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咏春宗师的传奇人生 (咏春叶问经典动作)
叶问,字问轩,号斋咏春,1893年10月1日出生于广东佛山。幼年师从咏春名家陈华顺习武,15岁时拜入咏春宗师梁赞的门下,成为其得意弟子。
咏春宗师
叶问自幼聪颖好学,刻苦习武。他秉承梁赞的教诲,对咏春拳进行深入研究,并融会贯通其他武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咏春拳风格。
叶问的咏春拳以”中正、实用、灵活”为原则,强调”寸劲”和”寸功”,注重近身格斗。他认为咏春拳是一种”科学的武术”,可以以小博大,以柔克刚。
传奇人生
叶问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参加过佛山武术界著名的”金楼比武”,并以惊人的技艺折服了其他武术家。抗日战争期间,叶问在香港教授咏春拳,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其中包括李小龙、梁挺、黄淳梁等。
1950年,叶问正式在香港开馆授徒。他将咏春拳从街头巷尾带入了武术馆,并将其发扬光大。叶问的咏春拳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武术流派之一。
咏春叶问经典动作
- 小念头:咏春拳的基本动作,主要练习手臂的协调性和力量。
- 寻桥:通过触觉感知对手的攻击意图,并及时作出反应。
- 标指:以指代掌,快速发力攻击对手的要害部位。
- 伏手:保护自己身体的重要部位,并伺机反击。
- 正拳:咏春拳的标志性动作,以短促有力的手法攻击对手。
这些经典动作体现了叶问咏春拳的精髓,既有防守也有攻击,既有刚猛也有柔韧,是咏春拳的传世之宝。
叶问的遗产
叶问于1972年12月2日因癌症在香港逝世。他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一生致力于咏春拳的传承和发展。他的咏春拳技艺精湛,武德高尚,为后世武术家树立了典范。
叶问的遗产不仅是他的咏春拳法,还包括他的武术精神。他认为习武之人应以德为先,以武行义,以武弘德。这种精神在今日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问经典语录
- “咏春无所谓大小,只分会与不会。”
- “习武之人,先正己身,再修武功。”
- “以武行义,以武弘德,方为武术之真谛。”
叶问的经典语录言简意赅,蕴含着深刻的武术道理。这些语录激励着后世武术家不断追求武术的真谛,也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处事的准则。
叶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武术界的一座丰碑。他的咏春拳法和武术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人们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

叶问师傅陈华顺简介咏春拳宗师陈华顺与黄飞鸿
陈华顺是一位咏春拳宗师,也是叶问师傅的好友和同门师兄。
他与黄飞鸿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和师徒关系。
陈华顺是一位拥有卓越武艺的武术家,他的咏春拳功夫被誉为非常高强。
他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咏春拳派系,并为之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黄飞鸿相识后,陈华顺与他一起共同研究武术,互相交流心得。
陈华顺对黄飞鸿非常器重,认为他具有出类拔萃的武术天赋和才情。
他教导黄飞鸿并传授他咏春拳的精髓,培养他成为了一代武林宗师。
陈华顺在黄飞鸿生命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教导和指导黄飞鸿的武术修行,还在关键时刻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他与黄飞鸿一同参与了保卫国家、拯救百姓的斗争中,为正义而战。
陈华顺和黄飞鸿的友谊源远流长,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武德和义气。
陈华顺是一个真正的宗师和朋友,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武艺深深地影响着黄飞鸿,并为后世武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传奇。
叶问2:宗师传奇电影剧情
抗日战争结束后,叶问(甄子丹)与家人在佛山生活艰难,于1949年带妻儿迁往香港,寻求新生活。
初到香港,叶问在梁根(敖嘉年)的帮助下,在报馆天台上教授咏春拳,但起初无人问津。
一日,青年黄梁(黄晓明)挑战咏春,败于叶问手下后,带动一群西洋拳师前来学艺,叶问在此地收得第一批徒弟。
一次,黄梁因与郑伟基(杜宇航)的冲突,被其手下追杀。
叶问挺身而出,救下黄梁,却因此卷入洪拳与西洋拳的纷争。
洪师傅(洪金宝)要求叶问在一炷香时间内通过各门派挑战才能授徒,叶问在监仓内受到金山找(樊少皇)和华人探长肥波(郑则士)的规劝,意识到必须接受挑战。
在酒楼的挑战中,叶问以技巧制胜,但洪师傅虽欣赏其功夫,却因叶问拒绝交会费而怒其破坏规矩。
随着洪拳与咏春名声渐起,洪师傅与肥波联手控制华人,叶问的武馆面临威胁。
洪师傅与洋人警司泰勒·米诺斯(Tyler Milos)的矛盾升级,最终在小区公园,洪师傅以送入场券的方式暗示与叶问和解。
在西洋拳赛上,龙卷风(Tyler Milos)侮辱中国武术,激怒了洪师傅和众多武师。
叶问挺身而出,挑战龙卷风,最终在擂台上捍卫了民族尊严,赢得了全场掌声。
叶问的胜利让咏春拳声名大噪,门徒络绎不绝,包括未来的武术巨星李小龙也前来拜师。
咏春拳在香港及东南亚迅速传播,叶问以其人品和武艺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认可。
扩展资料
电影《叶问2:宗师传奇》由叶伟信导演,甄子丹、洪金宝、黄晓明、熊黛林、任达华联合主演,影片于2010年4月29日上映。
故事将从叶问来到香港之后展开。
当时很多功夫门派之间明争暗斗,完全就是后来所说的黑社会。
叶问因为看不惯这种风气而决定开设武馆,以身示范何为习武之人。
电影《叶问2》李小龙将作为全片重要角色出现。
叶问咏春拳的简介
叶问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香港、台湾地区流传。
叶问为咏春派佛山梁赞先生之徒孙。
1950年,于香港发扬咏春拳。
著名传人有梁相、骆耀、黄淳梁、徐尚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龙)、梁挺等,他们都遵照其遗志,把咏春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
故叶师逝世后,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叶问咏春拳的简介。
叶问咏春拳的历史渊源
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
