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则新闻。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出生人口达到23.8万人,同比增加3.6%,总生育率(TFR)升至0.75。
韩国出生率连续9年下跌后,首次回升。
尽管这一数字距2.1的人口稳定阈值尚有很大差距,但数据的回暖,无疑给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的韩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当今时代,生育成本的考量已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时间成本、自然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
有人“不想生”“不敢生”。
有一些人非常想“生”。
这样的情况不仅在现实中上演,同样发生在今天要聊的这部影片中。
在这部科幻片中,夫妻渴望孕育下一代,但需接受严苛的“考验”。
而这些考验,不光把两人的正常生活搅得鸡飞狗跳,甚至会让屏幕前的观众共情“生育恐惧”。
等等,科幻片?生育?现实中的社会议题这么“出圈”吗?
别急,其实影片想要传达的,绝不止于此。
《评估》
The Assessment

除了前面提到的生育话题,影片《评估》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卡司。
双女主:“奥妹”伊丽莎白·奥尔森&“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
《双面玛莎》一鸣惊人后,奥妹出演漫威“绯红女巫”,并凭借剧集《旺达幻视》获艾美奖、金球奖等多项提名。
《猎凶风河谷》《我看到了光》《爱与死亡》展现表演广度,被媒体称为“兼具脆弱感与爆发力的演员”。

(奥妹)
再说说坎妹,《机械姬》《秘密特工》助其声名大噪,接棒朱莉出演《古墓丽影》重启版。
凭《丹麦女孩》摘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出生于瑞典的她被评价为“北欧冷峻气质与好莱坞商业性的完美融合”。

(坎妹)
故事开始。
米娅(伊丽莎白·奥尔森 饰)和丈夫亚利安(希米什·帕特尔 饰)打开房门。
弗吉妮娅(艾丽西亚·维坎德 饰)站在门口。

(《评估》截影)
作为“评估员”,她此行目的是测评这对夫妻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父母,以决定他们生育的资格。
但米娅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01
测试
不久的将来,地球遭受气候灾害,进入末世。
部分人类存活在人造的穹顶之下,但资源匮乏,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控制。
自然生育已被禁止,想要生娃就得排号。

(《评估》截影)
弗吉妮娅首先恭喜对方提交的报告和材料让他们排在了所有公民的前0.1%,拥有生育的权利。
但,接下来的7天是关键。
只有顺利通过评估,才能实现后续的宫外妊娠。
米娅此刻很想问点什么,不过弗吉妮娅并不理会,仍自顾自地说下去。

(《评估》截影)
弗吉妮娅着重强调:评估员的决定即最终结果。
简单地说,能不能生,她说了算。
听罢,夫妻短暂对视,信心满满:我们会成为真正的好父母。
弗吉妮娅却并不在意,只是淡淡地回应:每位候选人都这么说。
微笑,却无任何的温度,只透出职业的冰冷。

(《评估》截影)
首先进入对谈环节,弗吉妮娅分别对两人进行问询。
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点滴,米娅不禁失笑。
看得出来,她在感情中是更主动的一方,她对目前的生活也感到满意。
弗吉妮娅仍不苟言笑,机械地记录着。

(《评估》截影)
接着,问题有点“跑偏”,夫妻隐私被公然提及。
包括但不限于“xing生活频率”“能否达到高潮”等。
面对陌生人,这些问题让米娅很不适。
可为了能通过测试,她强忍尴尬,如实告知。

(《评估》截影)
更让夫妻俩不能忍受的是,就连验尿、采集jing液的环节,弗吉妮娅也站在旁边。
这到底是测试,还是监视?

(《评估》截影)
“为什么想要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亚利安的答案听上去有点刻意: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培育社会的未来。
而米娅给出的答案就更贴近细微的情感,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她想赋予也想获得一种家庭的归属感。
至此,谈话暂时告一段落。
弗吉妮娅开始“挑事”,先是对安排的客房表示不满,逼得亚利安提出和她互换房间。
晚餐时,又故意针对米娅,话里话外满是对米娅母亲遭遇的揶揄。
夫妻俩的不适感愈发强烈。

(《评估》截影)
令人窒息的一幕紧随其后。
晚上,米娅和亚利安正准备做点羞羞的事,弗吉妮娅却突然出现在门口。
偷窥房事,难道这也是评估的环节?

(《评估》截影)
言外之意:是的。
在弗吉妮娅的注视下,夫妻俩只能继续。
他们并不知道,这仅仅是噩梦的开端。
02
失控
第二天一早,弗吉妮娅又“整活”了。
她的举止仿佛“熊孩子”附体,不吃饭、不说话,用碗不断敲击着餐桌。
米娅被烦得受不了,大声呵斥,弗吉妮娅才稍稍安静。

(《评估》截影)
随即,米娅后悔不迭。
她此时已经明白,弗吉妮娅这就是要扮演一个孩子的角色,试探夫妻俩的反应。
生气=没有耐心=不合格的父母=失去生育的权利。
亚利安自然也清楚这点,于是他真的像哄孩子一样开始给弗吉妮娅喂饭。

(《评估》截影)
还没消停一分钟,弗吉妮娅又把餐食朝米娅身上泼去。
亚利安起初觉得有点好笑,直到他自己的眼睛里也被泼进了食物,才笑不出来了。
弗吉妮娅则不管不顾地继续敲打着餐桌,还学起了“大人”说脏话。


