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当爱与正义发生冲突,一个家庭的命运岌岌可危 (误杀)
201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误杀》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惊悚片,它探讨了在一个家庭面临道德困境时,爱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这部电影改编自2015年的印度马拉雅拉姆语电影《Drishyam》和2013年的韩国电影《蒙太奇》。
剧情简介
《误杀》讲述了维杰萨兰(阿贾耶·德乌根饰)的故事,一个生活在果阿小镇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他不惜一切代价对抗整个司法体系。维杰是一个有原则、爱护家庭的人,当他发现女儿安久(伊希塔·杜塔饰)因自卫杀死了一名警察的儿子萨穆迪拉(罗希特·谢蒂饰)时,他的生活被永远改变了。警察局局长米特拉(阿肖克·提瓦里饰)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儿子的死报仇。他让他的下属残酷审问维杰和他的家人,试图让他们认罪。维杰决心保护女儿,暗中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巧妙地操纵了证据,让他的家人免于被定罪。
爱与正义的冲突
《误杀》的核心冲突在于爱与正义之间的斗争。作为父亲,维杰的唯一职责就是保护女儿。他爱她胜过一切,即使这意味着他必须违反法律。另一方面,米特拉作为一个警察局局长,有责任执行法律并惩罚罪犯。他的儿子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愤怒。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保护所爱的人,一个人可以走多远?维杰的计划可能会被视为不道德或非法,但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的利益。这部电影挑战观众思考社会对法律和个人责任的看法。
电影的影响
《误杀》是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票房成功,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誉。它赢得了2019年印度国际电影学院奖最佳动作惊悚片奖,以及国家电影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该片也引起了争议,一些人认为它美化了犯罪行为。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它激起了关于爱与正义性质的讨论。它迫使人们质疑他们的道德界限,并考虑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有时法律并不能为所有情况提供简单的答案,道德困境常常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结论
《误杀》是一部强有力的、发人深省的电影,探讨了爱与正义的复杂冲突。它迫使观众质疑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考虑他们愿意为所爱的人牺牲多少。这部电影是一个强大的提醒,有时候在道德的两难境地中,没有简单的答案。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电影,那么《误杀》绝对值得一看。它是一部将让你思考和谈论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影。
《误杀2》原型是谁
误杀Ⅱ讲了一个关于钱权交易、医患矛盾、爱与正义的故事。
底层小人物拼命筹钱给自己孩子治病,却敌不过强权。
在希望破灭时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误杀,拯救自己的孩子。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慎入
叙事的技巧
首先故事一开始,便是一场警匪对立的矛盾场面,接着通过谈判获得媒体报道,在镜头中一点一点把这个故事展现给观众。
开场确有先声夺人、吸引观众的作用,但最近这样的情节设计未免过多,也是对市场短平快的一种妥协。
其次,叙事有意的利用了倒计时的方式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林日朗的孩子小虫,移植的心脏离开人体有效期只剩下三个小时,林日朗给了警方一个小时去寻找心脏,并在一个小时后假意杀死一名警察。
但由于寻找心脏本身并不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所以电影很多紧张的点并不因时间的逐渐流失而紧迫,或者导演并未刻意强调这一点,而是将重心放在林日朗本身心态的变化上。
伏笔的设置
首先是枪支。
电影一开始的枪声以及电影过半交代的看交警的枪支的镜头给了观众最大的误导,直播杀特警强化了这一误导,这也直接导致了最后林日朗被误杀。
其次是假意给小虫心脏手术。
电影在这里才开始揭露事情的真相,同时来到故事的高潮。
从这里开始,观众下意识的关于政府与林日朗作为劫匪本身的正义与邪恶的身份立场颠倒,事件发生重大转折。
这个假意给小虫心脏手术的伏笔也伴随着卫生局长畏罪自杀,实则被市长秘书作为替罪羊这一小伏笔。
(其实从逻辑上推理,卫生局长因为钱权交易罪不至死,所以畏罪自杀可能性很小。
)
