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豪杰: 纵横捭阖, 智谋过人 (战国豪雄)
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各显神通,纵横捭阖,为乱世中争霸与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捭阖纵横之士
- 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合纵六国抗秦,为战国格局的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
- 张仪:苏秦的同门师弟,却采取合纵的相反策略,连横六国攻打秦国,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先锋。
- 范雎:秦国著名的纵横家,辅佐秦昭王变法革新,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军事奇才
- 白起:号称“战神”,秦国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征战无败,攻城略地,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 孙膑:齐国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以其高明的谋略和灵活的战术闻名于世。
- 廉颇:赵国著名的军事家,以其骁勇善战和坚守城池而著称。
思想巨匠
-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主,倡导返璞归真。
-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天下大同。
其他杰出人物
除了上述几位著名的豪杰外,战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屈原:楚国著名的诗人,其作品《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 甘茂:魏国著名的政治家,以其外交才能和改革主张闻名。
- 公孙衍:燕国著名的政治家,曾组织六国合纵抗秦。
- 商鞅: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变法革新,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豪杰的时代意义
战国豪杰的时代意义是多方面的:
-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经验,为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提供了借鉴。
- 促进了社会变革和统一进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结语
战国豪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们的智慧、谋略和气魄永垂青史。他们为中国文化、政治、军事和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日本战国时代前还有哪些战神级人物?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
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
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
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
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
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
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
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
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
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
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
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
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
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
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
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
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
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
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
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
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
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
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
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
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
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
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
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
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
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
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
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
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
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
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
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
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
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
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
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
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
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
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
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
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
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
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
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
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
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
义景遂与信长对立。
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
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
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
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
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
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
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
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
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
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
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
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
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
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
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
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著《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
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
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
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
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
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
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
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
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
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
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
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
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
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
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
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
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
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
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
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
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
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
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
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
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
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
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
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
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
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
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
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
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
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
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
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
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
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
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
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
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
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
原为宇喜多家臣。
1595年信奉天主教。
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
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
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
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
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
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
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
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
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
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
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
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
日本战国有什么著名的人物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
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
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
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
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
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
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
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
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
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
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
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
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
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
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
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
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
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
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
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
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著,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
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
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
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
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
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
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
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
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
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
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
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
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
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
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
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
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
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
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
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
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
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
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
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
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
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
留下著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
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
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
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
义景遂与信长对立。
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春秋战国有什么著名的外交使节?
苏秦和张仪苏秦 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
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
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
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
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
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
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
《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
遭到家人的讥笑。
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
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
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
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
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
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
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
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
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
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
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
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
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
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
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
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
《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
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
《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
汉以后该书已亡侠。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 仪 ——————————————————————————–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
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
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
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
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
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
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
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
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
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
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
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
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
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
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
《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
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
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
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卒于魏。
回答者: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