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窥见人性阴暗:战争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从《金陵十三钗》正册中任选一个人物,给她写一封信)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残酷历史的电影,通过一群被迫沦为慰安妇的年轻女性的遭遇,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日本侵略者残暴施虐,南京市民惨遭屠戮,而所谓的“保护者”却见死不救。面对这样的绝望,原本善良的人们被迫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
金陵十三钗简介及故事
引子:“战争在车轮底下,每条生命的挣扎都会被噪音所掩埋住。
那位来邀请学生们赴宴的日本军官说:‘战争中总有失控的时候’,但战争本身不就是最大的失控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攻下南京城后,在中国南京城区及周边地区展开长达六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夺。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场史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中。
故事讲述的是南京沦陷时期一位美国殡仪师约翰无奈之下冒充教父,与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学生、十四位秦淮歌女以及国军士兵之间为了相互救赎而在危机中自我牺牲的战争故事。
该影片从独特的角度进行叙述,不同于以往战争影片的是在《金陵十三钗》中描写战争的场面极少,但它所带给观众的沉重感却是不容小觑的,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在残酷中散发出别样的真实和震撼感 。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是由张艺谋导演的作品。
在原著小说中“金陵”指的是南京城,“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十三位秦淮歌女。
影片故事以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城为历史背景,通过教堂女学生书娟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导演在电影的叙事、视听角度以及对影片中人物的塑造上仿佛将南京大屠杀那段伤痛的历史展现到观众面前。
影片是利用教堂女学生和秦淮河歌女的故事来展现当时的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英勇无畏、彼此救赎的精神,并将这段历史永远地刻画在人们心中。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为了呈现残暴的历史事实,本片在叙事上采用旁白式地讲述,通过一位女学生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
透过孩子的视角引射出这场战争的事实与真相,让观众看到历史性的残酷与无情。
影片的开始,在硝烟的战火中由学生书娟的旁白引出故事内容:“轰炸了二十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军攻破了。
那是1937年的12月13日,我记得,那天所有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
这简单的几句话交代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为影片开场做了铺垫,也瞬间让观众置身于历史之中。
学生的视角下是没有太多欺瞒的,她们质朴且单纯,她们只有通过所见所闻来对世界做出判断。
所以,在影片中,书娟第一次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看到避难而来的秦淮河歌女们,也看到为了保护她们通过用身体作掩护的方式与日军对抗的李教官一支队伍。
影片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向观众讲述故事,不仅仅给观众展示了最真实的战争环境,观众也更能够从中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沉重还有对影片中秦淮河歌女们、李教官和他的弟兄们的同情和感动,同时也为影片的结尾中秦淮河歌女的结局做出解释。
为了给观众制造更加真实的画面感受,导演通过真实的视听语言描写那段残酷的历史。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四处逃窜的女学生们逃跑时镜头的抖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长镜头的运用能够帮助影片的叙事,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在影片中,李教官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冲向日军装甲车的镜头中,导演用了将近一分钟的长镜头意在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到战士们的身上,让观众感受到战士们所经历的痛苦与牺牲,由此体现战士的英勇无畏、相互救赎的精神。
除了镜头带来的真实感之外,色彩处理给影片增添了韵味。
在大多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冷色调是最能够代表创作者对于战争的态度。
而《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中,导演将整部影片以冷灰色作为主要基调,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在教堂中,都充斥着战争的冷酷与悲凉之感。
那个环境下的人被灰黑的烟雾笼罩着,他们是看不到希望的。
除此之外,影片中也出现了五彩斑斓的教堂窗户。
如书娟透过彩色的玻璃打量教堂外走进来的秦淮河歌女们,她们的出现给沉重的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也因此暗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与其他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金陵十三钗》中没有强大的主角光环,影片以一群边缘人物构成主要角色,导演在人物的塑造上给观众带来了一个个丰富细腻的人物形象。
就如影片在刻画秦淮河歌女时,原本作为所有女学生讨厌的对象,但是到后面成为了为学生挺身而出的人物形象的转变。
从影片来看,秦淮河歌女们其实并非主动选择她们的职业,如玉墨是个一身正义的人,在家庭环境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迫使她变成了秦淮河女人,在她选择替学生慷慨赴死的时候是令人佩服的,这是秦淮河歌女身上伟大的人性光辉。
再来看影片中的美国人约翰,当日军第一次冲进教堂对学生进行侵犯时,约翰的挺身而出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原本他可以置之不理但在人道主义的驱使下约翰还是站了出来。
整部影片专注于对教堂中这群边缘人物描写,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使影片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通过他们展示出那场战争中日军的暴行和冷漠,也揭示了中国人临危不惧的精神。
电影《金陵十三钗》无疑是电影导演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的成功结果,影像让历史重新构建起来与今天的电影观众进行对话。
在历史的“再现”中,观众看到了在生死面前无所畏惧的中国人民,他们彼此保护彼此捍卫生命,这或许就是人性的伟大。
同时,这段历史所带来的伤痛和屈辱也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金陵十三钗”中唯一逃脱日军屈辱的幸存者玉墨,她后来怎样了?