(《评估》截影)
转回头,夫妻俩还想着该怎么道歉,才不至于影响评估结果。
可餐厅已经被弗吉妮娅搞得一片狼藉,卧室也是一样。

(《评估》截影)
有个这样的“孩子”,崩溃不?
这才哪到哪啊,让人抓狂的操作层出不穷。
弗吉妮娅跑到亚利安的实验室里,随着尖锐刺耳的音乐乱舞。
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夫妻俩用一晚的时间来组装儿童游戏屋。
米娅和亚利安真就一夜没合眼。

(《评估》截影)
海边游玩时,弗吉妮娅模仿海星趴在沙滩上,结果差点溺水。
情急之下,米娅再次出言训斥。
为此,夫妻俩还吵了起来。亚利安指责米娅,不应该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
米娅感到委屈,她想要一个“正常的孩子”,而不是弗吉妮娅所扮演的。

(《评估》截影)
尽管弗吉妮娅的行为很出格,但现实往往比这还要夸张。
小孩子的“荒唐”程度,可能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看到这的时候,小派真的产生了“生娃恐惧”。
伴随着新生命的降临,父母不得不放下家务、工作,牺牲掉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陪伴、看护。
会抱怨吗?会发火吗?
会吼叫吗?会感到无助吗?
要耐心细致、情绪稳定,要为孩子提供舒适与安全的环境,要学会倾听和观察,要接受“折磨”,要……
至于焦虑与无奈,只能自己消化。
或许,这样的剧情设定不一定会劝退那些准备生育的人,但起码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育这件事,并思考该如何为人父母。

(《评估》截影)
回到影片,如果说弗吉妮娅孩子般“搞破坏”是在测试,那么她的另一些行为就明显越界了。
也让这场评估滑向失控的边缘。
她开始有意接近亚利安。
“女儿”,还是“弗吉妮娅”?显然,这种身份的错乱让人倍感“茶里茶气”。
看着一个陌生女人与自己的丈夫嬉戏,米娅相当不爽。

(《评估》截影)
米娅感到自己不再那么重要了。
她“吃醋”了。
至于是吃“女儿”的醋,还是对弗吉妮娅与亚利安的“暧昧”心生不满,米娅有点说不清。
更过分的是,弗吉妮娅竟然自作主张邀请了夫妻俩的“熟人”来家做客。
其中包括亚利安的前妻、和米娅有过一段不正当关系的导师。
剑拔弩张的晚宴,尘封多年的往事与秘密被抬上桌面,夫妻俩龃龉渐生。
为了眼前的目标,他们选择隐忍,但猜疑的种子已经埋下。

(《评估》截影)
弗吉妮娅似乎并没打算放过他们。
趁着米娅外出,她爬上了亚利安的床……两人发生了关系。

(《评估》截影)
正常生活被搅得一团糟,陷入一片紧张与压抑之中。
而弗吉妮娅输出的层层考验,一计又一计,皆是故意刁难。
她的“职责”本就是一场阴谋。
03
现实隐喻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因为不剧透实在有点没法聊。
米娅和亚利安最后通过评估了吗?
答案显而易见——
「6年前」
这是最后一次有人通过生育评估的时间。

(《评估》截影)
为什么?
因为当权者不允许有新生儿。
这绝非出于环境恶劣,资源紧张的考虑。
影片中的背景虽是末世,但人类已经通过药物得到永生。
所以,新生命意味着新的“竞争者”,名义上依然可以申请、接受评估,但实际上已经彻底扼杀了生育下一代的可能。
在享有特权的阶级看来,生育是“虚荣”是“傲慢”,是毫无用处的。
只会打破平衡,毁掉目前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评估》截影)
生育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
可以鼓励,但决不能强迫。
影片如此设定,恰恰说明还有更多的权利已被吃干剥净。
比如,物权。
亚利安提到,末日初期,宠物就遭到大规模捕杀,美其名曰“疾病预防”“资源保护”。
咦?这剧情怎么有点熟悉呢……不能多说了。

(《评估》截影)
选择不服从的人,会像米娅母亲一样被强加“异见者”的罪名,放逐到“旧世界”——暴露于气候灾害之中,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科幻世界ji权 政 府+过度干涉、侵犯个人及家庭隐私和权利。
反乌托邦的故事可能稍显老套。
但这种隐喻总能在现实中找到一些投射——权力的恣意与任性。
比如:“绿化”。

(《评估》截影)
从个体经历上升到社会层面,这就完了?
当然不。
导演福乐尔·福琼用女性视角为这场无比荒诞的评估程序画下了休止符——

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崩溃,父亲角色的独善其身。
这种安排与映射,多么的讽刺,又是多么的现实。
多说一句,本片是福乐尔·福琼的导演首作,影片整体节奏、主题呈现,包括画面色调搭配等都让人有惊艳之感。
奥妹和坎妹对手戏张力十足,人均奉献影后级演技。

(《评估》截影)
最后,三位主角的选择也颇耐人寻味——
有人选择用死亡结束丧女的苦痛,终究等不到被许诺的生育权。
有人选择与虚拟的家人继续生活,维持表面的平静与美好。
有人选择主动去往“旧世界”,寻找可能的自由。

(《评估》截影)
或许,让人感到心惊的往往并不是虚构的故事。
“生”还是“不生”?权利自由从何而来?仅靠一部科幻影片不会得出答案。
有些事触不可及,有些路还很漫长。

(《评估》截影)
图源于网络
软饼干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