祖师严咏春原籍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
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
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
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
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严咏春及后下嫁梁博涛,其后更随其夫返粤并将其武技传与博仇,因此其夫尽得咏春之所传。
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时在嘉庆未年。
梁博涛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梁博涛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
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在此期间,他们更日夕钻研,苦心练习,不两年己尽得其秘奥了。
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
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黄华宝六十岁后退休,税居于佛山快子市,青云街。
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颇富盛名,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
而黄华宝与赞先生友善,且退休后长日多暇,乃到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并将咏春拳术,尽传于赞先生,时为逊清道光年间。
梁赞,原籍山县古劳,只是世居佛山而矣。
赞先生医术精湛,经营草药店杏济堂于快子市清云街。
他交游广阔,故人缘甚佳。
赞先生性好武技,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著。
然而,赞先生因店务缠身,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
但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仅陈华顺一人而矣。
陈华顺本藉顺德陈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并以找钱为业,混号找钱华。
因华公之找钱事业,常经杏济堂,故有缘师事赞先生。
技成后,更于赞先生前技服猪肉贵,声名大振。
及后,赞先生去世,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术。
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而□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矣,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
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
能得陈华顺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叶问及其子陈汝锦。
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
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
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
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十五。
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其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
三年后,叶问返回佛山,广识佛山拳豪,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轰动佛山。
于光复后,他投身军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
一九四九年后,叶问便离开佛山,避居香江,叶问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
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招允、卢文锦…等人,后而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
从梁博俦起,梁兰桂,黄华宝皆没有设立武馆之习惯。
梁赞在医馆中教习,陈华顺在缸瓦店内授拳,吴仲素在俱乐部中,传授咏春拳术。
叶问在香港教授期间,亦从来未有挂起招牌。
叶问曾说过这是遵循袓训,不可公开此套拳学。
廿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
叶问宗师晚年,最大心愿便是集合同门组织成立一个联会,发扬‘咏春拳’。
六十年代末,于弥敦道成立咏春体育会(现为咏春梁挺拳术馆),后迁往自置会址旺角水渠道;1974年正式注册成立。
叶问先生晚年最后所收之弟子(徒孙)梁挺于七,八十年代间,将其发展至欧美各国,成为世界知名拳术。
叶问咏春拳的主要特点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叶问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
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叶问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
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
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
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
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
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
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
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
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
