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站出来:豆瓣影评热议母亲打霸凌者的背后故事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非常苦恼)
引言:母爱与暴力的复杂交织
在现代社会,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着无数孩子的身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当母亲离开时》以极其真实和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母亲在面对孩子遭受霸凌时的无奈与愤怒。
尤其是在母亲果断出手打击霸凌者的一幕,成为了观众热议的焦点。
本文将对这一情节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母爱、暴力与社会责任的多重维度。
情节回顾:母亲的觉醒与行动
在电影的开头,观众便被引入了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
片中的主角小明(化名)是一个内向的初中生,因身材瘦小和性格腼腆,成为了班上的目标。
面对同学的嘲笑与欺负,小明在无助中苦苦挣扎。
而母亲(由实力派演员饰演)一直忙于工作,未能及时察觉孩子的困境。
当她偶然得知小明被霸凌的真相时,心中的愤怒与痛楚使她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亲自出面,与霸凌者对峙。
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也体现了她在面对不公时的勇气。
母亲的愤怒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她的行为引发了更大的社会讨论,很多观众开始思考暴力是否真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母爱的表现:强烈的情感共鸣
影片中,母亲的角色承载了社会中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许多父母在繁忙的生活中,常常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直到问题爆发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责任。
这种对孩子爱的保护欲与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态,恰恰反映了当代父母的无力感。
尽管母亲出手打了霸凌者,观众从她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苦恼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许多影评指出,母亲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更是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这位母亲在面对霸凌者的强势时,选择了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无助,折射出社会对“弱小者”的漠视与冷酷。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不禁让人思考:作为家长,究竟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暴力的双刃剑:反思与教训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母亲因打人而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使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
虽然她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但使用暴力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复杂的社会矛盾。
此时,电影展现出了暴力的双刃剑特性:在某种情况下,暴力似乎是出于无奈的选择,但长期来看,它并不能带来积极的解决方案。
观众在观看电影后,不禁对“暴力”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评论认为,尽管母亲的行为出于爱,但暴力不是教育子女的正确方式。
反而,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以理智的方式处理冲突,而不是通过暴力来回应暴力。
这一观点引发了观众对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思考。
社会责任与个体反思
影片的结尾,母亲虽然因打人而受到处罚,但她与小明之间的关系却得到了升华。
小明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母亲也在反思中意识到,作为家长,应尽可能更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内心感受。
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受到在困境中仍然有希望,表明母爱并非唯一的解决方案,社会的关注与个体的努力同样重要。
电影在情感上打动了很多观众,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每个人都应意识到,培养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结:爱的表达与理智处理
电影《当母亲离开时》通过对母亲打霸凌者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母爱、暴力、教育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不仅引发了观众对校园暴力的关注,也通过对母爱的深刻探讨,让人对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方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面对困境时,虽然母亲的行为出于本能的反应,但更好的解决办法,应是引导孩子学会面对问题的勇气与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成长环境。
勇斗熊孩子,我在小区一战成名:彪悍妈妈教你孩子受欺负如何反击-
前几天带女儿玩滑梯,她差点被推倒,眼看就要掉下一米多高的台子,被我一把捞了起来。
我发誓,这一辈子没有那么眼疾手快过,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
她一岁多后就喜欢自己爬上滑梯玩,那天通往女儿最喜欢的旋转滑梯台子上,已经先站了一个小男孩。
她还不会说太多话,只知道小哥哥挡了她的路,急的对着小男孩“啊啊啊”直叫。
正想上前对她说我们等哥哥先下时,那孩子突然发难,伸手就狠狠推了女儿一把。
我惊怒交加地将女儿护在怀里,大声喊到:这谁家孩子,怎么推人呢?
这时两岁的女儿从我怀里挣脱出来,竟然叉着腰对小男孩奶声奶气地说:“我不怕你!”
我当时惊呆了,因为这是前几天我给她买的反霸凌绘本上的台词,那套绘本的名字就叫《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里面有一本书专门讲一个小不点被其他大孩子抢了玩具,那个小不点就用了这样的台词,最后用勇敢和智慧使得对方产生畏惧,不敢再欺负他。
不知道是我的表情太严肃,还是我女儿的态度太“嚣张”,对方小孩竟“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这时一个短头发的老太太从旁边一堆聊天的人里跑过来,搂住哇哇大哭的小孩说“小孩子都是闹着玩的,他知道什么嘛。”
“刚才要不是我手快,现在我女儿已经掉到水泥地上了,这也是闹着玩的?”我不满地看着她。
“他平时就是喜欢推人,我都说过他了,你跟你女儿还把他吓哭了呢!”老太太的表情也不太好看。
周围迅速围过来一群人,七嘴八舌地,“小孩子之间玩闹,大人不要这么较真”,跟着和稀泥让我不要跟小孩子一般见识。
我据理力争,“孩子小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你知道他喜欢动手,就应该多看着点,得亏我刚才抓住我女儿了,要不然这么高摔下去,你负得起责吗?”
