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探讨《海上钢琴师》的影评:在海洋中发现自我与艺术的永恒 (从多角度探讨互联网药品交易发展与应用)

AI绘画3个月前发布 howgotuijian
1 0 0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从多角度探讨互联网药品交易发展与应用

引言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经典影片,自1998年上映以来,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对人性、自由、孤独和艺术的深刻反思。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海上钢琴师》的主题、角色、音乐及其对观众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海洋作为自由与隔离的象征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客轮上,这个封闭而又开放的空间象征着自由与隔离的双重性。主人公1900出生后便生活在船上,未曾踏上陆地。海洋给了他无尽的自由,但同时也让他与外界隔绝。影片通过这种设置探讨了个体的存在与社会的关系,1900在海上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逃避。

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1900是一位天才钢琴师,他的音乐才华使他在船上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色彩。影片中,音乐不仅是1900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音乐在影片中被赋予了灵魂,成为了1900内心深处情感的寄托。影片的一些经典片段,如1900在船上演奏的即兴曲,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音乐,1900挣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展现了他那种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人物的深度分析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除了1900外,还有船上的其他乘客及朋友。他们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观。比如,搭档麦克斯是一个充满梦想的音乐人,他的存在不仅丰富了1900的内心世界,也象征着追求梦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挣扎。

孤独与自我发现

孤独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1900在海上漂泊,虽然身边热闹非凡,但内心始终孤独。他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但却始终无法融入陆地的世界。影片揭示了人在追求自我和与社会连接之间的挣扎,1900的音乐虽能打动他人,却无法填补他心中的空虚。影片结尾,1900选择留在船上,与海洋为伴,这一决策既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拒绝,反映了他对自我与内心深处情感的深刻理解。

音乐的力量与情感共鸣

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还成为情感的载体。影片中的每一段音乐都在深化角色的情感,使观众能够与1900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音乐的选用恰到好处,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使得每一场演奏都充满了戏剧张力。音乐不仅描绘了1900的内心独白,也在不断地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总结:艺术的永恒与自我发现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影片,探讨了个体在追求自由与艺术中的孤独与发现。影片通过1900这一角色,深刻地阐释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展现了人类对于自我、自由和艺术的永恒追求。最终,1900的选择让人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那个真正的自我?正是这种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使《海上钢琴师》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


《海上钢琴师》赏析+影评: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

穷困潦倒的麦克斯走进乐器店,为了生计不得不卖掉心爱的小号。

在那间被战争摧残、爵士乐市场衰败的店里,他与老板就小号的交易进行艰难的讨价还价。

正当麦克斯沉浸于与老友小号的告别时,老板播放了一段海上传奇的钢琴旋律。

这段旋律引领麦克斯和老板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弗吉尼亚号游轮,那里上演着一段关于钢琴天才1900传奇一生的故事。

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1900在船员中成为了一位“团宠”,并在锅炉工丹尼的照顾下成长。

丹尼以“Thanks Danny”作为对柠檬盒上“T.D”名字的回应,为纪念发现1900的那一刻,他给这个弃婴取名1900。

在丹尼的关爱下,1900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直到一次不幸的意外夺走了丹尼的生命。

1900在父亲葬礼上第一次听到远处的钢琴声,这一瞬间他的天赋被唤醒,开始走上钢琴家的舞台。

随着1900的天赋逐渐显现,他开始在游轮上即兴演奏爵士乐,引起所有乘客的热烈反响。

然而,面对户籍问题的困扰,1900不得不短暂躲避追查。

某晚,他突然出现在头等舱开始弹奏钢琴,其曼妙的琴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尽管船长试图阻止,1900却以“Fuck the regulations”回应,展现了他对规则的蔑视。

在游轮的日常生活中,1900与麦克斯的友谊逐渐加深。

麦克斯凭借出色的爵士演奏成为游轮乐队的一员。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音乐会中,麦克斯克服了晕船的困扰,与1900共舞于飘摇的大厅,这场浪漫的音乐盛宴成为了影史上最惊艳的时刻之一。