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
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
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
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
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
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
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膊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zheng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zheng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收zheng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为收zheng。
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
“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
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
“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练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
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
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
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
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
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
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
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
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
“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练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
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
“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练。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练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练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练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练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
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
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
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
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
经过适当锻练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叶问咏春拳的相关轶事
据说当年叶问在香港逝世前,曾给弟子留下口信,以后要继续学习正宗的咏春拳,就到佛山夏教找郭富。
强调学武千万别争第一的郭富为人低调,曾退隐江湖30余年,在昔日的广州南方大厦做一个普通的职工,人称“二叔”,是叶问的首批徒弟之一。
为人谦逊,弟子皆称问叔
上世纪30年代,学咏春拳还是富人弟子所为,当年的郭富是个穷鬼,孤单单一个人从平洲到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
郭富说,糖面铺对面有一间叫“联倡”的花纱店,他发现,每逢入夜以后,就有不少人进出,他偷偷从花纱店的门缝往里看,原来是一帮年轻人在学拳。
郭富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周姓富翁请叶问在教授咏春拳。
自幼喜拳术的郭富第二天便托人找“问叔”拜师,结果叶问一口回绝。
经过长达半年的持久战,郭富终于被这个诚心的年轻人打动。
郭富非常兴奋,高兴地行礼大叫师父,可叶问却很严肃地说,千万不要叫师父。
后来,师兄们才告诉郭富说,叶问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不喜欢弟子们叫他师父,徒弟们都称师父叶问为“问叔”。
勤奋好学,师父拳谱相赠
郭富说,以前师父教徒弟功夫多少会有所保留,叶问7岁跟陈华顺学艺,是陈华顺的封门弟子。
叶问悟性极强,勤奋且善于思考,陈极喜欢这个弟子。
当时陈华顺的儿子是个不太争气的二世祖,曾经偷了父亲藏在枕头箱底下的药书和武术书到当铺换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知道后非常生气,赎出书后马上把书送给了叶问。
六年后陈临终时嘱咐弟子吴仲素继续教授叶问。
吴仲素为人豪爽,受师父所托,对师弟叶问也是尽心尽力。
郭富说,叶问不但得到陈华顺教授的武功,还学了吴仲素的武功,此外,到香港后,聪明的叶问还学到了师公梁赞儿子梁壁的武艺。
郭富说,叶问强调的是招数的实用性,不“讲手”,就不知自己所练功夫的优劣长短。
叶问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只有在讲手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强大自己。
跟随师兄吴仲素学艺了一段时间后,叶问被父母送到香港读书,巧遇在香港从商的梁赞之子梁壁。
叶问天天去找梁壁“讲手”。
叶问施展自己从前认为极难给别人解除的“绝招”,但只要一经接触,便给人家轻轻地带过,最不服气的是连人家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给人家抛得老远。