那会儿是下班时间,小广场上人很多,渐渐地聚集起来一二十个。
最后还是对方孩子妈妈下班回来,了解事情原委后给我道了歉。
那天老公下班回家,在晚饭桌上和他讲了事情的原委,他气愤地说:这些人真没素质。
末了又加一句,以后你再带孩子看见他,就离他远点,不要再让孩子和他一起玩就行了。
我沉默不语,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让孩子有敢于反抗的底气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被打耳光,不敢还手,也不敢告诉老师,爸爸妈妈不在家,只回家告诉了奶奶。
没想到奶奶在课间休息时,冲到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打我的男生恶狠狠地说:你要是以后再敢欺负 ,我给你捏出响炮!
当时整个教室二十多个同学鸦雀无声,全被我奶奶震慑住了。
从那以后,当真再没有人惹过我,他们都惧怕我那瞪大了眼睛,说话咬牙切齿的奶奶。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几天之后那男生的家长怒气冲冲闹到学校,说孩子回家说头疼,一问之下竟是被打的。
奶奶被叫到办公室后,我一直踹踹不安,虽然我知道我奶奶连半个手指头也没碰他的。
后来老师来教室找同学求证,结论当然是没有,不过对方坚称给他孩子留下了阴影不肯罢休。
老师几度调解之下,才平息了这件事的余波。
事后我问奶奶怕不怕他们打你,奶奶怒目圆睁:我怕他,他有本事就来打,我动不不带动的。
那么正义凌然的样子,让我顿时觉得她瘦弱的形象高大起来。
当然我并不是说为孩子冲到课堂上威胁的方式可取,我只是说,奶奶的行为给了我一股莫大的勇气。
在往后的日子里遇到不公,不再只会怔怔地看着施暴者发呆,暗自流眼泪,或许是因为知道有人为我撑腰吧。
孩子现在还小,我当然可以形影不离的跟着她保护她,可她始终会长大,会离开我进入到集体到 社会 中去,到我看不见的地方,一味的逃避和忍让真的能行得通吗?
别以为霸凌离我们很远,很多悲剧就在身边
很多人都看过《少年的你》这样一个霸凌题材的电影,但也有人问:校园霸凌真的像电影一样严重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因为电影需要过审核,许多灰暗暴力的事情甚至比电影里的更恶劣。
在谈话节目中有人问及“当时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的回答是“老师只能保护我一时,就算学校会处理,带来的也可能是更恶劣的后果。”
他本来就有更光明璀璨的未来,这场意外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做了母亲之后,再回看这些事件,总有一种锋利的切肤之痛布满全身,且久久不能消散。
我知道这是 社会 问题,我们无法改变 社会 ,可是我们可以去培养我们自己孩子的彪悍性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呢?
1、教给孩子勇于反抗,不要做老好人。
记得三毛曾讲过自己在西班牙留学的故事,一开始被同寝室的人欺负,后来奋起反抗,再也没人敢欺负她了。
我女儿才刚刚两岁,前面说过给她买过一套反霸凌绘本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原本以为她不懂,直到她当着熊孩子面说出那句书里的台词,我才明白孩子其实是懂的。
这套绘本有7册,名字分别是 《我一点儿也不怕你》、《自信些,小不点》、《别害怕和妈妈分开》、《被嘲笑的大块头》、《别放弃,红舞鞋》、《嗨,我需要帮助》、《把坏脾气收进口袋》,另外还送了一本《父母 育儿 指南》。
从这套绘本名字上大概就能看出其中的内容, 这是一套培养孩子强大内心、自我保护意识的绘本, 我跟孩子一起看了几遍,孩子特别喜欢,我觉得这套绘本给我家孩子最大的帮助有以下几点:
让孩子克服自卑,相信自我。
我们都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被欺负,就是因为性格内向,过于懦弱,《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套书的《自信些,小不点》就是通过一个小女孩最初害怕上台,最终突破自我,变得强大的过程,让孩子明白只有自己变得自信,才能披上勇敢的铠甲,不被任何人欺负。
让孩子懂得自我控制,反抗的同时不做欺凌者。
很多孩子最初被欺凌,后来为了反抗,自己却也成为欺凌者,《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套绘本里的《把坏脾气收进口袋》,讲的就是当被欺凌者奋起反抗时,如何把握反抗的“度”,教给孩子面对欺凌不害怕,但是要用真诚才能收获友谊。
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套绘本里的《别害怕和妈妈分开》,讲的就是关于分离焦虑的故事,孩子对妈妈过于依赖,不利于孩子顺利跟父母剥离,只有独立自主,才能勇于面对欺负,从而奋起反击。
让孩子变得积极向上,坚持到底。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套绘本里的《别放弃,红舞鞋》里讲的就是主人公遇事不轻易被打败,坚持勇敢追求自己梦想的故事,在看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跌倒勇敢站起来的性格,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
