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下的情感表达:读懂《志愿军存亡之战》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战火纷飞下的爱情)
引言
《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在产生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之后,其表现出的情感深度与历史厚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部作品不仅再现了战火纷飞中的历史事件,更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与对爱情的考量。本文将从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两个层面深入分析该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及其背后的深意。
艺术价值:人物刻画与情感升华
《志愿军存亡之战》通过具体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安排,成功地展现了人们在战争背景下的情感波动。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不仅是战争的参与者,更是爱与被爱的普通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形成了剧情的核心。
这种人物刻画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摹,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发芽于极端的环境中,正是因为战火的逼迫,人物之间的情感显得更加真挚与动人。例如,男主角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与女主角在家乡的苦苦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人物的坚韧与脆弱,也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感受中。
同时,影片的音乐与画面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传达。背景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在关键时刻加强观众的情感共鸣。而画面中的细节捕捉,如人物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更是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深度,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现实意义:历史的反思与情感的延续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常常带来的是破坏与痛苦,而《志愿军存亡之战》则尝试通过情感的表达,引导观众去反思战争的真正意义。影片不仅重现了战争的残酷,还通过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这样的处理使得影片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往往是深远的,许多人在和平时期依然在为那些记忆挣扎。影片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提醒观众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无论是战争中的坚持,还是对爱的追寻,都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这使得影片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再现,更赋予了它一种现实的警示与启示。
情感与历史的交融:爱在火海之中
当战争的硝烟弥漫,爱情似乎变得愈发珍贵。影片通过展现战士与其爱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了在生死存亡的时刻,爱情的力量依然存在。正如影片中一段经典对话所表达的:“无论多么艰难,等待就是希望。”这种朴素而又深刻的爱情观,更是让人们深思在熙熙攘攘的人生旅途中,爱为何物。
在影片的高潮时刻,男主角在战斗前的告别场景令人动容,那一刻的深情更是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成为了抗击战争的精神象征。这种情感的交融,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个人情感的力量,更在历史的背景下,深刻展现了人类面对逆境时不屈的精神。
结论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仅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与历史背景的反思,影片成功地把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唤起了对战争与爱情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明白,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真正的坚韧与勇气不仅是身体的对抗,更是心灵对爱的执着追求。这种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交织,使得《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当代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与深远的影响。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经典台词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的经典台词包括:“守住铁原,是存亡之战,前进”、“我们一步也不会退了”、“是战火中的团聚,是豁出命的守护”、“冲啊,冲啊,冲啊”、“献出平生所学,帮助国家永享和平”、“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我们无路可退”等。
这些台词不仅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例如,“守住铁原,是存亡之战,前进”这句台词,凸显了铁原阻击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志愿军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国的决心。
而“我们一步也不会退了”则展现了战士们在面对强敌和困境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此外,“是战火中的团聚,是豁出命的守护”这句台词,饱含深情地描绘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无私奉献。
它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火纷飞中,依然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愿意为了守护这些美好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电影更加触动人心,让观众在感受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性的温暖和伟大。
总的来说,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的经典台词,以其凝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生动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和崇高精神。
这些台词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而且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它们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成为了激励人们奋进的力量源泉。
志愿军存亡之战好看吗
志愿军存亡之战非常好看。
这部电影以生动的叙事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中的英勇抗争。
它不仅是一部展现战争残酷性的影片,更是一部讴歌人性光辉、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
影片通过志愿军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壮丽篇章。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志愿军存亡之战紧凑而引人入胜。
它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让观众在感受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坚守都让人热血沸腾。
而志愿军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此外,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英勇善战的指挥官,还是普通一兵,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这种真挚的情感传递,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总的来说,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战争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一 《我的战争》节选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
我想,《我的战争》选择在“九·一八”纪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为的是唤醒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80后的我,除了在教科书里学到了关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之外,就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相关历史。
我感觉影视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观。
近几年,关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制作越来越多,例如《百团大战》、《集结号》、《辛亥革命》等,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息息相关。
2013年11月,在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流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这也符合80后、90后的观影需求,他们不太习惯通过历史书了解历史,而是对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颇感兴趣。
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知之甚少,通过观看《我的战争》,我被老一辈爱国将士的精神深深震撼着:中国抗美援朝军人典型代表——九连连长孙北川,他身经百战,习惯了枪林弹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是个真正的战斗英雄。