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1900逐渐受到陆地的关注。

然而,对陆地的厌恶和对海洋的向往使得他拒绝在靠岸时为任何人演奏。

某日,1900在独自演奏时,与一位意大利老人的手风琴声相遇,两人的对话让1900的心灵为之触动。

在一次与爵士乐“发明者”莫顿的钢琴对决中,1900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

通过三轮精彩的较量,1900以胜者的姿态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但内心深处他并未对胜负有强烈的欲望。

当1900在陆地上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他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为她创作了“Play in love”这首曲子。

然而,由于唱片公司的介入,1900决定将作品留在心中,未将其流入俗世。

在一次意外中,他得知这位少女是意大利风琴手唯一的幸存女儿,1900在雨中甲板上试图将唱片送给她,却未能如愿。

最终,面对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对陆地生活的犹豫,1900选择了与弗吉尼亚号游轮一同消逝于大海。

麦克斯在乐器店取回了1900留给世界的绝响,带着对好友的深深怀念,麦克斯与1900作最后的告别。

《海上钢琴师》不仅是一部关于钢琴天才的传奇故事,更是一段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探讨。

影片通过1900的抉择,反思了大城市生活的狂热与对传统生活的坚守。

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正如麦克斯对1900的尊敬与理解,我们应当珍视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急需一篇《钢琴师》的影评

二战,纳粹,德国,波兰,犹太人……沉重而血腥的一页历史,残酷得让我们不敢打开,不敢面对,不敢相信,只有拼命的逃避,看完这部电影,你无法直面那份真实的历史,你更无法瞪大眼睛直视每一个镜头,除非——生死与人性在你的眼里毫无意义。

这让我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一条条生命瞬间毁灭,血淋淋的场面让你从恐惧到麻木到无动于衷,沉重的黑白摄影手法告诉你,那是只是一段历史。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一气看完后,我在那个影评里写了下如下的话——“也许辛德勒的愿望很简单——生命不息,战火不燃。

”他是一个好人,用一份名单冲淡了电影里的血腥,在他的手下,八百多人得以活命。

很遗憾,《钢琴师》里没这样的好人,华沙在短短数月里,50万人就只有6万存在。

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在生命面前,乞丐和钢琴师没区别,所以他一路卑微的挣扎,只是为了多活一天,而钢琴——钢琴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女人,只是问了一句:“你要带我们去哪里?”“呯 ̄”的一声,她倒在地上,死了;一个坐轮骑的老头无法在卫兵面前站起来,两个卫兵抬着从五楼扔下,发出很沉闷的一声,死了;同样的一排人站在那里,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便被拉出来面对着墙,后面一排枪声响起,死了;一些人被迫跪下来,趴在地上,只是因为有些老迈,有些虚弱吧,一个卫兵拿着枪一个挨一个的从头上射击,叭 ̄叭 ̄叭 ̄,全死了;一家人,正坐在家里享受晚餐,突然冲进一排卫兵,一阵乱扫,死了…… 一个还有生气的妇女,抱着一个已经哭不出声音的婴儿对路人低声哀求:“求求你们,给我一点水吧?”没有人理她,找不到水,也不愿意给;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倒下去,卫兵并没有开枪,他也死了,饿死的;一个老妇人,捧着一缸粥,突然跑来一个白发老头,拼命的抢那个盛着粥的盒子,老妇人死不松手,哐 ̄盒子打翻了,粥全倾在马路上,这个白发老头竟然趴下去像狗一样舔着…… 没什么奇怪的,因为他们是犹大人,因为是1939年到1945年的波兰,因为那里嗜血成性的纳粹份子。