除此以外,这本书送的 《父母 育儿 指南》 也十分有用, 里面有很多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专业指导内容,还有孩子被欺负如何反抗的案例,给家长十分有用的指导和建议。
家有2-6岁的孩子,十分有用,强烈建议给孩子备一套,链接放在下面,有需要的家长可以点击自取。
2、父母要成为孩子坚实的屏障
至今记得奶奶为我出头的样子,虽然我知道她并不会真的把那个男生捏出响炮。
我会在我的孩子被推倒时据理力争,只为了让她知道,被人欺负时不要害怕,我会站在你身后。
只有成为孩子信任的成年人,他才不至于像新闻中的少年一样用刀子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在孩子遇到霸凌时,态度不妨强硬一些。
找到学校找到对方家长,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欺负我的孩子的后果严重性。
也是在告诉所有人,不许欺负我家孩子,否则就会报警,让你孩子进少管所。
不要相信那套孩子还小的说辞,没有一个犯人是突然变坏的。
《少年的你》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看完《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感想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少年的你》观后感,欢迎阅读。
《少年的你》观后感一
一、演员
最近媒体热议电影《少年的你》,因为是我感兴趣的校园霸凌题材,听说演员演的好就去看了,果然是让我惊喜。
首先是演员好,周冬雨是谋女郎出身,金马影后,虽然我没有看过她以前的作品,但是在这部片子里她表演的无可挑剔。
主人公陈念是高三备考的学生,是底层单亲家庭,母亲为了生计游走在法律边缘,为了躲债不敢回家,陈念基本上独自生活。
陈念遭遇校园霸凌,为了高考开始是隐忍,最后不得不寻求社会小混混小北的保护。
影片中很多面部特写,周冬雨的表情演绎非常到位,特别是几场哭戏,有的是含着眼泪,有的是大颗的眼泪落下来,都恰到好处,让人叹服。
周冬雨是影后,演的再好,也只是不负期望,而新人易烊千玺的表现就堪称惊喜了。
印象中易烊千玺是花样美男,我对此类型不太感冒,他具体是唱歌还是跳舞我也不太清楚。
在影片中,易烊千玺完全没有一般流量明星的做作,他就是小北—被父母抛弃,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苟且的小混混。
学生和社会小混混混在一起,抱团取暖,抵御社会的恶意。
他们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人。
影片揭示了这种残忍的现实,因为是电影,还是要给人以希望。
“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陈念和小北互相救赎,把彼此从阴沟里拉出来。
观影中我第一次流泪不是面对残酷的打斗镜头,而是两个少年愉快相处的一段蒙太奇,小北骑摩托车带陈念在江边兜风,小北把零食袋子罩在陈念头上,小北带陈念恶作剧。
我看到的是绝望中的一道微弱的光,作为成年人,我知道这光虽然珍贵但是敌不过强大的现实。
但他们是少年,会为了这道光拼尽全力。
易烊千玺准确地演绎了少年感,他演绎的方式是眼神。
小北对成人世界的充满不信任,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他说这个世界不是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
影片中易烊千玺第一次出场是被人痛殴,陈念打电话报警,他看向陈念的那个眼神打动了我,里面有倔强有希望。
社会小混混小北话不多,表情冷淡,内心自卑,他总是穿着帽衫,把自己藏在坚硬的壳里,以抵御成人世界的敌意。
只有面对陈念,他会卸下这个壳,流露出真诚。
他有点笨拙地让陈念写下“陈念欠小北一次”,远远地走在陈念后面保护她,给陈念去考试的路边绑上小雏菊。
无数人被小北的暖意打动,他唤醒了成年人心中那逝去的少年的自己。
易烊千玺的表扬完全没有演的痕迹,监制JOJO说易烊千玺很有同情心,能够体会对方的痛苦,他吃过苦,不会把自己的苦加给别人。
我想,这就是天赋,能把自己带入人物,表现人物。
易烊千玺是个内向的人,我发现不少优秀的演员都是内向的,能抵御来自外界的纷杂,挖掘自己和人物的内心。
周冬雨评价易烊千玺“赏心悦目”,长得赏心悦目,演的赏心悦目。
我说这部电影让观众因为演员的表演看的也赏心悦目。
JOJO说易烊千玺是她近年来看到的最美好的少年,对观众来说,也是这样。
二、导演
电影是表演的艺术,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演员。
演员背后的导演和监制才是那个掌舵的。
除了演的好,这部片子作为一个故事片,节奏非常好。
导演非常会讲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没有复杂的情节和线索,导演用几个悬念推动故事进展,抓住观众的心,表现出戏剧的张力。
影片开头是陈念同学胡小蝶跳楼,她跳楼的原因是什么?随着答案的揭晓,陈念开始遭遇霸凌,陈念怎么办?陈念误杀霸凌者后她和小北会怎样面对?当小北为她顶罪,警官郑易锲而不舍查找真相,陈念面对巨大压力如何应对?陈念自首坐牢,她和小北的结局如何?