在第三场巷战战役中,当他陷入弹尽粮绝,生死一线之际,他陷入了劫后余生的恐惧,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随时而来的死亡,面对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爱情,他第一次害怕了。
但在恋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励下,在面对战友兄弟一个一个倒下之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唤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惧的阴影,再一次拿起了冲锋枪,踏上战场;文工团乐队指挥刘诗文,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主动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朝鲜战场,可是在面临极其艰苦的环境之时,又陷入了强烈的恐惧之中,最终,当女友文珺意外牺牲之后,刘诗文心底的坚韧终于被激发出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深爱我们的国家,“铭记历史、继续前进”。
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发争议的影片! 这是一部在观影后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与火交织的朝鲜战争,是这部影片聚焦的主题。
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轻军人为保卫共和国毅然决然奔赴战场,在残酷的血雨中所经历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观看完这样一部“标准”构思的战争影片,感触最深的首先还是战争暴力的血腥与残酷。
作为“装饰死亡的艺术”,战争的残酷从来就是古今中外影视或文学作品呈现的焦点,朝鲜战争尤其如此。
战火后的疮痍不时敲击着观影者的心灵。
其实,在影片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当然,这种残酷部分源于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根据金一南《军人生来为战胜》一书记载,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就拥有坦克43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的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这一装备差距的代价,在影片中得以呈现。
再比如,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就拥有汽车约7000辆,而我志愿军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军只有汽车100辆,二十七军则只有45辆。
空中力量的悬殊就更大了。
我志愿军当时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度缺乏。
面对美军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时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75毫米高炮,还要留12门在鸭绿江边保卫渡口。
最初带入朝鲜的,竟然只有旧式的日制高炮24门。
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
对此,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后来也回忆道:“我们在北朝鲜战场上空几乎未遭抵抗。
除地面火力外,我们可以不受阻碍地攻击敌补给线。
在头一年,对方甚至连防空火力还击也没有。
” 对于这场战争的残酷,当年的影片《上甘岭》也曾有过经典的刻画。
影片以“战壕真实”为鲜明特征。
在尚不具备鸿篇巨制条件下,当时的影片编导选择了上甘岭战役这个局部,“以小见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将镜头聚焦于战役中志愿军某师某部八连和八连驻守的坑道特定环境,集中塑造八连连长张忠发等基层官兵形象,让观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志愿军作为整体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
影片中那个生动的细节感染了几代人。
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坚守多日,没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难耐,排长讲望梅止渴的故事,连长带头干咽饼干。
师长派人给坑道官兵送来两个苹果,大家拿在手里轮流闻一闻,谁也舍不得吃一口。
影片之所以被誉为战争的诗篇,应该讲,其诗情中渗透着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无比深情,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也有类似的细节刻画。
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战场硝烟的火车回来了,跟片头几年前的热闹一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只是车头上少了孙北川以及千千万万个和孙北川一样的英雄儿女,画面上其他跟孙北川一样的战士抱着家人痛哭,当张洛东跑向孟三夏的时候,孙北川的笑容定格了。
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识地捂着断臂,胜利的列车驶来,姑娘却没有等来自己的爱情。
战争就是战争,它在不经意之间猝然来临,又在不经意之间分隔生死。
敌机呼啸的轰炸、漫山遍野的枪炮,几乎让观众闻不到一丝生机的味道。
曾经,列车驶出国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惨烈的伤亡,而今,列车归来更是承载着太多痛失亲人的噩耗。
原著巴金小说题为《团圆》,或许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残缺后的团圆。
犹记得,韩静霆在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中,对女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承受赞誉有加。
在充满雄性荷尔蒙单一的世界里,应该说,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现平添了一丝柔和的温度和色彩。
战争将男人练就铮铮铁骨,亦让女性多了份飒爽英姿。
在《我的战争》影片中,王珞丹演的应该说很出色,通过江面大桥遭遇战、五里亭攻坚战、小镇突围战和537高地争夺战,在腥风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国女军人的作风和情怀。
意大利左派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曾经说过,个人是历史的人质。
60多年过去了,有关这场战争的定位有些讨论也不足为怪。
但有一点却是无法遗忘与虚无的,那就是与这场战争关联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的那些英勇、牺牲、无私与大爱。
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战士,抑或共和国元帅,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鸣的。
比如,有关这场战争的出兵,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如此追忆道: “1950年10月1日国庆后,4日午,北京突然派来飞机,令我立即上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分钟也不准停留。
……散会后,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饭店。
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我以为是沙发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着。
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
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
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
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 美国人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的后记中,也超越政治层面对这场战争进行评述说:“这场战争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经久不衰。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令人深思——“你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远深思的叩问!我的战争观后感篇三 中秋节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
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
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
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
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
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
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
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战争》最后,在537高地争夺战中身负重伤的孙北川和张洛东躺在阵地上有句经典台词对话:张洛东问连长孙北川“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以后的人是不是还会记得”,孙北川回答道:“会记得的”。
听了这样的话,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时隔数十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我们能忘记这些用血肉之躯换来几十年和平的英雄吗?我们还记得这些英雄吗?我们还在喋喋不休的为影片名称争论吗? 影片《我的战争》和影片《英雄儿女》都取材于巴金先生的作品《团圆》,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英雄颂歌。
我觉得,有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
让我们在尊敬各国英雄的同时,首先尊敬自己国家的英雄!不要忘记“我的战争”中我们的英雄! 向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的英雄致敬!看了电影我的战争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 2. 《我的战争》观后感 3. 我的战争观后感精选 4. 观《我的战争》后感 5. 《我的战争》观后感 《我的战争》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