没人救你,你便自救吧。

《钢琴师》在国际影评和艺术成就上肯定比不上《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后者是救世主般的英雄主义片,前者只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下自求多福的悲剧片,其实,自救远比救人要可贵,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别人? 电影里,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兵的皮鞭下奏起欢快的乐曲,两眼含泪,跳着欢快的舞步;生离死别之际,一家人用所有的钱买一块糖,切成了六块;新年夜,皮鞭下犹太苦力们高昂地唱起新年颂歌,虽是被迫,却不见悲凉,依然有希望;在藏身之地,钢琴师得到了一架钢琴,不能出声,他将手指悬在键盘上尽情演奏,沉入一个纯粹而美好的世界…… 他们的心还没有死,所以最后总会有人活下来。

电影不是记实这么简单,它还需要温情的着手点与人性的闪光点。

一个纳粹军官,可以杀掉很多犹太人,可是,这些人跟他有何相干?也许,他是不是愿意这么做的。

所以电影里,那个军官遇上钢琴师时,听完一曲洗涤心灵的弹奏后,并没有杀掉他,反而送来食物及水,助他活过最艰苦的那些日子。

我不明白这样拍的用意何在,是音乐拯救了德国军官的人性,还是一咱怜悯让他没法下手?导演说——我要用一个波兰人来感动一个德国人,然后用这个德国人的感动来拯救一个波兰人;用音乐来拯救一个钢琴师;用音乐来抹去国家和种族的界线,来超越偏见和仇恨。

我不相信这狗屁理论,这部电影远远不会轻浮到用音乐来决定生命,主角只是凑巧会弹钢琴,其实他也可以是一个卖面包的,因为这部电影里,面包出现的场景比钢琴还要多。

在我看来,纳粹军官会放他一命,是因为军官懂得艺术而欣赏他,同样的,军官是一个正常人,杀他,反掌那么容易,救他,也是反掌般容易,一善一恶,只是一念间,既然下不了手,索性做个好人吧。

如果当时钢琴师饿得没力气弹琴或者弹得不好听时,这个军官说不定早一枪送他上天堂了…… 又或者,之所以这么多人救他,完全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地位显赫的钢琴家,所以让他在这部中完美的演绎自救与被救的结合而已。

唉,一部电影当时好看过后能让你思索就行了,一味的猜测导演意图,猜不中会郁闷,猜中了也得意不起来,难道你会拍一个与他同样好看的电影吗?庸人自扰啦。

2019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4篇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我整理了2019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4篇,欢迎参考本文内容。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

第三次重温了《海上钢琴师》。

不论第几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读到过看到过的故事里面,许久没有一个人如1900般让我充满了迫切的冲动,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划过键盘流淌出来的音乐,深情,动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达。他慵懒典雅的身姿, 孩童般纯净的天使面庞,清澈纯净的蓝眼睛······当这样的声音钻进耳朵,这样的画面印入眼帘,总是禁

不住心里的激荡,大雨滂沱。

不是难过,是深深的疼惜。

是一种幸好遇见的庆幸与荣幸。

1900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黑人煤矿工在一架钢琴上发现了他。

因为是新世纪的第一天,养父丹尼给他起名叫1900。

由于没有相关的出生证明,丹尼担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船舱。

他就在这船一样大的摇篮里长大,他不知道海的尽头还有其他世界。

就像他单纯地以为“妈妈”是一匹马,一匹跑得很快的马,一匹好马。

尽管如此,有养父丹尼的疼爱与照顾,1900的世界是温情的。

可就在1900 八岁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他庇佑的养父意外去世。

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经历了生离死别。

丹尼的葬礼上,迷茫无措的1900听见远处隐约传来一阵动人心魄的声音。

身边的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

就此注定,他此生将与音乐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

一天夜里,1900溜进了餐厅,坐在了为贵族游客弹奏的钢琴前,顾自弹了起来。

就这样,艳惊四座。

从此,1900成了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钢琴师。

他从不曾下过船,却早已声名远扬。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遇见了一生的知己麦克斯。