其余的伏笔对故事情节的推进没有特别强的作用。
比如剧本上的Plan B与林日朗和医生沟通,将自己的死后的心脏捐给自己的儿子呼应,整个也算升华了普通小人物的挣扎与父爱。
两个槽点
故事当中两个地方的巧合发生直接影响了情节的走向。
第一个是因为通风管道的螺丝松动而间接导致的特警摔落,本来命悬一线的林日朗因此逃生并掌握主动;第二个是在外埋伏的狙击手向林日朗开枪射击正好打中林日朗儿子送给他的奖牌上。
这两处都可以让林日朗死的地方安排的多少有些刻意,作为悬疑片可以把这方面再设计的精巧些。
可能是刚开始没完全进入片子,影片表现林日朗出场用了大量的拟音,刻意的紧张情绪的渲染让一开始丢失了真实的闹市中的细节。
结尾的设置过于冗余,林日朗给儿子写信捐心脏;林日朗墓地祭拜,官员审判;野营萤火虫的解读这三个完全可以选择其一作为结尾,故事本身不会有缺憾。
尤其是关于野营萤火虫的解读,虽然导演前面有进行铺垫,但还是对林日朗作为底层小人物挣扎的强行解释升华,有些画蛇添足了。
神来之笔
林日朗被误杀后,自身的心脏捐给儿子小虫,被抬上急救床的时候,手上飞来了一只萤火虫。
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也算一种神来之笔,有点像阿甘正传最后出现的羽毛,充满了隐喻色彩。
但由于在当时紧张慌乱着急抢救的环境下,并非是一个收束结尾的好时机,其本身故事还有一点没讲完,这处设置显得有些匆忙与潦草。
这是一场由于医疗资源稀缺与法制环境缺失共同给构成的悲剧。
“为什么萤火虫在灯下面就不亮了呢?”“因为他们的光太弱了,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看得见。”
钱权交易、大众传媒深入的影响着普罗大众的物质生活与情感态度,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能做些什么呢?电影主人公选择了最悲壮的方式。
说了这么多,情节与伏笔的设置已然构成了一个好故事,并且有意识的利用故事本身的旁观者引导观众情绪,本身还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商业片。
求一部动漫的名字
确定是 《熊猫家族》父母早逝的小女孩米米和奶奶住在一块儿。
有一天,奶奶要出远门,米米到车站去送行,回到家时发现一对可爱的熊猫父子。
大熊猫得知米熊猫家族米没有父母亲,就要当米米的爸爸,而米米则要当小熊猫肥仔的妈妈。
第二天,米米去上学,小熊猫也想跟着去学校,米米就把肥仔当作玩偶带去学校。
然而老师不准米米带玩偶到教室,米米只好放肥仔到外头。
嘴馋的肥仔跑到学校的厨房,闹出轩然大波,所幸逃过一劫。
不放心米米一个人在家的警察,到米米家巡查,却因发现熊猫落荒而逃。
之后带着大批警察围捕熊猫。
原来熊猫父子是从动物园跑出来的,抓到它们的人还可以拿奖金。
熊猫父子以神力打倒了想抓它们的人,却发觉肥仔失踪了!后来众人在河中找到肥仔,然而水坝就在前方不远处。
悠闲的肥仔对眼前的危险毫不知情,米米奋不顾身跳到水中救肥仔。
偏偏水坝闸门开关又生锈了,熊猫爸爸便发挥神力关上闸门,肥仔和米米才幸免于难。
求一部外国电影,一个男生数学很好,解开了一道谁也解不开的难题,具体忘了
《心灵捕手》
剧情介绍:
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的威尔·杭汀(WillHunting),是位绝顶聪明却叛逆不羁的年轻人。
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人独处之时,就「一目十行」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
某天「随意解答」数学系蓝勃教授所留下的数学难题,随即引起学校师生们的惊异;在与他人打架滋事,并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之后,蓝勃教授便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
蓝勃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而耗费生命;不过,威尔却毫无不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蓝勃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与他有「爱恨交织心结」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尔。
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关键,不彼此信任就无法坦诚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性问难与情绪宣泄;日渐抚慰他受创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
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在与威尔彼此「角力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亦逐渐开启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
幕后制作:
本片是当时还是好莱坞新秀的马特·戴蒙和本·阿弗莱克自编自演的成名作,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罗宾·威廉斯凭此片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这不但是部关于投入生命的生长故事,亦是马特与本多年以来在攀登演艺生涯高峰彼此激励扶持的友情结晶。