虽然不是悬疑片,但影片节奏紧凑,环环相扣,除了中间一段小北和陈念相处的蒙太奇让人有短暂的松弛,整个气氛都是紧张的。
影片在山城重庆拍摄,层叠的道路高楼,肮脏昏暗的街头巷尾,桌上堆满试卷的高三教室。
这些场景都给观众以压力,让人很容易体验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现实压力。
导演会讲故事,把一个普通的故事讲的兴味盎然。
他对演员表演效果的把控也很厉害。
看完电影后我看过一些采访视频和拍摄现场花絮,看到导演和监制是怎样要求演员做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看电影看的是成品,直观地以为,在那个场景里演员演到位了,是演员的天赋。
其实,有很多镜头都是磨出来的。
有记者问易烊千玺当自己表演到位时自己有没有感觉,易烊千玺实话实说,很多时候自己不知道,他们(导演和监制)知道。
周冬雨在片场和导演讨论,她觉得拍的很多条没什么不一样,但是导演和监制知道哪里不一样。
导演对影片成片效果有整体把控,对每个镜头表达的情绪的力度有设计有要求。
导演更厉害的地方在挑演员,他们能看到演员身上特别的地方,从来没有在别的影片中表现过的地方。
我们经常听演员说突破自我,这种突破是以导演的慧眼发现为前提的。
我们看到的是易烊千玺的花样美男形象和几部古装戏中可有可无的表演,曾国祥导演就能发现易烊千玺的特别的气质,发现他和小北相通的地方,真是厉害!每次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我都对导演无比佩服,导演真是一个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职业,好的导演也是老天爷赏饭吃的。
曾国祥导演就是。
三、现实
《少年的你》表现了两个题材:高考和校园霸凌。
高考是老生常谈了,校园霸凌却是第一次搬上大荧幕。
有影评评论,曾国祥电影不像杨德昌电影那么深刻,引人思考。
说的没错,但是每个导演有自己的特点,无所谓优劣。
曾国祥电影只是用了校园霸凌这个题材,重点是要表现人物,而不是给出校园霸凌的解决方案。
当然,影片对校园霸凌的原因也有一点探索,霸凌者魏莱和被霸凌者陈念的家庭背景,学校和警方在霸凌事件中的作用。
有所触及,但不深入,这不是曾国祥导演要解决的问题。
影片中因为两个美好少年的自我救赎给人们以希望,霸凌者也因为恶有恶报死了,但我们知道残酷的现实往往并没有多少机会给他们。
学校中弱者和社会小混混混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两人一起堕落,即使两人真诚相爱,最多仍是在社会底层挣扎。
我相信校园霸凌是普遍现象,虽然隐秘,从网上披露的案例来看绝非孤例人。
人是群体动物,人聚合在一起,就有冲突。
我观察HY的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班级里不同孩子组成了一个小社会,虽然没有霸凌事件(因为他们还小),但是总有欺负和被欺负,被欺负的人总是那个看上去比较弱小的男生。
我相信人性本善只是赤子之心,在群体生活中的压力会让人本能地走向自私,压力无处化解就会走向霸凌和被霸凌。
现在学校在校园霸凌中的作用严重缺失,在应试压倒一切的方针下,学校并无动力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况且,校园霸凌通常是作为学校的“家丑”竭力被掩盖的,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学校并不借机教育学生,而是得过且过。
学生们并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该如何应对。
学校作用缺失,家长更要担起保护孩子的责任。很早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如何让孩子面对嘲笑》,作者长期从事小学社会工作,将她丰富的经验写成此书,旨在教育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嘲笑
和成人群体一样,容易遭受嘲笑或霸凌的都是弱者,只是孩子更加不会掩饰,就显得赤裸裸。
生理缺陷可能会导致被欺负,但最重要的还是心理上的软弱,当然很多时候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或软弱是相随相伴的,生理缺陷往往导致心理自卑。
一个人如何拥有强大的心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来自父母的支持,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心理踏实,不空虚,不自卑。
很多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父母的心理支持,被霸凌者陈念是这样,霸凌者魏莱也是这样。
有爱的孩子心理充实就不会通过欺负他人获得存在感,有爱的孩子相信父母能帮助自己就不会表现出软弱,不给霸凌者机会。
即使在学校被欺负,和父母关系良好的孩子相信父母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能够借助大人的力量解决问题。
我弟弟小时候在学校被欺负,他回来跟家里人说,坏孩子把吃过的`西红柿扔到他身上。
我爸出面,直接去学校吓唬那孩子,吓唬过之后那孩子还找我弟,后来再找了一个看上去很像打手的亲戚放学接了几次我弟,坏孩子就再也没有欺负过我弟了。
如果那时候大人不知道或者不出面,我弟有可能长期遭受霸凌。