郭富说,叶问这样找梁壁比了五六天后,实在想不通到底怎么回事,于是不再找梁壁“讲手”,反倒是梁壁见叶问不再来试武艺,就找上门去,看到叶问一个人模仿比武时的情形在练武。
梁壁很喜欢这个好学聪敏的侄子,于是把自己跟父亲梁赞所学的武艺也教授给叶问。
重视人才,亲自上门授拳
叶问十分注重对人才之选择,他经常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
1945年,受战争影响,郭富打工的糖面铺也被迫关闭,他随之失业,不得不又回到乡下,但师父不在佛山,他就不告而别。
历经近五年的教授,叶问喜欢上了勤奋好学的郭富。
后来他发现怎么不见了郭富,就亲自到郭富的乡下平洲夏教找他。
郭富说,实在想不到“问叔”竟然来找他这个穷鬼。
于是就在郭富的祖屋,叶问和郭富一起练拳,手把手教郭富,这时郭富发现,师父教的拳都是在佛山时没学过的,他怀疑这些功夫就是梁壁教的,他也不敢问,只有更加用心地练武。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夏教,继续传授他的咏春拳术,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
郭富还说,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以前武侠电影经常有徒弟偷师之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虽然那两年时间,师父把拳谱给他抄,但如果没有师父的讲解教授很难理解到每一个动作的内涵。
“二叔”郭富皮肤光滑,精神不错,至今宝刀未老,能耍一身硬功夫。
心胸豁达,允学他派武术
郭富说,叶问的众多徒弟中,当第五期弟子李小龙名气最大,但他自己就没见过李小龙。
李大约在1956年间,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李学拳相当投入,从不缺课,但因移民美国,未能连续学完所有拳法。
发达后的李小龙,曾再亲访叶师,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
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师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拍摄成影片携带回美国自行学习,但却被叶问拒绝。
叶问其本人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厚此薄彼。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
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
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流派中演化而来的,仍有可取之处。
叶问咏春拳的主要传人
一直以来,咏春拳都只有少数传人。
而叶问在港传技20余年,这情况才有所改变。
上世纪60年代,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通过电影将咏春拳传播至世界各国。
叶问1972年去世后,其子叶准、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
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
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
因在世界武术推广的卓越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
“二叔”郭富自1979退休以来已授徒40多人。
而叶问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通过办杂志、出书、公开表演、训练拳手接受挑战、拍电影等形式来传播咏春拳。
梁挺1973年创办国际咏春总会,至今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支部超过400多家。
李小龙
早年身体瘦弱,他父亲李海泉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他练习太极拳。
李小龙在13岁时拜师于咏春拳名师叶问的门下,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
咏春拳凶狠泼辣,讲究速战速决跟解拳道有着同样鲜美的特点。
此外还练习过洪拳、白鹤拳、少林拳、潭腿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等外国搏击术。
可以说,截拳道吸取各种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优点于一身的一种全新形式的击术。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
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
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
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
他每当练功之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
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
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
梁挺
不少人认为,是李小龙令咏春派武术饮誉国际。
然而,真正令这门精妙的武术扬名世界的,是李小龙的同门师弟———梁挺,他在世界64个国家开了4000多间咏春武馆,徒子徒孙逾100万人,其中包括欧洲众多国家的特警总教头和多位世界拳王!1960年初,13岁的梁挺到咏春武馆拜师学艺。
他痴迷武学,打沙包、打木人椿、自由搏击,风雨无间。
1968年,梁挺考入香港浸会学院外文系。
其时,一般人对国术心存偏见,认为这是市井之徒的打架伎俩,难登大雅之堂。
但梁挺却凭着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拼劲,几经波折,在浸会大学开创浸会咏春班,成为把国术带进大专学院的第一人。
拜叶问为师令梁挺的武术更上一层楼。
叶问是咏春拳的掌门人,也是李小龙的师父。
叶问对梁挺这位封门弟子欢喜有加,把其精深的招式悉数相授,并把苦心经营多年的香港咏春体育会拳术班交给梁挺打理。
梁挺不负师托,通过公开表演、电视表演、接受传媒访问、派弟子出赛等形式,令咏春拳妇孺皆知,咏春体育会因而声誉日隆。
1970年,梁挺辞去咏春体育会拳术班总教练一职,成立咏春梁挺拳术馆,以传扬咏春武术为己任。
1976年,他为香港丽的电视台(即香港亚洲电视台前身)策划了全新的24集电视剧《真功夫》,并客串一角。
1977年开始,他又传奇地由电视圈转入电影圈,担任大导演张辙的武术指导,并拍了《唐人街小子》、《南少林与北少林》、《五毒》、《天堂地狱人间》、《广东十虎》等多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