由于二人皆是演员出身,便以演员的观点切入剧本的写作;采用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流畅且煽情得宜,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以生活化演技和励志感人的剧本作为影片主导,但缺乏对社会僵化价值的批判,隐隐流露出“天才崇拜”的情结。
影片评析:
《心灵捕手》的剧本是出自剧中主要演员麦特·戴蒙(饰演威尔)与班·艾佛列克(饰演查克)二人之手。
《心灵捕手》主要情节是描绘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威尔,透过与心理医生尚恩的情感互动,逐渐自我揭露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心理过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尝试与他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
此部以人物主导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尔心灵受创的自我揭露与重建过程,细腻地开展了一场「心灵角力的战争」。
先是透过破解蓝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叶方程式难题、嘲弄哈佛的「聪明小孩」、以及戏耍自以为是的心理专家等叙事铺陈,威尔生动地展露才华横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见遍尝人生甘苦而拥有丰富情感经验的心理医生尚恩,才使博览群书的威尔逼视自己真实人生体验的贫乏:如数家珍地评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没有闻过西斯汀教堂的气味;轻慢地提出有关女人的偏好谬论,却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幸福心情;随意地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文来谈论战争,却从未参加过战役,未曾眼见好友躺在自己怀中咽下最后的一口气;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诗来称诵爱情,却未见过女人的脆弱与坚强;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为从未爱别人胜过自己。
尚恩用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向威尔发出邀约,并真心说道:「除非你谈自己,说你是谁;那我就著迷,我愿意加入。
」但是,威尔却因童年创伤而啃噬他对人的信任与情感的投入,以防卫的心理来隔绝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
除了在与同住南区的好友查克等伙伴相处时,会不时流露出不待言传的兄弟般情谊之外,他都是以防御和攻击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抹杀自己生命中的真实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负与自卑交缠冲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负嘲弄的心态修理哈佛小子,戏弄心理专家,破解数学难题,洞悉国家情报工作的冷血无人性,甚至难耐「数学之神」的无能解题;但是,另一方却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绝女友史凯兰的真情付出,害怕别人离弃自己之前便先行抛弃别人,不敢尝试与人建立亲密及信任的关系。
电影多次出现威尔落寞孤独地坐在疾行的火车车厢里,任凭万籁俱寂的夜景与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飞逝;淡淡的乐声陪衬著他一人静默的画面,勾勒出威尔既自负又无助的复杂心情。
在这二人「心灵角力」的过程中,尚恩以自己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经验,鼓励威尔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甚至直言逼问威尔最基本的生命问题:为何而活?该做何事?并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
威尔在面对女友离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冲击下,心防溃决,与尚恩相拥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阴影;并且「跟著心走」,放弃蓝勃教授所推荐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与女友复合。
《心灵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励志感人的剧本所主导的好莱坞优质电影,导演手法流畅,煽情得宜,深深掳获一般观众的心灵;却缺乏对社会僵化价值的批判。
首先,在麦特和班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剧本里,隐隐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结。
