出来,影片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把爱情这种奇妙的感情刻画出来,王家卫对都市爱情观拿捏的恰到好处,不矫情也不庸俗,秉承一贯现实的风格,给所有恋爱过的男女都给予警示与告诫。
爱情永远都是不完美的,只能一步步经营和完善。
生活在庞大的都市森林中,小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影片为人物设定这样含糊不清的身份,体现出人的渺小。
同样的,影片的主题其实就是映射所有都市生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安、孤寂、流离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
比如人物角色的设定,警察、空姐、杀手、店员等角色都体现着一种流动和不安定,没有安全感引起的是一种恐惧和流离。
镜头转向快餐店和酒吧,这里滋生的感情,也如同都市快餐文化一样县花一现,快节奏的生活中期待的也是快节奏的爱情。
导演王家卫试图表达出对快餐式爱情的慨叹与惋惜,但同时影片的主题也表达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重庆森林》是嬉皮式的随意而机智的幽默小品,在各方面与巴洛克式繁复的悲剧巨制《东邪西毒》形成了对比。
一言以蔽之,王家卫与杜可风的风格是典型的“万花筒、MTV、后现代”。
王家卫曾就该片说:“我并不是对都市人的失落、错爱等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因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我只是想把一些现实的事情拍出来,拍点都市气息。
”在《重庆森林》中,他旨在表现躁动的世界里的无常人生。
影片绮丽迷乱的拍摄风格与耐人寻味的对白深受都市人的喜爱,从而使王家卫的影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
此外,虽然王家卫的影片一向以没有剧本而使人称奇,对白却是直指人心,相当的耐人回味,因而成为经典。
这篇关于重庆森林电影的解析和影评就到这里结束啦,以影片中金城武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每天你都有机会与每个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们一无所知,但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你的知己或朋友。”
重庆森林影评
重庆森林结局
重庆森林观后感
重庆森林解析
重庆森林影评价
重庆森林结局
说一部你认为经典的电影
1.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美国) 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具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揭示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击溃了所谓的“爱国”迷梦 2.马路天使 Street Angel(1937)(中国) 中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 海派城市市井生活的经典写照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3.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1939)(美国) 好莱坞“第一巨片” 展现着旷世爱情的绝世佳作 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4.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40)(美国) 镜花水月痴人泪,蓝桥愁断离人肠 战争时期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 5.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1941)(美国) 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 反映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质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6.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1942)(美国) 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 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 蕴涵着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反法西斯激情 7.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中国) 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诗化电影的先河 8.罗生门 Rash?mon(1950)(日本) 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纪元 9.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美国) 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 电影史上爱情文艺片的典范 温馨浪漫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10.后窗 Rear Window(1954)(美国) “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 一则“看电影”的寓言 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11.宾虚 Ben-Hur(1959)(美国) 一部名垂影史的史诗巨片 奥斯卡历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记录 满含着对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 12.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1961)(美国) 百年经典的主题与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 美国“街头歌舞片”的经典之作 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现代都市爱情悲剧 13.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1965)(美国) 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14.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美国) 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 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黑社会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 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 15.星球大战 Star Wars (1977)(美国) 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科幻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 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6.人证 Ningen no sh?mei (1977)(日本) 一部探讨人性、人情、人伦的杰作 世界侦探推理片中的精品 开拓了悬疑片的社会深度 17.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1983)(中国)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18.莫扎特 Amadeus (1984)(美国) 展现一位“并非完人的乐圣”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与恶的冲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19.芙蓉镇 Hibiscus Town(1984)(中国) “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 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 发出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20.红高粱 Red Sorghum(1987)(中国)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21.十诫 Dekalog (1989)(波兰) 欧洲“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作 以探讨当代人的道德困惑为主旨的鸿篇巨制 透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生契约引出满含悲悯和质疑的精神命题 22.悲情城市 Beiqing chengshi (1989)(中国台湾)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 都会浮世风景中喑哑的安魂曲 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 23.人鬼情未了(第六感生死恋) Ghost (1990)(美国) 好莱坞道德复兴运动的代表作 一幕杰出的爱情悲剧 体现了超越生死的浪漫柔情 24.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美国) 多元化文化观在电影史上的成功折射 对美国西进运动的深刻反思 好莱坞历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25.情人 Amant, L (1992)(法国/英国/越南) 一段让人痛彻心扉的异国之恋 一段大胆、炽烈、郁闷而又无奈的叛逆恋情 一堵无法逾越的经典叹息之墙 26.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美国) 美国社会问题片的经典之作 一部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心理分析片 好莱坞最令人激动的恐怖片之一 27.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1991)(中国台湾) 锐利的现代感和青春化特征的真实结合 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夹杂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戏剧 展现与夜色、血腥和猫王的歌声联系在一起的别样的青春 28.