除了心理支持,《如何让孩子面对嘲笑》那本书里讲授了很多技巧,比如练习强化建立自尊,消除自卑,大人和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建设。
书中特别提到嘲笑者特别愿意看到被嘲笑者的愤怒,你越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他就越开心,有时霸凌就是为了看对手发怒。
控制自己不发怒也是一项应对策略,其他还有赞同霸凌者,应对霸凌者,展现自己的自信。
霸凌者也有害怕的东西,也是纸老虎,你越是害怕,越能助长霸凌者。
对初中高中生,有的霸凌行为已经越过法律底线,更是绝不姑息。
父母可以未雨绸缪地和孩子讨论假如发生这种事情后应该如果应对,给孩子以心理储备,从容应对。
每一个悲伤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少年的你》揭示了校园霸凌这个隐秘的现象,也给那些不称职的父母敲了警钟,养育健康的孩子,家长要做的还很多。
《少年的你》观后感二
10月31日,著名学者易中天点评电影《少年的你》:“我给《少年的你》九十二分。
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是克制、分寸感和恰到好处。
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是陈念和小北的抱团取暖,就像两只孤立无援的小动物互舔伤口。
这不是什么梗,而是永恒的话题,任何人,都难免会有被欺负,被冤枉,被孤立,被歧视,被打击,被暗算的时候或者可能,哪怕遭受的只是冷暴力。
大多数人,也许只能悄悄躲进丛林的深处自舔伤口。
如果从此不再流泪,他就成长了,也就无敌了。
”
的确,在其文章里,易中天也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他说给九十二分是“因为挑剔的我,找不到可以挑剔之处。
”同时易中天还提到了近期备受争议的《少年的你》小说融梗问题,他表示:“这部电影是否融梗,我回答不了。
但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
”但是单纯电影艺术本身而言,易中天老师的评论也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出入。
毕竟在这部影片中引人深思的地方,也就是在于没有陷入“坏人必死”这样的快意恩仇,而且是陈念勇敢而坦诚地直面罪与罚。
影片有一个镜头,陈念去监狱见小北时,两人隔窗对望,后面墙上写着“今朝立志做新人”。
陈念选择自首,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小北也不用替陈念背杀人罪名,也得到了救赎。
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青春题材片,这部电影的票房短短几天之内已超过8亿元,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电影。
影片票房口碑双丰收,应该说一方面源于两位主演精湛的表演,另一方面也与影片本身对现实问题的关照有很大关系。
相对来说,在这部影片的结尾里,陈念和小北再次出场时,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
陈念护送学生回家,小北仍默默地在背后保护陈念,说明两个人在一起了,也说明他们都走向了光明。
将校园暴力这一话题搬上了银幕,言人之未敢,思人之所患。
进电影院之前,你会以为这个故事离你很远,但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影片展现了一幅生猛的社会面貌。
但这部现实电影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敢于发声,更是对我们身边每个孩子,甚至每个普通人的理解与关怀。
不是说,电影《少年的你》虽从触目惊心的欺凌开始,但它最终的底色则是温暖和爱。
正如那句在课本上一闪而过的句子,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是也有人依然仰望星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爱,主人公陈念和小北才最终救赎了彼此的人生,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不过,有评论者这样认为的,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只是又一部“流量”青春电影之时,影片的质量却给了质疑者狠狠的耳光,剧情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丝毫脱离带水的成分,而主演周冬雨的演技自不用多说,绝对是对得起金马奖影后这个称号,值得惊喜的要属易烊千玺,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影视院校的历练,但他在影片中的表现却可以用惊喜和出乎意料来形容。
影片的热播让人们再一次聚焦于当下校园霸凌问题,只有当它真正被关注受重视了以后,才会一步步净化校园的风气,以影片呼吁大家能够多关注这样一个群体,正所谓是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
诸如像这种“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