剧中人物的思绪随著天才威尔情绪起伏在摆汤,因为他拥有我们一般凡人所没有的「天赋」,背负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须去实现而不应被埋没。
诚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开车来接你,然后我们一起上工,一起嬉闹。
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乐时候是什么嘛?是我敲你大门的前十秒钟,因为我会告诉自己,也许你已经不在了,就这么走了。
」果然,威尔走了,另创新的天地。
但是,却留下像摩根这样的「智障」,经常面临「管理阶层重组」而失业;亦留下像查克这样重感情但学历不高,只能认命地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数像汤姆这样「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因为找不到相信他们的老师,于是他们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静默地为大师工作,并带有一丝欣羡与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尔尽情发挥。
如此一来,每个人还是会从「镜中之我」(looking-glassself)看到别人屈尊难堪的眼神,即使是菲尔德奖牌的得主。
因为,尚恩遗留二个问题未问威尔,这却是值得我们深切省思的问题: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够的。
此外,在这充满「达尔文气味」的竞争社会里,「ItisnotenoughforuslikeLambeau(蓝勃)tospendtimehuntingourgoodWills(威尔),WeneedpeoplelikeSean(尚恩)toextendourowngoodwilltopeoplelikeMorgan(摩根)andChuckie(查克)。
」那才是真正励志感人的「心灵捕手(GoodWillHunting)」。
精彩花絮:
导演格斯·范·桑特曾经要求马特·戴蒙和本·阿弗莱克重写剧本,让本饰演的查基死于一次建筑事故。
达蒙和阿弗莱克很不情愿,但还是重写了剧本。
结果范·桑特读了以后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的主意。
·前哈佛学生马特·戴蒙本来想把主角设置成物理天才,并为此跟一名哈佛大学获过诺贝尔物理奖的教授进行讨论,结果教授建议他主角是数学天才比较合适,并把自己的连襟,麻省理工的数学教DanielKleitman介绍给达蒙。
后来这两位教授都在字幕中被感谢。
·当马特·戴蒙饰演的威尔和罗宾·威廉斯饰演的教授西恩在办公室中第一次见面时,威尔推荐西恩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齐恩的书《美国人民的历史》。
马特·戴蒙小时候是齐恩的邻居,还曾为这本书的有声版CD献声。
·在西恩教授的办公室里挂着的那张画是导演格斯·范·桑特画的。
·西恩和威尔在办公室中,西恩谈到自己死去的老婆的一些趣事时,那些台词是罗宾·威廉斯自由发挥的,这也许是马特·戴蒙为什么笑得那么的厉害的原因。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镜头也在晃动,或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片中明妮·德里弗所饰Skylar的现实中的原型也叫Skylar,跟马特·戴蒙约会过,后来嫁给了Metallica乐队的鼓手和创始人LarsUlrich,并成了一名急诊室医生。
·影片结尾字幕的最后一行写着“纪念金斯伯格(AllanGinsburg)和伯拉斯()。
”他们都是“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本·阿弗莱和马特·戴蒙是用掷骰子来决定由谁担任此部电影男主角。
·剧中出现威尔与西恩一起谈论著名棒球队波士顿红袜队(BostonRedSox)的场景。
其实男主角马特达蒙与他的好友本阿弗莱克都是死忠的波士顿红袜队(BostonRedSox,棒球队)球迷。
而在影片最后西恩在家整理物品,下楼看信时,身上穿的也是波士顿红袜队的棒球衫。
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象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着吃喝拉撒、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灵的城池上飘着阴影。
有些人走过这段旅程,清风淡月,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没能趟过这条河流,搁浅在了青春的中途。
1997年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囊括奥斯卡多项大奖,由加斯.范.桑特(GusVanSant)执导,马特.戴蒙(MattDamon)主演的《心灵捕手》(GoodWillHunting)就是一部描写青年人走过青春阴霾,解除封闭自守,释放心灵的感人片子。
20岁的威尔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普通清洁工,每天的任务是在与他同龄的大学生们放学,潮水一般离开后,打扫教室、楼道、卫生间。
他出生在贫民区,在污水横流,治安混乱,肮脏杂乱的街区成长,过早目睹了穷人生活的拮据,人生的冷暖无常,出人头地的遥遥无期,不安的环境里度过了不安的童年,幸好有一帮穷哥们和他在一起,彼此信任,抽烟,喝酒,行乐。