霸王别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中国/香港) 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一部绚烂、令人陶醉的史诗 29.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美国)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30.真实的谎言 True Lies (1994)(美国) 美国20世纪90年代动作片经典中的经典 特技电影的典范 大陆市场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 31.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994)(美国)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史 32.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美国) 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33.钢琴课(钢琴别恋)The Piano (1993)(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 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细腻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哑女深邃的情感世界 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34.阳光灿烂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 (1994)(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意外之喜”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美国) 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 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 蕴涵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 36.狮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美国) 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巅峰之作 37.这个杀手不太冷(终极追杀令/杀手莱昂/杀手里昂) Léon (1994)(法国/美国) 一部偏重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 令人心碎的问题少女与中年杀手的悲剧之恋 满含绕指柔情的都市寓言 38.七宗罪 Se7en (1995)(美国) 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心理惊悚片 一幕让人发狂的人生戏剧 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警世录 39.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美国)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 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40.廊桥遗梦(麦迪逊之桥)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美国) 一部内涵深刻的社会伦理片 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 一部本地化思维极强的力作 41.猜火车 Trainspotting (1996)(英国) 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 另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42.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997)(美国) 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43.美丽人生 Vita è bella, La (1997)(意大利)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44.中央车站 Central do Brasil (1998)(巴西/法国)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温情小品 一段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45.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美国) 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 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 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 46.搏击俱乐部(搏击会) Fight Club (1999)(德国/美国)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47.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香港/法国/泰国)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48.一一 Yi yi: A One and a Two… (2000)(台湾/日本) 一部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 世界现状的缩影,充满迷人的奥秘与美感 在冷静观世之余不乏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49.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2000)(丹/德/荷/美/英/法/瑞/芬/冰/挪) 北欧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一部影片 一部同现实激烈碰撞的质朴而伟大的音乐剧 一首关于执着信念的赞美诗 50.千与千寻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2001)(日本) 自我救赎的英雄史诗 重新审视人类生命力的力作 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探寻世人活着的力量和理由
夫妻间没有了性意味着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年夫妻享受一次性生活有多难?
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曾做过一个中国人婚内性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四对夫妻里,就有一对正在经历“无性婚姻”。
64岁的蔡琴也曾有过一段10年无性的婚姻。
1984年,蔡琴在拍电影《青梅竹马》时认识了导演杨德昌。
两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在次年的5月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杨德昌提出柏拉图式的无性婚姻,为爱牺牲的蔡琴同意了。
没想到的,杨德昌最终出轨钢琴家彭铠立,轻而易举生了孩子,还借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束了与蔡琴十年的婚姻生涯。
蔡琴这才如梦惊醒: 不让爱情掺入任何杂质,都是骗人的话,真相是对方根本不爱自己。
性与爱,就像婚姻这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它决定了婚姻的质量,也决定了关系是否持久稳定。
婚姻无性,我们怎么了?
前不久,B站博主“Vivi可爱多”公开了自己的房中私事,称自己与老公已经4年没有高质量的性生活了。
倒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不能”。
一方面,家里有老人有孩子,很难拥有私人的空间;
另一方面,30+以后,性激素相对开始下降,再加上经常分房睡,性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很难重拾热情。
其实,博主“Vivi可爱多”的“性生活困境”,在大部分中年夫妻身上,都有所体现。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工作事业带来的压力,以及夫妻双方相处时间太久而流失掉的激情,都会影响性生活的正常进行。
“无性婚姻”到底有没有问题?
答案是: 肯定有。
就像这位博主所说,以前是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但由于现在分开睡,根本没有办法“床尾和”。
有一次,他们夫妻吵架,还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明明两人彼此相爱,都不想离婚,却因为缺少沟通和解的机会,差点铸成大错。
性生活不和谐,夫妻关系也会出现矛盾,这在心理学上也有根据。
性能量是一种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需要合理的释放。
如果得不到释放,甚至过分压抑,就会让性能量通过另一种方式爆发。
比如脾气暴躁、争吵、责备,这些带有攻击性质的行为,都是性能量压抑的产物。
它们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冷战、对抗、甚至是出轨,都不利于婚姻关系的维持。
夫妻关系,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关系”。
性生活,是调整彼此关系频率的方式。
要在性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体验,既需要敞开自己,还需要表达的勇气;
既需要接纳对方,还需要反复磨合的耐心;
两个人刚在一起时,受到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影响,在性方面会表现的更具备主动性,彼此性能量能够通畅流动,促使亲密关系变得紧密;
而当彼此逐渐失去对性生活的耐心,性能量也没有疏通的途径, 它们就在人体中胡乱窜行、潜伏,寻找机会倾巢而出。
很多时候,夫妻相处时间久了,就开始忽略对方的感受,因为觉得都是自己人,关系不用仔细经营,好像也不会失去。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就像电影《重庆森林》里说的那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爱情是会过期的,婚姻关系当然也会。
只要我们能找对方式,就能为爱情和婚姻持续保鲜,延长“寿命”。
当性生活开始改善,婚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你想知道通过改善性生活,婚姻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吗?
