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治国方略:焚书坑儒与修筑长城背后的战略思考 (秦始皇的治国之策)
秦始皇的治国方略:焚书坑儒与修筑长城背后的战略思考引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以其雄才大略而著称。在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中,焚书坑儒和修筑长城是两项备受争议的措施。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两项措施背后的战略思考,探讨其对秦朝的深远影响。焚书坑儒:思想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政策发生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国官方史书外的所有书籍,并坑杀460余名儒生。这项措施的目的是打压儒家思想和其他可能对秦朝权威构成威胁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思想控制:秦始皇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消除不同思想流派的传播,维护思想统一,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权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这与秦始皇法家思想的严刑峻法相冲突。秦始皇担心儒家的思想传播会动摇自己的权威。传播秦国思想:通过焚毁其他书籍,秦始皇旨在让秦国官方史书成为唯一权威史料,以传播秦国思想,塑造民众的思想。修筑长城:边境防御的构想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防御工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绵延5000多公里的军事防线。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抵御外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直是秦朝的一大隐患。修筑长城可以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安全。巩固边疆:秦朝统一中国后,边疆地区尚不稳定。修筑长城可以巩固边疆,防止边境地区的分裂叛乱。促进经济发展:修筑长城可以带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和交通。焚书坑儒与修筑长城的战略影响焚书坑儒和修筑长城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对秦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焚书坑儒的影响:思想上的倒退:书籍被焚毁,知识和学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导致思想上的倒退和学术停滞。统治的巩固:焚书坑儒消除了思想异端,巩固了秦始皇的统治,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定。修筑长城的的影响:边疆的稳定:长城有效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促进了秦朝的繁荣发展。国家的统一:长城作为国家的象征,加强了国家统一的凝聚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结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修筑长城措施反映了他在治国方略上的战略思考。这些措施虽然有其争议性,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焚书坑儒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倒退,而长城的修建也有其巨大的代价。后世对秦始皇的治国方略应持辩证的态度,既肯定其对秦朝的贡献,也反思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是什么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3.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4.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5.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扩展资料:
评价: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
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
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书评价:
1.《史记》
始皇本纪
“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及殷夏之间微散。
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
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
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李斯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淮南衡山列传
“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
西方评价:
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