换句话说,影片所带来的意义其实绝非影片的票房,其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是最值得一说的,全片围绕着校园霸凌展开,用两个惺惺相惜的年轻人之间温暖的感情,将整个事件抬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你或许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在学生时代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却遭受到如此这般的非人对待,但这些事却很真实的存在于目前真实的校园生活中,何其讽刺了都。
对于电影《少年的你》揭露的是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相信在未成年人观看了,不宜模仿剧中呈现的校园霸凌场面所涉及的行为为好。
即便是在很多时候,对于校园暴力会被老师们误认为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毕竟同学之间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老师的忽视不仅让受伤害的孩子得不到帮助,甚至会让霸凌者愈发猖狂,对被欺凌者的手段愈发残忍。
学校对校园暴力的忽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对霸凌者的惩戒手段有限,老师只能对他们进行口头教育。
即便如此,可口头教育对于霸凌者来说,根本没有丝毫的震慑作用,他们会认为欺负别人只会收到口头批判而已,在欺凌同学的时候就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在影片中所表达的旁人的冷漠也是在助长霸凌者的嚣张气焰,从胡小蝶到陈念,班上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他们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殊不知你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人。
在胡小蝶和陈念被欺凌的时候,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那么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是如此悲凉。
即便是在校园暴力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学校的忽视等因素,当面对校园暴力时,我们应当勇于说“不”,防止下一个“胡小蝶”或“陈念”出现。
《少年的你》观后感三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刘北川和陈念穿着监狱服,坐在警车上,陈念脸上满是释然与心安的微笑;但是车流如虹的公路后面,仍然是灰蒙蒙的背景,少年的你,成长是如此艰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在心里叩问,谁之罪?
怒其不“忠”——北川的父母
北川的妈妈在丈夫离开以后,为了自己的幸福,痛打儿子,儿子出走,从此母子天涯两隔,再无联系。
北川从此成了浪子,借高利,打架,他要生活啊。
没有家人,没有温暖,没有未来。
在饱受摧残被拳打脚踢的时候,陈念为了救他亲了他一下,这一吻,没有爱情,只是被逼无奈下的权宜,或者说也是为了自保,亦或只是同病相怜下的怜惜。
但北川感念至极,为了回报这一霎时的温暖,他成了陈念的护花使者,甚至愿意揽下所有的罪,付出未来几十年的人生。
北川很帅,聪明,重情重义,如果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他会是一个多么阳光的男孩。
电影里,导演没有设置哪怕一个镜头给北川的父母,只是在受审提到母亲时,出现了北川痛苦的表情。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北川被父母抛弃,他成了没人要的小猫小狗。
但他有思想,有灵魂,他渴望爱,哪怕一星半点。
手铐铐住了北川的未来,而更应该被铐住的,是北川不负责任的双亲。
论语中,“忠”是竭尽心力的意思,为人父母,既生之,即该养之,生而不养,其恶甚于牲畜!
哀其“无力”——陈念的母亲
陈念有一个爱她的妈妈,但债台高筑,整日东躲西藏。
当魏来群发妈妈的照片,肆意嘲讽,她怒不可遏;当魏来提出给她钱,她彻底被激怒,把魏来推下了台阶,导致魏来的死亡。
陈念也爱自己的妈妈,为了这份爱,她努力学习,渴望摆脱窘境,考到北京,为自己,也为母亲。
为了这个目的,好友冤死,她忍;被毒打脱下衣服拍下照片,她忍;北川为她顶罪,她内心惭愧煎熬,她依然忍。
她甚至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坦然地参加了最后一天的高考,考出632分的高分。
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成了她人生的全部意义,寒门之女要跳出龙门,她迷失了自我,也丢掉了做人的良知。
陈念的妈妈不能不说是个好妈妈,再苦再难也努力承担,可是,迫于生计,她无暇也无力给孩子良好的环境,极度的自卑、胆怯,导致孩子的心灵误入歧途,走向阴暗。
被宠坏的“公主”——魏来
最没有未来的,恰是魏来。
天使的面容,魔鬼的心灵,把同学逼死她若无其事;陈念只是被警察约谈,她恐吓威逼;陈念举报,她恶意报复。
一个未满18岁的少女,却如蛇蝎般狠毒残忍。
直到毒打陈念拍下照片,她来请求陈念不要报警,她内心依然没有丝毫惭愧悔恨,只是为了瞒住父母,好继续她罪恶的人生。