每当独自一人,寂寞无聊,他就以阅读来消磨时光,培养了很强的自学领悟能力,特别是数学方面有超人的天分。
一个人打扫完狭长的走廊,站在空荡荡的校园里,他会对着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发呆。
日子一天天重复,要是一直这么过下去的话,威尔的生命也就不会出现转机了。
有一天,学院的数学教授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自认为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那些杰出的学生能给出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
他失望地把题目重新誊写在了走廊的黑板上,悬赏同学们来作。
威尔打扫卫生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教授发现了这个天才,欣喜万分,希望把他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
然而他的心扉似乎是上锁的,教授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出身贫寒,身份低微,威尔心底潜伏着强烈的自卑和被人关心爱护的渴望,性情暴烈得象一匹奔腾野马,只要外面世界企图侵犯他的世界,每当他意识的伤害降临前,他会缩回自己信任的触角,干脆不惜以拳头全力拼争。
在教授面前,把他十几年都无法解答的数学难题,在三分钟内轻松圆满的破解,然后在他瞠目结舌和扼腕叹息中把答卷点燃焚毁,打击他的自信,是威尔树立自信的一种方式。
在一次酒吧滋事斗殴之后,威尔被法庭宣判送进青少年看护所,教授把他保释了出来,并答应法庭把他教化为一名健康合格的有为青年,重新找回人生目标。
教授用了很多方法希望他能打开心结,走进他的心,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有着惊人的高智商的小子洞悉心理而反遭羞辱,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
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西恩·麦克奎尔(罗宾.威廉斯饰),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异常聪明而又固执倔强的年轻人。
西恩·麦克奎尔同样是为“性情古怪”深居简出的教授,和威尔一样饱受心底深处黑色阴影的困扰,在一番斗志斗勇之后,两人终于惺惺相惜,慢慢融化了冰封的心,成了忘年之交。
诗人于坚的早期作品里,我非常喜欢一首叫《20岁》的小诗,每个从20岁走过来的男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看到当时的蓝天、草地、飞动的足球,美丽但不属于你的少女,回首躁动、狂妄、孤独、绝望、无聊、忧郁这些情绪里枯瘦的影子。
电影里威尔也正处这个迷茫时期,对爱情和未来是迷茫和没有把握的,巨大的落差无时无刻拍打着他,只有坐在午夜返程的电车上点一根寂寞的香烟,才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踏实安全。
很多次他都想回到贫民区,和兄弟们一起做苦力过上一辈子,简单充实地生活。
这里粗茶淡饭,身份平等,没有冷嘲热讽,可以自由自在地浑汗如雨,不想那么多。
但是兄弟们都看到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东西,知道和他们不是一类人,不能耽误他,为此很焦急。
那个早晨,当回到住地,屋子里空阔凄清,冷火熄烟,兄弟们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当他转过身,失落地抬起头,才发现他们已经把集体公用的从废品堆里找来二手车打扮一新,决定送给他去开创新的生活,希望他用知识与智慧改变命运。
站在晨光里他的鼻子有些酸楚,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伴随着自信的力量在身体里发酵。
走出这破烂的巷子,他充满激情与挑战的人生正在开始。
眼下的第一个问题是他深爱的女友密妮·达伊尔,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年轻美丽的哈佛女生,因为在其优越的家庭条件、良好的教育背景下让他感到自卑失落,为维持可怜的自尊故意伤害了她,令她大哭着绝望地离开了这个城市。
他是要找回来?还是就此罢休永不联系呢?
面对难题,威尔又一次忧郁地站在西恩教授的门口,在教授信箱里塞了离别信。
原地踟躇了一番,咬咬牙,他驾驶着破烂的汽车奔上公路,朝着女孩城市的方向扬长而去,前方蓝天明媚。
躲在窗自后面的西恩教授,望着这个断乳期青年的背影,舒心地笑了。
威尔的20岁,当他紧闭自己的世界时,什么都进不来却什么都容纳不了,当他敞开自己心扉正视自己的过往时,阳光便进来了(难怪港译名叫《骄阳如我》),所以想要表达就有很多观众,想要倾诉有知己倾听,想得到爱就女孩倾心。
每一位帮助威尔的人都是心灵的捕手。
可是,当他第一次独自上路时,才深刻体会到一种作为男人的沉稳果断。
生活不是电影,但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肯定不仅仅是这些!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只要你敞开你的心扉,你的生活就会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