当然,中国的统一,秦始皇起过重要作用。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
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
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
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
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秦始皇
秦始皇在治国方略上还有哪些深失民心的措施
酷役修筑长城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 。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前154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
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秦始皇因两个方士私自逃跑且诽谤皇帝,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杀,《史记》上称“坑术士”。
奢侈生活 修建宫殿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
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阿房宫(其实没建),秦始皇驾崩后尸体腐烂,秦二世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
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
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
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
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
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
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
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也因此,当时被榨干血汗的老百姓,要诅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门),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太平御览》卷八六)
秦始皇嬴政的治国之策
始皇帝治国之道:一、严刑峻法。
秦国的传统,在战国前后的一百多年以来,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建制,建立用“法”治国开始,一直到秦始皇时代,并无变更。
这个时期的欧洲,也正是罗马帝国和“罗马法”建立的阶段。
一个国家社会,只讲究法治的结果,也可以使国富兵强,处处有规律、有准则。
但是整个社会人民,就变成缚手缚足,处处寸步难行,动辄得咎,随时可能触犯刑章,变成罪人。
而且偏重用“法”治国,法埋的逻辑愈严密,执行的弊端愈多。
因为社会随时在变,人事也随时随地在变,法律规定也会随时随地增加。
因此,立法执行的政府,变成无情的机制网。
领导国家的帝王们,位在法律之上,自有特殊的裁决权,即使不是暴君,也不得不变成暴君了。
任何一个大小的领导者,必定是众望所归、众怨所集的焦点。
例如号称现代民主法制的美国,也正走入法律繁多的弊病,“律师”变成美国人民咒骂祸害的代名词了。
所以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他希望的“无为”之治,是无法规的自治。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是无条例的自律。
孟子也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专讲法治,最后使立法执法的人,自己也走不通了。
历史上说秦始皇以“严刑峻法”治国,所以速其灭亡。
其实,秦始皇懂得什么法不法的,他只是奉行秦国祖宗以来的法治,加上他个人的迁怒于人的暴行而已。
焚书坑儒事件的真相就“焚书”来说,秦始皇是把周青臣的恭维,和淳于越的争议,命令大臣们会议。
结果,承相李斯特别提出“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都烧了。
李斯当时是权倾一时的首相,又是儒者荀子(卿)的学生,所以秦始皇采取他的意见,就下命令写了一个“可”字。
你说他是独断独行吗?如果现在依法平反,该判“焚书”之罪的是李斯和楚霸王项羽。
而且当时所烧的书,是指私家藏书。
但博士官有的藏书,集中在咸阳宫中,后来被项羽放一把火,连同阿房宫也一起烧了。
但苏东坡却认为“焚书”的罪过,应该由荀子来负责,因为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至于“坑儒”呢?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称皇帝的时候,不但设有“博士”官职,录用来自诸侯各国的儒生们,其他在咸阳做官或吃闲饭的“宾客”还有不少人。
“坑儒”的事件,发生在他死前两年,那时阿房宫也早修成了,他天天沉湎在酒色之中,自我逃避,自我麻醉,就是朝廷中的大臣们,要找他请示也很困难,不知他在哪里。
他既怕死,又想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吃。
那当然是百病丛生,精神很不正常的人了。
照现在来说,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等,甚至还有莫名其妙的多疑和恐惧症。
所以他在宫中,看见从外面经过的丞相车队卫兵很威风,心里很不高兴。
过几天,丞相的车队卫士减少了。
他就怀疑当天跟随身边的人,泄漏他的状况,统统都拿来杀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儒士侯生、卢生两个人,互相谈论。
