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传世:杨家将的热血传奇 (忠勇传家)
杨家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义家族,其事迹流传千古,备受后人传颂。
杨家将的起源
杨家将的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杨信,他追随后周太祖郭威平定天下,建功立业。至宋朝初年,杨家将已经发展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为北宋王朝抵御外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六郎和杨五郎
杨家将中最著名的两位英雄是杨六郎和杨五郎。杨六郎骁勇善战,智谋过人,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杨五郎武艺高强,为人刚烈,曾多次单枪匹马深入敌营。
杨家将的苦战
宋辽战争期间,杨家将屡立战功,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杨六郎和杨五郎先后阵亡,杨宗保、杨文广等杨家俊杰也相继牺牲。杨家将的忠勇精神却永垂不朽。
陈家峪之战
陈家峪之战是宋辽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杨家将奉命扼守陈家峪要塞,与辽军展开激战。经过数十日的鏖战,杨家将全军覆没,仅少数将士突围而出。
破天门阵
破天门阵是杨家将最著名的战例之一。辽军大将耶律休哥摆下天门阵,声称破阵者可随意索取奖赏。杨六郎奉命破阵,他率领杨家将骁勇善战,最终破阵而出,斩杀耶律休哥。
杨家将的忠勇精神
杨家将是中国古代忠义的典范,他们的忠勇精神体现在:
- 忠君爱国:杨家将始终忠于宋朝,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绝不退缩。
- 英勇善战:杨家将骁勇善战,屡次击败敌军,保家卫国。
- 舍生取义:杨家将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
- 重情重义:杨家将团结一心,相互扶持,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
杨家将的文化影响
杨家将的事迹流传千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作品: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戏剧、小说、评书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 戏曲艺术:杨家将是京剧、豫剧等戏曲艺术的重要题材。
- 民间传说: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传说。
- 爱国主义教育:杨家将的忠勇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结语
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义家族,他们的忠勇精神和英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杨家将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什么杨家将小说围绕杨六郎一生讲
该小说围绕杨六郎一生讲是因为杨六郎成了杨家府“忠勇传家”的唯一宗支。
根据番茄小说查询得知,在《杨家将》小说中,杨业生七子,在宋太宗时的抗辽战争中,四郎降辽,五郎在混战中逃至五台山出家,七郎被奸臣潘仁美射七十二箭而死,其余殉国,唯有六郎护驾而回。
所以,杨六郎成了杨家府“忠勇传家”的唯一宗支,杨六郎的一生始终信守忠君报国的信条。
杨家将全传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杨家将全传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倾国小说网和您一起继续关注杨家将全传最新章节。
尝读将传,三代尚矣。
秦汉来,其间负百战之勇,以驱戎马于疆场,请长缨于阙下者,盖如云如雨。
第全躯者,为身不为君;保妻子者,为家不为国。
求忠肝义胆,争光日月,而震动乾坤,不啻麟角凤毛也。
盖非勇之难,忠而勇者实难。
宋起鼎沸之后,一时韬钤介胄之士,师师济济。
忠勇如杨令公者,盖举世不一见云。
令公投矢降太宗,公尔忘私,业以许国。
狼牙一战,愤不顾身,英风劲气,真足寒其心而褫之魄。
使其将相调和,中外合应,岂不足树威华夏,奈何三捷未效,而掣肘于宵人之中制,竟使生还玉关之身,徒为死报陛下之血,良可惜哉,良可惜哉!虽然,公亦足自慰也。
丈夫泯泯而生,不若烈烈而死。
故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之无人。
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
如六郎之两下三擒,文广之东除西荡,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
云仍奕叶,世世相承。
噫,则令公于是乎……
杨家将后代历经三代不曾灭绝
杨家将后代历经三代不曾灭绝
每个人都听过北宋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在演义故事中,杨家一门三代忠烈,如定海神针般镇守北方边疆,令北方辽国不敢轻易南下,用铁与血牢牢守护着大宋的威严。