他带着晕船的麦克斯坐在钢琴前,在倾斜摇晃的船舱里,弹奏一曲又一曲快乐的乐章。

他们同钢琴一起,在地板上来回穿梭,回旋,宛若共舞一支优

美醉人的华尔兹。

麦克斯鼓励1900去到陆地上寻找全新的生活,让他优美动人的琴声家喻户晓。

之后自然而然的,名利双收,度过令世人所向往、艳羡的一生。

然而,他却并不为之所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时候,爵士乐的鼻祖杰里闻名来到弗吉尼亚游轮,欲与1900对决高下。

1900不喜将音乐以任何一种形式划分,于他而言,音乐就是心之所在,情感之所达。

毫无悬念地,他赢得了比赛。

大概音乐不仅是他情感表达的出口,更是上天赋予他的一种能力,凡人所不能及。

尽管天才已经被 滥用,我却找不到更确切的语言来称谓他。

每当人们尽情徜徉在1900迷人的音乐当中漫步轻舞,总有其中一个人会第一眼看见,并对着自由女神狂热的呼喊出带着他们无限向往的“America时,所有人都蜂拥而出,迈向他们憧憬的美国梦……

这时,1900双手搭在膝上,在这份沉静里,你却能清晰分明的感受到他内心的无限孤独。同样的心疼,包括他悄悄地拨通随便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号码,说,让我们无论聊点什么……

后来,他邂逅了爱情。

财富、名誉,从不曾令他有丝毫动摇。

但爱情, 让1900心中起了涟漪。

他试图尝试用除了音乐之外的语言去交流,但最终发现,对他而言,能够出口的语言表达,相比琴键能够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此微弱,困难。

他只能在三等舱去偷望她,在深夜里轻轻吻了他心中的爱情,仓皇而逃……他销毁了因她而生的柔情似水的,可以扬名立万的原碟片。

影片最打动人的,除了1900人物本身,以及他创作的动人心魄的音乐,另外片段之一,当是有一天,同麦克斯坐在餐桌前,他平静的说,在到达纽约的前三天,他要去到陆地。

“你会来看我吧?来我陆地的家?”1900问。

“当然了!我会带一些甜点外加一瓶酒,你向我介绍你孩子的母亲,邀我一起共进星期天的晚餐。

你同我夸赞她的厨艺,她向我说,你常和她提起关于有我的故事。

”麦克斯回答。

最动

人的友谊大概就是这样:因你与我有了链接,从此,与你相连的你的至亲至爱,也与我有了关联。

我想,麦克斯的回答,也是无数个你我脑补的情节。

我们沉醉于1900的音乐,欣赏他这样天才般的艺术,却又因怜惜他们的孤独,希望他们能够品尝一丝凡夫俗子的热闹与普世的幸福。

假如给你一双上帝之手,拥有去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权利,你是否又真的会愿意、舍得去改变呢?

麦克斯在破旧的船舱里播放那张黑胶唱片,再一次试图寻找出1900。

当麦克斯找到他。

问“这些年你都做了什么?”

“创造音乐。”

“甚至战争时期也在做吗?”

“即使再没人跳舞的时候,即使炸弹四处飞的时候。

我一直都在演奏,没有停歇。

直到穿驶到了这里。

”······

“我一生中只在乎一件事,演奏小号。

”正因为麦克斯有这样的心语,他才能正确解读1900,并懂得他。

他们彼此也才能成为一生的挚友。

最好的知己或是彼此成就吧!所以,最后麦克斯选择尊重1900的决定,独自离开。

1900同麦克斯最后一段谈话,反复听了很多遍。

每一遍,都领略更多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同深深的为之震动。

他说:“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

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

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在1900眼里,陆地上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

这样的光怪陆离,无穷无尽才是最可怕的。

不像他形影相伴的钢琴,有首有尾,有开始也有结束。

钢琴上数得清的88个琴键,意味着简单澄明,当欲望与

需求被削减,就能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热望,一生的悲喜欢乐,将可以全凭自己弹奏。