背后讥笑他,并且不想为秦国做事,就偷偷逃走了。
秦始皇知道了,勃然大怒说:“诸生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老百姓),使御使按之(按就是查办)。
”历史真实的记载,便是如此。
为这件事,他大发脾气,叫执法的“御史”,依法查办,也并没有说立刻要杀人。
但“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个余人”。
可是,一班在咸阳的儒生们,为了表示自己清白,自写坦白书、悔过书,有的还密告他人。
一个牵连一个,又互相告密,因此构成犯法的,共有四百六十人,所以弄得他更暴怒了,下令把他们统统活埋了。
千古以来的书生们,都是“眼高于顶,命薄如纸”,平常喜欢高谈阔论,批评说理,滔滔不绝。
一旦有事,大都便推过别人,自卸罪责。
这也是世情之常,令人不胜悲叹的事!由于这作事,虽然他没有下令要活埋天下的读节人,但确实使人很震惊,引起知识分子和一般人们的反叛情绪。
因此,他的大儿子扶苏也看不下去,便来对他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谁知秦始皂听了,反而更加大怒,立刻下令外放扶苏,派他到上郡(延安)蒙恬所管的军区当监军(政治部主任)去了。
就这样种下祸根,他死后,太监赵高假造他的遗命,要扶苏、蒙恬自杀,提早促成亡秦的后果。
这就是秦始皇后期精神变态到了最严重的时候,造成所谓暴君暴行的由来。
郡县为中央的“分公司”二、设置郡县。
自三代以下,以及周朝分封诸侯建国的制度,都是从宗法氏族的传统而来,长达千年以上。
所谓中国上古的分封诸侯,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部落封建,这是大有差别,不可混为一谈的。
而且在周、秦时期,所谓“国”字,就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也并下完全同于后世“国家”的概念。
历来都说周朝初期分封诸侯,号称八百之多,究竟诸侯有国的数字有多少,现在很难考证核实。
但在周朝所封的诸侯,并非完全是“姬”姓的家族,不像秦、汉以后的帝王们,非同姓不封王的作风。
因为“姬周”建国文化的精神,正如孔子《春秋大义》所标榜的,是以“兴灭国、继绝世”为宗旨。
所以当时封建的诸侯,有的是找出尧、舜以前的故国,对于人民有建功立德的后代来封侯建国的,例如炎帝的后代等。
甚至把革命以后的殷朝后代,也照样分封为诸侯,决不是后世那一套赶尽杀绝的做法。
这就是上古宗法社会。
重视“孝”道的观念而来。
我要“孝”顺我的祖宗,你也要“孝”顺你的祖宗。
我要尊重我的族姓,你也要尊重你的族姓。
上古人口不多,人民生活的经济来源,都靠农业生产。
尽管分封诸侯各国,但农业生产的土地,仍属中央王朝所公有,只是规划为“井田”制度,达到共有共亨的目的。
诸侯各国,相安无事,同奉中央王朝的周室为共主。
社会的发展,促使历史的演变,到了春秋时期,中央王朝共主的周室威望渐衰,诸侯恃强凌弱,互相吞并。
尤其是传统文化精神衰落,所谓“春秋两百四十二年之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屡见不鲜。
战伐侵攻,不可胜数。
”如果是为上代复仇复国而战的,还勉强可说是正义之战,只有二桩,其他都是仗势欺人的侵略战争而已。
因此,到了战国时期,包括秦国就只有七国在互争雄长了。
秦国是周室王朝中期所封为西北高原上的诸侯,历史文化的根基不深厚,又是新兴的诸侯之邦,为了争做雄长的霸主,就须引进外邦有文化的人才来治国建国.并且眼见自秦岭以东的各国诸侯,沉湎在老套守旧的办法,社会散漫,政治也不见得高明,因此,自秦孝公开始,就采用“法治”的主张,放弃“礼治”、“德治”的传统,专重功利为主的做法。
恰巧在秦始皇十三岁即位那一年,韩国想用办法把秦国搞成民穷财尽,使他再也无力向东用兵。
便派了一个搞水利工程,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去做间谍,设法说动秦国发展水利,打开泾河引进灌溉。
工程到了一半,被秦国发现是韩国的阴谋,要杀了郑国。
他便说:“你们现在要杀了我,没有关系,其实,我已经做到报国有功,因为你们为了做水利工程,没有出兵打韩国,等于我使韩国迟亡了几年。
不过,你们要知道,这个水利工程做好了,便是你们秦国子孙万世的利益啊!”因此,秦王没有杀他。
工程完成,使秦国增加四万多顷的农业生产土地,改善环境,经济增长,国家社会更加富有。
但也可说使秦始皇开始对建筑工程有了认识和兴趣,所以后来要建造咸阳宫殿,建筑史无前例的“阿房宫”了。
至于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改天下为郡县的建制,推翻千年以来的传统,为后世中国留下大统一的大业、并非秦始皇有特别过人之处,那是因为他自小跟随吕不韦长大,耳濡目染,懂得大商贾的经营方法。
等于现代人明白商业管理,中央是个母公司,是有绝对表决权的控股公司。
天下各路的郡县,是子公司(分公司),只听总(母)公司的决策来执行业务。
秦始皇懂得吕不韦的经营手法,所以决定改“封建”为郡县。
例如明代的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所以建立明朝的官职,有的是完全照寺院里僧职称呼和做法,如“都察”、“都监”,乃至封僧官为“总统”、“统领”等,都是禅门丛林制度设立的名称。
但话说回来,秦始皇改建当时中国的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
丞相李斯的建议,也是很有力的道理。
李斯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周封子弟,子孙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天子弗能禁”等理由。
秦始皇才说:“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说是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因此,决定改制,但是,须要再交“廷尉”(中央执政的大臣们)会议通过,才付执行。
由此来看历史的经验,要求政治和社会习惯的转变,是很不容易的事。
可是,所有的暴君,却成为改变历史的革命者,只不过坐享改革成果的,并非他本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