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在乌托邦的外衣下窥视人性的深渊 (驴得水说的是什么)
驴得水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中国剧情片,由周申、刘露执导,任素汐、李丰田、王堃、周铁领等主演。该片改编自谢晋、于敏的经典话剧《银锭桥》,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群怀揣理想的大学生来到偏远山村支教的故事。
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驴得水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西北农村,一群怀揣着理想的大学生来到桃源村支教。他们满腔热血,希望将知识和文明带给村民,改变他们的生活。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村民们对大学生们的到来并不欢迎,他们对新思想和新事物持抵触态度。他们固守着传统的习俗和观念,认为大学生们是来抢夺他们土地和财产的。
大学生们也逐渐发现,桃源村并非他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村民贪婪、自私、无知。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
在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大学生们的信念逐渐崩塌。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改变社会的可能性。
人性的深渊
随着大学生们在桃源村的深入,他们逐渐揭开了村庄的黑暗面。村民们之间互相欺骗、陷害,为了钱财和权力不择手段。他们的人性逐渐扭曲,变得丑陋不堪。
影片中刻画了几个代表人物,代表了不同层面的人性。村长代表了伪善和贪婪,他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张一曼代表了理想主义,她对知识和文明的渴望永不磨灭,即使置身于黑暗之中也不曾放弃。裴魁山代表了暴戾和愚昧,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杀人如麻,毫无人性。
透过这些人物,驴得水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深渊。在利益和权力的面前,人的道德和良知可以被轻易地抛弃。丑恶和贪婪像毒蛇一样潜伏在人性深处,伺机而动。
教育的困境
驴得水还深刻地反映了教育的困境。大学生们满怀热情地来到桃源村,希望用知识和文化启蒙村民,唤醒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利益诉求,让他们对新思想免疫。
影片中,张一曼为了让学生们认字,不惜下跪求村民。这个小村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她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村民们的尊重,反而加剧了他们对大学生们的抵触情绪。
驴得水的悲剧在于,教育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利益诉求时,显得软弱无力。要改变一个社会,光靠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打破固有的社会结构,消除贫困和不公,给每个人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结语
驴得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它在乌托邦的外衣下,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教育的困境。它提醒我们,理想主义固然可贵,但我们也要正视现实的残酷。只有深入了解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才能找到真正改变社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