1900是勇敢的,坚毅的,执着的。

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

我们都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自己 ,但却又害怕是个与众不同的异类。

究其心理,是我们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却不愿意为之而取舍,为之而付出代价。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面写到:“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1900便是那个从头坚守到达理想彼岸的少数人。

于这样从头至尾只忠于自己所热爱的人而言,心灵的舒适早已超过现世的安稳。

这部电影的结局并不符合大众意义的圆满,而一遍一遍的观赏中,却能慢慢从中感受到许多的力量与美好。

天堂应该早已有一架钢琴在那里等你,只待你双手在琴键舞动,生出最纯净动人的音乐。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二

初看完影片之后,唯一的感受是孤独,透彻心扉的孤独。

他来到这个世界还未来得及张开眼看父母一眼就被遗弃于邮轮之上,幸运的是被豪放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缓缓拉开了序幕,他渐渐开始融入这个世界,一种叫音乐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

然而奈何造化弄人,几年内再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钢琴。

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却从未下过维吉尼亚号半步。

期间面对着名利的诱惑,外界的挑衅,哪怕一段从未结束,也从未开始的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选择了大海,还是选择了那台伴其一生的钢琴。

在一声巨响中,他消失了,永远地消失在海上,永远地消失在每一个观影者的眼泪中。

也许有人会讲,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这是一种懦弱的态度,这是一种逃避的借口。

但我们清晰的看到他随着钢琴在海浪起伏摇摆的船舱内肆意滑行,听着他为心爱的姑娘弹奏出海上钢琴师的内心独白,用“fuck the regulation”轻轻地回答了船长的指责……这些画面无一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他生活于他自己构建的灵性殿堂,那个殿堂无人可攀。

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

暗自思忖,其实我们才是孤独的大多数吧。

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藏在那座海上浮城中,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的活着,然后死去。

而我们呢?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们都仿佛一个座离岛,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逃避所不喜欢的一切。

我们所栖居的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渐渐地,生活,让我们疏远了亲情;功利,让我们世俗了友情;欲望,让我们背叛了爱情,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

可扪心自问,这一切的情感的告别换来的真的是我们曾经梦想过的真正的幸福么?

后来渐渐明白了为何1900终其一生也不愿走下弗吉尼亚号半步,因为我们的陆地就是他的海洋,无人愿意一生漂泊。

我们这些“陆地”上的人,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漫长。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是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和挚友在毕业之际把酒言欢;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许下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誓言;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望着刚来到世间的你满脸尽是疼爱……会想起那些曾无数次温暖过你的点点滴滴,然后默默告诉自己 ,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

正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陆地”上,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与残酷,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

或许,我们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

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

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花花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巨大钢琴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篇华美乐章。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三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

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

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尘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

”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

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

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

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影评四

10年前,无意中搜到了这部电影,那时,并没有领会原版电影的标题“The Legend of 1900”(直译:1900传奇的一生),而其中文名“海上钢琴师”让我充满了期待。

10年后,当再次重温这部经典时,才发现,1900这个数字饱含的寓意,才发现,1900,不仅象征着那个世纪,也是那个时代的标签。

工业革命的兴起,物质文明的开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工业梦、美国梦,在这艘往返于欧洲和美国的弗吉尼亚号上显现地淋漓尽致。

影片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便被烙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他的父亲,一名黑人船工,就给这个捡来的孩子取了捡来的名字,“1900(NineteenHundred)”,充满着幻想与希望但又荒诞不羁。

而正是这简单的数字,才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蒸汽时代”、“蒸汽革命”。

传统的手工业顷刻间被机器所取代,产品被疯狂的制造出来,机器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火车,蒸汽动力商船将世界上的各个板块紧密地联系起来,距离不再那么遥远,到处充满了机遇。

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发达,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开始了一边剥夺、一边享受的生活,底层的人们则遥望着那触不可及的美好生活而艰辛奋斗着。