我们恨魏来,可是,魏来就该死吗?试想,如果没有陈念的一推,魏来有未来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魏来终其一生,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谁之罪?魏来的父母。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高档奢华的装饰,优雅甚至是做作的谈吐,父母在警察询问时侃侃而谈,魏来娇滴滴在一旁装萌卖乖、一脸无辜。
一味宠溺,满足孩子所有无理要求,物质上的全力满足,但独独缺少了陪伴与教育。
渐渐地魏来知道自己是“天之骄女”,要什么有什么,自私张狂,所有人都得听自己的。
看不顺眼的,脱下她衣服;比自己优秀的,侮辱她;不忠于自己的,打怕她。
反正北大在等着自己,只要一切谎言不被揭穿。
三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啊,就这样,被三个家庭推向罪恶的深渊。
不,不止是家庭的责任。
还有社会,还有我们的监管部门。
晓蝶惨死,警方介入,找不到证据;陈念举报,依然证据不足。
当罪行得以掩盖,只会让为恶者更加猖狂。
魏来对陈念威逼恐吓,就是明证。
也让陈念陷入困境,只能寻求北川的保护。
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能给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以庇护,却只能依耐一个同样无依无靠依然是孩子的北川。
还好,警官郑易细心敏感,没有简单地面对问题,他深知案件的个中曲折,虽然没有证据,但他深谙人性,读懂了孩子们的内心。
是他的及时“激将”,让陈念最终摆脱了阴影,说出了真相。
影片开头,陈念是一个老师,他带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念着,“这是我们的乐园”,她走出来了,她健康阳光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真希望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真如陈念所念的那样,“这是我们的乐园”,让孩子在阳光中长大,真正地自由快乐。
每一个霸凌者的背后,都藏着一对不及格的父母
你能想象吗? 一群花季少女,竟能毫无顾忌地扒光一个少女的衣服,恶狠狠地对她拳打脚踢,哪怕她苦苦求饶也都只能激发她们进一步的暴戾,直打到她奄奄一息,生命凋谢。
你能想象吗? 一群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怂包,就能跟着一个领头的坏孩子,去轮流玷污一个干净美好的女孩子,让这个原本快乐的女孩子终生成了一个可怜的疯子。
你能想象吗? 一个为人师表的女老师,看不惯一个女孩子的活泼与张扬,公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屡屡嘲讽她,打压她,让这个孩子被全校同学孤立,然后一点一点地变得抑郁和自闭。
…… 这不是博人同情的悲惨小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披露了十五个校园霸凌的真实案例。
正如作者所说,非亲耳听闻,我们无法知晓,在这个沉默的世界上,有这样多无助嘶叫的灵魂。
非亲身经历,我们无法想象,在家庭和学校,在众目睽睽之下,会发生这么多花样百出的伤害。
有人因为同学胖就无底线地捉弄她,让她当众暴露一堆肥肉,尊严全无。
有人因为同学成绩好就反复欺凌她,让她活活被一群人精神加身体折磨致死。
有人为了自己不被罚作业,就能去诬陷发布惩罚命令的男老师性骚扰自己,毁了男老师的一生。
你无法想象,这些充满恶意的行为,是这样年轻又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做出来的。
他们本应该天真无邪,本应该笑如满月,本应该坦荡若赤子,谁又曾想到,他们乖乖的脸上还会有阴冷的邪笑,他们盈盈一笑的嘴还能说出那样刺耳残忍的话语。
谁,毁了他们?他们,又毁了谁?霸凌者穷凶极恶,受霸凌者悲惨至极。
霸凌者的父母,无疑是不及格的,他们对孩子的精神教育,是缺失的,才导致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三观。
而被霸凌者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也造成了孩子默默忍受霸凌直至伤害不可逆转。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
其中一个,一个是大海和小忘的故事。
大海是一个木工的儿子,木工爸爸没有文化,为人粗鲁,对大海丝毫谈不上尊重可言,动不动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武装带狠狠地抽打大海。
从小几乎没有得到过太多父爱的大海,内心无疑是愤懑压抑的,他小小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奔腾不息狂吠不已的恶兽,一旦有机会释放,那只穷凶极恶的困兽,就会给别人带来无法醒来的梦魇。
大海的暴戾,是从吊杀一只大黄狗初露端倪的。
大海受尽木工父亲的高压控制,他无比渴望自己也有杀伐决断的本领,呼朋唤友的能力,这样才能显示出他是一个男人,早晚有一天超过他老子的男人。
于是大海当众带领小伙伴们,不顾大黄狗可怜兮兮的求生的眼神,残忍地将大黄狗吊起来预备活活勒死它。