美国纪录片《一周性爱改善实验》已经帮我们寻找到了答案。
节目组邀请了十对中年夫妻参加实验。
这些夫妻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 对婚姻现状不满,缺乏性生活。
白人夫妻朱莉亚和安东尼结婚8年了。
他们已经分房睡了2年,一个月最多只有2次性生活,但大多数时候,激烈的争吵令他们无心性爱。
妻子性格急躁,丈夫性格慢热,彼此沟通不畅,一点就爆。
根据节目组的要求,夫妻二人在非常排斥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晚的性爱,然后是第二晚、第三晚……
第三天的时候,妻子朱莉亚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她突然感觉到浓烈的爱意,甚至为丈夫安东尼写了一首情诗。
安东尼看了以后十分感动,将情诗揣在怀中,深情亲吻了妻子。
一周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的感情急速升温,丈夫还特意将妻子的名字和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纹在胸口,令妻子惊喜万分。
他们在家办了一个聚会,邀请朋友们见证他们爱情之火的重燃,并发誓,以后一定要多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另一对黑人夫妻,罗伊斯和布莱恩娜,结婚2年,完全没有性生活。
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妻子是全职主妇,丈夫在外养家,而丈夫总觉得在家做全职主妇很轻松,这让妻子感到委屈。
实验的前两天,他们依旧为了家庭琐事相互争吵,到了晚上,遵守与节目组的约定完成性爱。
到了第三天,丈夫罗伊斯打算亲自体验一下,当全职主妇的感觉。
他让老婆出门放松,自己在家做家务、带孩子。
一整天下来,夸下海口说自己能轻松应对的丈夫全程手忙脚乱,直到最后精疲力竭的倒下,才终于体会到妻子的不易。
到了第七天,他们已经拥有了十分美妙的性生活,以及融洽的夫妻关系。
节目的最后,制作组问他们有什么收获?
白人夫妻说:
“性生活让我们开始重新爱上对方,审视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黑人夫妻说:
“性生活几乎解决了我们所有的问题,让我们变得更亲密,并想把这份亲密维持下去。”
你瞧,实验告诉我们: 性生活是夫妻之间沟通的桥梁。
它调整我们的身体能量,能够建立彼此共情的基础。
性生活是夫妻双方相处模式的缩影,在性生活中能够互相包容,沟通,在婚姻关系里也能够很好地融合。
如何让性,在爱与关系间架起桥梁
德芬空间的一位来访者,说她与丈夫结婚8年,后3年完全没有性生活。
“无性”的源头是从妻子怀孕以后开始的。
怀孕期间,为了不伤到胎儿,她便拒绝了丈夫的需求,丈夫也表示理解,并且非常照顾她的身体状况和感受。
但是生完孩子以后,来访者表示依然不愿与丈夫同房。
原因是她觉得自己失去了怀孕以前的魅力,觉得自己失去了性吸引力,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陷。
长此以往,丈夫总是被拒绝、被冷落,便不再求爱。
而随之迎来的,是更多的争吵、更多的不理解,更多的冷战。
咨询以后,夫妻二人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聊了聊双方的感受。
丈夫表示依然觉得妻子很有魅力,但自己总被拒绝反而失去了信心。
沟通之后,两人开始调整状态,有规律地进行性生活。
他们表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觉得好像回到了热恋状态,很快恢复了良好的夫妻关系。
其实, 性与爱都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学习,需要练习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没有人专门教过我们该如何去爱;
我们都是凭着所谓的本能,毛手毛脚地去处理亲密关系,导致许多不幸爱情和婚姻的发生。
从性生活入手,重新学习爱的能力,才是构建高质量婚姻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的婚姻关系出现了“无性”危机,不妨从这三个方面调整。
首先,彼此真诚地沟通,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从小接受的性教育比较少,有时候羞于谈论自己的性需求。
但这些需求,对于性生活的和谐尤为重要。
找一个整块时间,夫妻坐下来好好谈论一下在性生活方面的期待,并以此为经验,逐渐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记住,尽量只谈感受和需求,不要指责、不要控制,给对方多一些空间,让他主动来承担你的不安。
反之,你也应该接纳对方的欲求,尽量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主动承担对方的不安。
其次,寻找变化,一起创造新鲜感。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肯定会出现“左手摸右手”一样的倦怠感。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鲜的变化,为性生活增添情趣。
比如,偶尔去度个假,在充满情调的酒店房间里跳上一支性感的贴面舞;或把卧室的格调换一换,准备一套全新的情趣服装等,都能带给双方极大的刺激与新鲜感。
最后,构建“战友关系”,共同解决问题。
为什么称之为“战友关系”呢?
是因为战友需要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无条件信任对方。
“关系”作为婚姻的关键词,核心就是需要“共同解决”难题。
不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而是我们的事。
凡事多用商量的口气,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背锅侠”。
亲密关系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和经营,把争吵和矛盾当做两个人协同作战路上的一次次小坎坷,相互扶持、相互信任,我们的婚姻才有机会共渡难关。
《孤独的性》有这样一段话:
“对于人类来说,性不仅仅是性,性是一种语言,是一座桥梁。
是从孤独通往亲密的所在,是建立彼此相属的熔炉。
”
从今天起,维护你们彼此的桥梁,享受美好的亲密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