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蒲松龄笔下的幽怨鬼狐与人间悲欢 (《聊斋志异》最恐怖的一篇)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收录了494个故事,其中既有志怪类的奇异故事,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些故事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中,既有如《罗刹海市》般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有如《聂小倩》般诡异恐怖的志怪小说。

幽怨鬼狐

在《聊斋志异》中,鬼狐是常见的人物形象。这些鬼狐有的心地善良,有的心狠手辣,有的风流倜傥,有的凄惨哀怨,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

例如,在《连城》中,女鬼连城被奸人所害,临死前将自己的一缕魂魄寄托在侄女乔翠身上。乔翠长大后,容貌与连城相似,引得富家公子冯生爱慕。连城的魂魄却对冯生的轻浮感到愤怒,最终杀死了冯生,报仇雪恨。

又如,在《婴宁》中,女鬼婴宁心地善良,单纯可爱。她与书生宁采臣相爱,并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由于婴宁是鬼身,她与宁采臣的爱情最终无法长久,只能以悲剧收场。

人间悲欢

除了鬼狐故事,《聊斋志异》还包含了大量反映人间悲欢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批判了贪官污吏、豪强地主对人民的压迫。

例如,在《促织》中,作者通过一个斗促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残暴。而《山市》则通过对一个城市贫富分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贫困生活。

《聊斋志异》最恐怖的一篇

在《聊斋志异》众多故事中,有一篇名为《画皮》的故事,被认为是最恐怖的一篇。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狐妖伪装成美女,勾引男人的魂魄,食其精气的可怕经历。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王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一天,他到姑母家拜访,偶遇一个自称陈氏的美丽女子。王生被陈氏的美貌所吸引,便与其私会。王生不知道的是,这个陈氏実は是一只狐妖所化。

狐妖的真面目曝光后,王生吓得魂不附体。狐妖见王生没有利用价值,便将其魂魄吸食殆尽。王生的姑母发现王生成了一具干尸,这才明白王生是被狐妖所害。最终,狐妖被道士降伏,王生的冤魂也得以安息。

结语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巨著,它以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奇异和悲欢交织的世界。它不僅是中國志怪小說的代表作,更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現實的文學傑作,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和回味。


婴宁-蒲松龄 分析主题思想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

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

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

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

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

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

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婴宁的文学常识

1. 文学常识: 中说,鬼母泉下寂寞,婴宁想将她与秦氏(即自她的养母死的时候,父亲还没有死,鳏居了一段时间,所以是鬼母独葬,等父亲死了,家里没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了,你想,连婴宁都得鬼母抚养,那肯定是家里没人了。

我想,他家里虽然有人,可能是些佣人仆妇之类的,应该做不得主的吧,再有就是你说的三个新问题: 一、婴宁说的和葬是说他生父(秦先老生)和生母(狐仙)的合葬 ,这个我不同意,我觉得她说的就是鬼母,你看这句话“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 最后的那句,庶养女,说明了婴宁与这个她要葬的人的关系,如果是狐母,就不会这么说了,因为她是狐仙亲生的,所以说,婴宁要与父亲合葬的是她的鬼母也就是秦家姑. 二,鬼母没有消失或者离开,后来婴宁还见过她,第二个问题,认识的和你基本相同。

三,婴宁的父亲是在母亲先死的。

这个问题我不认同,你摘录的那几句话”吴曰:“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注意这里的秦家姑是王母的妹妹,而不是婴宁的母亲),祟于狐,病瘠死。

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

姑丈没,狐犹时来。

后求天师符粘壁上,狐遂携女去。

将勿此耶?” 秦家姑是婴宁的鬼母,她是先于其父先死的,所以才有婴宁的父亲鳏居一说,后来才和狐仙生下了婴宁,狐仙后来带孩子离去,并把婴宁托付给鬼母抚养。

我想你所说的婴宁的母亲是婴宁的生母,但是该狐仙在下文中就没了消息,生死不知,那婴宁又是从何得知狐母已死,而寻求丈夫的帮助呢?,所以,再一次说,这里要合葬的是婴宁的养母也就是鬼母. 至于你说的狐仙是异类,长寿,不大可能和父亲合葬的一起,这个说法似乎也不大合理,毕竟在聊斋志异中异类和丈夫和睦 长久的和谐生活在一起的例子有很多。

2. 分析《婴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

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

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

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

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

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

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

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

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

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

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

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

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

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

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 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

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

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

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

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

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

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

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

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

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

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

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

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 *** 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

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

《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

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菌藉几榻,罔不洁泽。

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

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

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浅谈婴宁人物形象特点 [摘要]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婴宁 爱哭爱笑 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小说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

如《司文郎》、《于去恶》、《叶生》、《王子安》等。

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的。

如《青凤》、《香玉》、《婴宁》、《小谢》、《连城》《鸦头》等。

还有一类是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

如《促织》、《梦狼》、《席方平》等。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

如《劳山道士》、《偷桃》、《画皮》、《崔猛》、《狼》、《狐谐》等。

《聊斋志异。

3. 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1.贾府中充当管家婆的是王熙凤,王夫人既是她的姑妈,又是她的婶娘 2.红楼梦中有一位女子,才思敏捷,活泼直爽,快人快语,但家道败落后寄人篱下,命运悲惨,此人便是史湘云 3.贾政是林黛玉的二舅 4.<;喜冤家>;中嫁给中山狼的是贾迎春. 5.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回到太墟幻境的是秦可卿 6.毒设相思局的是王熙凤,被害人是贾瑞 7.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情小妹指尤三姐_,冷二郎指柳湘莲 8.红楼梦中性格最强烈的丫头是晴雯. 9.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10.金陵十二钗中带发修行的是妙玉,贾惜春4. 安徒生的文学常识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

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

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

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

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 *** 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

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

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

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

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

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

作品基调低沉。

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

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

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

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

发表诗歌,受到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

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

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

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

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

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

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年代不明),《罗斯基里达之夜》(年代不明)。

游记(6):《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

5. 关于韩翃的文学常识 韩翃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

登天宝十三载进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

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除驾部郎中、知制诰,擢中书舍人卒。

翃与钱起、卢纶辈号大历十才子。

为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

集五卷。

今编诗三卷。

韩翃全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它人手。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名,不觉已鸣鸦。

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春香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出自《聊斋志异》。

来源:一个迷恋上尘世男人的小狐狸精说的话:愿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三世的烟火,可理解为狐仙三世的修炼(300年),用这些修炼来换取与心中男人的一世爱情,哪怕你一世在迷离中,只要相伴就好。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到蒲松龄去世五十年后,才在浙江成书问世。

本书定名为《聊斋志异》是因为“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共16卷,有491个短篇。

全书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较为有名的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蒲松龄创作的。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故事新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聊斋志异》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少作品,寓意深刻,对人们有启发教育意义。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