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同样是心怀忠勇的武将世家,但故事并没有演义中那般传奇。
杨家一门在三代之后,逐渐走向没落,唯有其中一支后人远遁西南,在此地割据统治长达600年之久。
杨家将三代
杨令公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统帅,他原本是北汉大将。
北宋荡平北汉后,杨业归降北宋。
杨业在北宋屡建功勋,曾在雁门关大败辽军,人称“杨无敌”。
和故事中一样,杨业的确有7个儿子,不过 “杨六郎”杨延昭并不是排行第六,他是杨业的大儿子。
杨业的7个儿子中,除了杨廷玉是战死外,其余几人均在朝廷为官,直至善终,并不像演义中那般悲壮。
杨业和杨廷玉的死说来很让人气愤,他们不是在战场堂堂正正战死的,反而死于小人的构陷掣肘。
雍熙三年,赵光义发动三路大军征讨辽国,起初大军攻城拔寨,行动顺利,但后来东路军出现了失误,全军不得不撤退。
西路军主帅潘美和副帅杨业按照计划撤退,可这时监军王侁跳了出来,指责杨业临阵怯懦,怀有二心,杨业为证清白,只得独自出战。
面对辽军,杨业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杨廷玉战死沙场。
杨业被俘后,忠贞不屈,最后在在辽国监狱中绝食而亡。
杨业死后,杨延昭承袭父亲遗志,继续守卫边疆。
论起忠勇谋略,杨延昭并不输于父亲,999年辽国大军入侵,镇守遂城的杨延昭在敌我悬殊的形势下,借助寒冬浇水灌城,凝冰退敌,大败辽军。
不过历史并未给杨延昭过多发挥才能的机会,澶渊之盟后,两国边疆安定平和,属于杨延昭的传说黯然消散。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是杨家第三代传人,他的功勋相比父辈们要淡上不少。
宋辽两国无战事,杨文广的战绩主要体现在与西夏作战,可还没等到他大显身手,他便因病早逝了。
杨家将播州一脉
杨文广死后,杨家将就此没落,一是因为边疆战事不多,没有机会建立功勋,而是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不过属于杨家的新一段传奇才刚刚开始。
属于杨家的新一段传奇不在边疆和朝堂,而在西南边陲播州。
古代播州,大体就是如今遵义一带,古称夜郎,唐初时改为播州。
像播州这样的边疆区域,远离政治中心,朝廷都会采用羁縻统治。
羁縻就是利用当地豪族土司来实行间接统治,土司名义遵从皇帝诏令,实则拥有很大自主权,相当于国中之国。
晚唐时期,唐朝与南诏战争频繁,南诏屡次侵犯播州,太原人杨端应朝廷号召,携族人青壮,前去播州抵御南诏。
杨端到播州后,和族人筑城结寨,对抗当地土著,慢慢扩大地盘。
晚唐时期,朝廷忙于对付藩镇,自顾不暇,便默许了杨端的扩张,后来杨端一步步扩张,成了播州的实际统治者。
北宋建立后,杨家一门归顺北宋。
北宋朝廷仍然对西南地区施行羁縻统治,杨家继续当播州的草头王。
宋仁宗年间,杨延昭之子杨充广巡视播州,播州杨氏家主杨昭设宴款待,两人在闲聊时意外发现,他们的祖宗居然都是杨端一脉,而且两人的辈分也一样。
杨昭这时无子,硕大家业无人继承,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杨充广就把他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对方。
就这样,杨家将后人的杨贵迁成了播州杨家的继任者。
杨家的覆灭
杨家一门在西南播州,历经宋元明三朝600年间,历代家主都与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万历年间,末代家主杨应龙起兵作乱。
杨家的覆灭与杨应龙暴虐多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杨家在播州是最大的豪族,但不是唯一豪族,播州一带还有不少其他土司家族,史称“七姓五司”。
杨应龙前任历代家主,都实行与其他土司家族交好,共同谋取利益的政策。
杨应龙继任后,一改之前怀柔手段,多次打压盘剥其他家族,其他家族与杨家就此积怨。
两方全面对抗源于1587年发生的杨应龙杀妻事件。
杨应龙正妻本是当地豪族张家女子张氏,但因为其宠妾的构陷,杨应龙便将张氏逐出家门。
逼走张氏后,杨应龙依然没有善罢甘休,在一次醉酒后,竟然将闯入张家中,将张氏母子杀死。
事发后,张家联合其他家族向朝廷上书,状告杨应龙谋反。
本是土司内斗的事件,就此演变为朝廷和杨家的纷争。
1590年,朝廷对杨应龙案展开审理,这时朝廷在朝鲜与日本开战,杨应龙又提出帮助朝廷出兵作战,对杨应龙的审理就此搁置。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杨应龙此人两面三刀,时叛时降,屡次攻击朝廷官军,朝廷因为其他战事,在安抚和围剿之间左右摇摆,事情一直未能解决。
1595年,杨应龙接受了朝廷的提议,出钱4万金以作赎罪,并派儿子杨可栋前往四川作人质。
可没多久,杨可栋便在四川死掉了。
这下杨应龙愤怒了,大举集结兵力造反,对抗朝廷。
起初朝廷因为忙于朝鲜战事,让杨应龙占了上风,其军队一度逼急重庆湖广。
朝鲜战事结束后,朝廷立即集结24万大军,大举围剿杨应龙。
此战朝廷历经114天,尽数荡平杨应龙军,杨应龙挟妻小自焚而死,统御西南长达600多年的杨家就此覆灭。
结语
守业更比创业难,播州杨家历经600年不倒,靠得不只是实力强盛,更多的是审时度势,知进退懂分寸,但最后却因为杨应龙不自量力的愚蠢,走向了覆灭的结局。
杨家将一门满门忠勇,保家卫国,却不想其中一支后人,却做出如此残忍暴虐,犯上作乱之举,实在是令人惋惜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