革命,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幻想。

幻想,席卷了几乎整个世界,人们就这样躁动起来。

在这个充满“机遇”,充满幻想的时代,1900也许正是Danny(可怜的煤炉工) 将希望寄托在白人弃婴上,对这个新世界的幻想,对自己不公待遇的呐喊。

也许1900,就像他那与众不同的名字那样,凭着个人的力量,在那个“功利性”的世界中,给那些盲目追求财富、追求幸福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物质文明所带来的幻想

记得那句蹩脚的英文“America”(啊卖厉卡)吗?

美国成为了那个时代,梦开始的地方。

但他们无法预知,自己是这个时代的获益者,还是新时代火焰下的炉灰。

还记得那个从三等舱偷了富人的晚礼服,偷偷混入富人圈的年轻人吗?也许在他的意识里,混入了富人圈,自己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殊不知,贫穷与富有之间不仅仅只差一套华丽的晚礼服。

还记得那个带着假发,身上堆满了金银首饰的老妇人吗?物质上的富有,却无法掩盖她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还记得那个所谓创造了爵士乐的黑人钢琴家吗?音乐在他的手里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实现声名显赫、备受追捧之梦的手段。

当音乐只是以某种形式(爵士乐)存在时,正是它从充满生机到黯然无魂的一种沦丧。

独一无二的1900

生于弗吉尼亚号,死于弗吉尼亚号。

也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根本不存在。

第一次出现在舞厅,第一次就弹奏出沁人心脾的乐曲,那些跳动出来的音符仿佛就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一样。

底层孤儿的身份,弹奏着只有富人才有资格欣赏的钢琴,的确,在那个时代就像一场严重的事故,但弱小的1900,就此展开了与这个世界种.种规则的不懈与抗争。

乐团的演出中,1900也会不拘一格,他的演奏,没有早已谱好的乐章,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那么令人捉摸不透,令人神往。

他用音乐诉说着周围的一切,剖析着舞厅中这个缩小版的世界。

乐曲弹奏到哪,他的思绪就纷飞到哪,你永远也无法预知,这一秒,甚至下一秒,1900又会在琴键上勾勒出什么美好的画面。

而真正触动我的则是,那句对大多数人的概括。

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d a lot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 comes they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theyre living drilled of winter. Thats why youre never tired of travelling,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 where theres always summer.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我在想,陆地上的人在追问“为什么”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冬天来了,盼望着夏天,夏天来了,又担心冬天将至。

所以,他们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而那并不是我想要的。

这也许正是1900,一直没有走下弗吉尼亚号的原因。

这个世界,在他眼里,已经被设定好了,人们总是不停的在追求自己未曾获得的东西,而又惶恐失去。

就这样在陌生的世界中盲目地穿梭着。

也许一艘船,一架钢琴,对于1900来说,已经够了。

他与世无争,音乐就是自己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没有尽头,一架拥有无限琴键的钢琴不是它能够驾驭的。

他的梦想只是简单地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快乐。

1900是幸福的,我们努力追求着一切,到头来才发现,自己什么都驾驭不了,只是这个陌生世界的匆匆过客。

而1900,他至少可以驾驭一架钢琴,一架早已铭刻在内心深处的钢琴。

他可以用每一个琴键,每一个音符编织出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1900所诠释的世界,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独特而又不受外界侵染的思想。

相比现实,1900的世界的确是一方净土,与其看不到陌生世界的尽头,不如固守着自己的净土,这也不失为一种勇气。

一种与现实生活抗争的勇气。

1900是独一无二的,是孤独的,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他的灵魂也是那么的简单、纯洁。

随着最后弗吉尼亚号的爆炸,影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遗憾,1900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他拥有着自己的世界,他并没有带走什么,反而留给我们无限的反思。

有时候,简单才是幸福,有时候,孤独也是一种幸福。

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有趣的思想,有趣的灵魂……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