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幕后推手:林则徐力挽狂澜 (虎门销烟真实目的)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虎门销烟的幕后推手

虎门销烟是清朝道光年间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是林则徐奉命禁烟并销毁鸦片的壮举。这场事件拉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序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力挽狂澜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年)进士。道光九年(1829年),升任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林则徐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严厉禁烟。他下令封闭鸦片馆,查禁鸦片船只,并宣布对贩卖鸦片者处以极刑。这些措施引起了英国侵略者的强烈不满,他们派军舰前来挑衅。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口外召集英军谈判,要求英方交出全部鸦片。英军拒绝了林则徐的条件,双方谈判破裂。6月25日,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经过23天的时间,销毁了19187箱鸦片,总重量达237万余斤。

虎门销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震动了世界。但是,英军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们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真实目的

长期以来,对于虎门销烟的真实目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林则徐禁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有人认为,林则徐禁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还有人认为,林则徐禁烟是为了打击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以保护国内市场。

笔者认为,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考虑,也有维护清政府统治的考虑,还有打击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以保护国内市场的考虑。

鸦片贸易严重危害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鸦片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使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国家经济衰落。同时,鸦片贸易也严重败坏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因此,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鸦片贸易也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鸦片贸易的泛滥,导致社会动荡,民怨沸腾。清政府如果不采取措施禁绝鸦片贸易,就会失去民心,甚至导致政权垮台。因此,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最后,鸦片贸易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内市场。鸦片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使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计。因此,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打击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以保护国内市场。

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考虑,也有维护清政府统治的考虑,还有打击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以保护国内市场的考虑。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林则徐虎门销烟:道光帝为何任命林则徐销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

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就像贪婪的魔鬼,带给中国人的是无穷的灾难,带走的却是中国无尽的财富。

鸦片的毒烟在中国的大地上蔓延,让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让无数士兵失去了挥动刀枪的力量,让无数的官吏为筹烟款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贪污受贿。

白银则像水一样流到英国人的海船上。

朝廷的有识之士对烟害忍无可忍。

湖广总督林则徐力主禁烟,上书道光皇帝说:“不革除烟害,十年后国家将没有可以筹集的饷银,没有可用之兵。

道光皇帝感到了鸦片对满清统治的威胁,同意了林则徐的禁烟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

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是查办海口事件。

(清朝历史 )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

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

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广州处在暴风雨的前夕,不管是欢欣还是惧怕,期待还是仇恨,它总归要伴着雷鸣闪电,铺天盖地的来了……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道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

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

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

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箱,又2119袋,总重量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

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

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

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

1838年广州地方 *** 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

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 *** ,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

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是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

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

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斤。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

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制度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目的

民族英雄林则徐官至一品,心忧天下,为官清廉,可谓有清一代名气最大、最具正能量的官员。

虎门销烟更是名扬史册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高举反帝斗争旗帜的第一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但林则徐的禁烟思想和我们理解的禁烟是有出入的。

林则徐禁烟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毒品最大的危害是对人身心的巨大摧残,林则徐关心民众疾苦也没毛病,但林则徐禁烟的出发点并不在此,他真正的观点是禁洋烟(外国进口的鸦片)而不禁土烟(中国人自己种植的鸦片)。

首先来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林则徐及清朝禁烟的目的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白银外流,如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为列强增加财源等,而且肯定强调的是洋烟,因为假如是土烟,在林则徐看来是等于“(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藏富于民”。

其次,鸦片战争五年后,即1847年林则徐在给江西抚州知府文海的信中表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对于土烟,林则徐又说:“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可见,他认为国人吸食中国人自己种植的鸦片“如人一身血脉贯注”,太正常不过了,而且暗含提倡之意。

因此以林则徐代表的大清朝其实并不很关心鸦片输入导致的民众健康问题,林则徐禁洋烟不禁土烟,他所反对的,并非吸食鸦片,而是进口鸦片,可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银子。

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