说到《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相信大家记忆都非常深刻,描述了在1937年的时候,日军侵占中国南京的残忍画面,他们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也铭记于心,那大家还记得在电影中十三个风尘女子吗?坦然的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困难,勇敢的救下了几十名学生,最后唯一逃脱日军屈辱的幸存者玉墨,她后来怎样了呢?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个风尘女子,就是日本侵入南京这么一个时刻,十三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之心,勇敢的站出来面对着日军,不害怕敢于向前的心,让人们看着也着实的心疼。
也恰恰是因为在这样一些在边缘女性,他们在关键时刻,用坚强换回了学生们的平安,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
而玉墨就是在十三个风尘女子中唯一的幸存者,玉墨虽为妓女,却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如同大家闺秀一般,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奇女子。
玉墨也就因为相貌比较出众,侵犯她的是日军的高级军官,所以对她的待遇也是轻松相伴,让她相比其他十几位要“好过”一些,这也促使着战争最后的胜利,也使她终于被成功的救出。
后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玉墨去往所在国际军事法庭中指认日本人当年的罪行,虽说得以救回时被毁了容,但看着日本人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惩罚,这样她痛苦的一生才由此结束了吧,又或许她会开始新的人生,默默开始过上平平淡淡普通的生活。
这样看来《金陵十三钗》的十三位风尘女子应该也算是真实存在的吧?就算是最终幸存下来的,心灵上的这道伤疤以后也会难以抚平,毕竟他们经历着非人道事情。
其影片中还有很多令人深刻的场景镜头,估计也深深的烙在了人们的心中难以抚平。
但我想说的是那是真真正正的真实存在的,我们也不应该遗忘那惨痛的历史,应当铭记于心才是,因为现实当中要比影片当中呈现的历史要残酷的多的多了,在生死面前人人皆为平等,没有谁跟谁就应该去。
而《金陵十三钗》只不过是代表了我们中的一小部分的人,而他们的勇敢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歌颂的。
金陵十三钗的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2011年中国著名的导演张艺谋,导演了一部关于反映抗日战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电影《金陵十三钗》。
这部电影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逃到了温切斯特大教堂,在这期间又来了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
最后在剩余的十三位风流女子的大局观下,以牺牲自我拯救女学生的故事。
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真的有这13位风流女子吗?真实的她们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部电影中,金陵十三钗是在当时一群身份地位低下,恬不知耻的一群妓女,但在关键时刻确挺身而出。
那么这一电影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呢?根据小编最近在网上的一些相关了解到,《金陵十三钗》的这部作品的原作者严歌苓在采访中提到:她写《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的时候,灵感来自于一位叫做明妮·魏特琳的美国人写下的日记里。
在日记中有写到,当时的明妮·魏特琳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育系系主任。
当时的这所学校属于教会学校,就在当时南京拉贝所创建的安全区的范围当中。
对于其他位子来说,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位置。
当时明妮·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让大批的妇女儿童进入了她的教会学校,帮助她们逃离迫害。
在明妮·魏特琳的日记中有提到一段内容,就是在1937年12月24日有一批妓女帮助了一批女学生逃过了被日军强暴事情。
当时明妮·魏特琳被叫到了日军军官的办公室,日军军官要求明妮·魏特琳从当时一万名南京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带给日军。
日军军官认为,他们将给日军士兵一个良好的去处,这样他们就不会随意的去糟蹋那些无辜的平民妇女了。
而当天最终的结果是挑走了21名女性。
到这里小编认为这21名女性则是金陵十三钗的原型了。
而这21名女性全部都是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至于在作品中为什么写的是十三钗呢?那是因为在西方的宗教文化里,十三这个数字代表着很特殊的意义,意味着不祥之兆。
她们为了使战争中最纯洁最柔弱的生命不被糟蹋,在平安夜的那天晚上她们主动将自己送上了祭台。
金陵十三钗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这21位女学生,她们跟着日军走后,无非就是被去充当了军妓和慰安妇。
据后来幸存的慰安妇老人们讲述,如果她中间有谁怀孕了,就会直接被杀死或是被拉走,下落不明。
有绝大部分因为精神受不了选择了自杀,还有奋起反抗的被日军杀死。
反正只要死了后,马上就会有新的慰安妇来替代。
这些慰安妇都受到了非人的对待,即使她们最终存活了下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则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无法治愈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得中国老百姓承受了很多凌辱和苦难,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之一。
不管金陵十三钗是否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但是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中,只要是一位中国人,只要还散着一丝丝的人性光辉,相信都会为这些女学生们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