闻讯赶来的木工爸爸,狠狠地将大海打了个半死,并且毫不在意地将他从三楼随手扔了下去。
因为楼下的沙土深厚,大海免于一死。
经过这一次毒打加抛楼事件,大海的暴戾,再一次加深了。
对他来说,世界上还有什么爱?他活着,不是为了爱,仅仅是为了捉弄和欺凌别人而获得心理快感,填补他那早已破碎不堪的心。
于是,当身边出现比他弱小和悲惨的孩子时,他内心狂暴的困兽呼啸而出了。
小忘是个锅炉工的孩子,家境窘迫,衣服常年脏兮兮的,人也常是呆呆的。
大海就很奚落他,在大海的影响下,周围的同龄人对小忘也极为不尊重,连老师都很嫌弃小忘。
大海更加肆无忌惮了,他在小忘面前耀武扬威,对小忘像一只狗一样呼来喝去,当众逼迫小忘学习父母的床上动作……最后,他甚至逼迫小忘喝下又脏又臭的受过污染的河水。
小忘因此,付出了他屈辱而又幼小的生命。
大海是令人憎恶的,因为他身上已经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只有浑然不知的戾气。
可是,脱去残暴的外衣,他只是一个极度渴求爱却又极度匮乏爱的可怜小孩。
如果大海的父亲,对大海没有那么多暴力相向,对大海哪怕多一点关怀,大海也许不会成为那么冷血无情的孩子。
而小忘是令人惋惜的,因为他一味地退让与隐忍,用自我体力与精神的牺牲去讨好大海们,试图融入他们的圈子。
同样内向隐忍的父亲,毫无特点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
他们不知道也没有去问过,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难题,遇没遇到不开心……连小忘喝了脏水那天肚子疼得在床上打滚,都被他们当作小孩子寻常吃坏了肚子,一点点耽搁了小忘宝贵的生命。
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他们的父母,都有着一定的责任。
毫不夸张地说,霸凌者的父母,要负起80%的责任。
霸凌者扭曲的内心形成,某种程度上,源自成人的伤害与控制。
霸凌的伤害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灵。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原生家庭给孩子的,是冷漠,是黑暗,那样不负责任的父母,毁了孩子的一生。
书中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尹超和鲁依娟的故事。
鲁依娟是个家境清贫但是学习优异的美丽女孩子。
尹超嫉妒她的学习,馋涎她的美,以捉弄她、折磨她、侮辱她为乐。
他不许她上厕所,鲁晓娟只能憋着,伛偻着身子走路;他当众砸她的头,砸她的身体,鲁晓娟只能默默忍受着,不去管砸出的血迹;他当众对她动手动脚解她的内衣带,鲁晓娟拼命挣扎,护着自己最后一点尊严,他随手拿起英汉词典砸向她的头……于是,鲁晓娟无力地倒下了。
一个年轻美好的少女,原本前路光明,却只能被霸凌者踢下黑暗的世界。
然而,明明老师们都能看到,却不管不问,只有其中一个老师看不过去说了两句,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完全视若无睹。
老师们的集体沉默,变相鼓励了尹超的暴行,他的欺凌变本加厉。
校园霸凌的地点,主要发生在学校。
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应对,是决定了霸凌事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
一旦发现有霸凌的苗头,就应该第一时间进行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分离,同时对霸凌者及其家长进行思想教育,确保霸凌者心理发生转变。
很可惜地看到,本书中很多校园霸凌,都因老师的失察而愈发猖狂。
儿童建立起善恶观是要有成年人的规训和引导的。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们,只传授知识而不顾孩子正常心理素质,实在令人堪忧。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任何犯罪都不负任何刑事责任。
书中的小葛伙同同伴轮流玷污了小真。
然而因为主犯小葛不满14周岁,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只有一个刚刚满14周岁的从犯,被判了七年刑。
在中考那天,刚出考场的小葛,被小真的父亲,当场杀掉。
小真的父亲,用这样极具有仪式感的方式,为女儿复仇。
小真的父亲跟踪了参与事件的每一个人,就是要为女儿讨回血债。
我想起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类似的事件,未成年人犯法不予追究,社会为了保护他们甚至都不会披露他们的名字。
可是,作为受害者家属,谁又能理解他们的感受?!谁又能挽回受害者的美好?制度一味地保护未成年人,未免有失偏颇。
这样的保护,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对孩子犯罪的纵容。
它就像一把“尚方宝剑”,一张“免死令牌”,暗示着那些孩子:没关系,不用承担责任的。
然而,一旦行为与责任发生脱离,行为便不再受控制。
写在最后:霸凌一词,来自于英文bully,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无论是监护人,还是学校,抑或是社会,都应该正视校园霸凌事件,还给孩子们一片纯净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