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幕到生活:葛优经典台词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幽默的理解 (从舞台到银幕)
引言
在中国的影视领域,葛优作为一位杰出的演员,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入人心的经典台词而著称。从《大腕》到《让子弹飞》,葛优的作品不仅在银幕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幽默的理解。本文将探讨葛优的经典台词如何通过影视作品反映社会文化,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幽默的多元性
幽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可以通过语言、行为、情境等多种方式表达。在葛优的作品中,他的幽默往往以机智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为特点。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既能引发观众的笑声,也能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例如,在《甲方乙方》中,葛优饰演的角色用一系列幽默的言辞展现了与甲方的复杂关系。这些经典台词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也揭示了商界中的种种潜规则。通过这些幽默的方式,葛优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现实社会,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
经典台词的力量
葛优的许多经典台词已经成为了社会语言的一部分。例如,《大腕》中的“你这是在搭戏还是在卖戏?”这句话不仅展示了角色的机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娱乐行业的思考。这种台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在生活中被引用,成为人们交流中的一种幽默表达,使得观众在无形中接受了葛优的幽默观。
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更在于它传递的情感和态度。观众在听到这些台词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葛优的幽默语言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一种工具,使得人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去应对。
从银幕到生活的转化
葛优的经典台词在银幕上精彩绝伦,它们的影响并不止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开始模仿和引用这些经典台词,使它们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很多年轻人在聊天时引用“你这是在搭戏还是在卖戏?”来调侃朋友的行为,或者用“人间处处是奇迹”来表达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种从银幕到生活的转化,展示了幽默语言的魅力。它不仅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增添了趣味,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感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生活挑战时,有了更多的幽默感和乐观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幽默与社会的映射
葛优的幽默不仅仅是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反映了社会变迁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让子弹飞》中,葛优通过角色的幽默言辞,揭示了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微妙关系,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现实。
这种反思的幽默,往往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这也使得葛优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是对社会文化的深刻探讨。通过幽默的表达方式,葛优将复杂的问题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观众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世界。
总结与展望
葛优的经典台词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深刻的社会反思和广泛的生活认可,影响了我们对幽默的理解。在银幕上,他赋予了幽默更多的层次和内涵,而在生活中,这些经典台词则成为了人们交流与表达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葛优的幽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未来,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展这种幽默文化,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幽默不仅是应对生活压力的手段,更是我们理解社会、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通过葛优的经典台词,我们不仅看到了幽默的魅力,也看到了更为深刻的生活智慧。
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是什么
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源头不同。
电影源于照相,电影的本质就是记录生活的原生态。
电视剧源于戏剧,强调戏剧性,以故事冲突和人类命运的悲喜吸引观众。
第二,二者的竞争形成了影视艺术各自追求艺术特性、各寻优势的第二个原因。
由于电视剧的审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人物命运铺排出的故事的生动曲折性,因此电视剧较侧重叙事性,更注重于表现事件发展过程和对人物命运变化的描绘。
第三,对时空的选择不同。
电影对时空的选择就非常重要,特别重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特定环境能够给人物特定行为得以最好最充分的表现。
相对而言,电视剧对环境空间的要求相对宽容得多,因为在室内、室外“说”,在卧室、客厅“说”,都不大影响表述剧情。
第四,突出造型的冲击力是电影的一个显著的艺术标志。
电影有时还用空镜头来展现环境。
真正有功力的电影导演用空镜头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而是透射出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对于这些,电视剧也并不是不能表现,但力度、气势、震撼力都无法与电影相比,往往是力不从心的。
第五,电影和电视剧题材选择的不同特点或者说不同的关注点、关注层面的确较为明显。
第六,时空观念上的差异。
对于同属时空艺术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可以相对而言:电影是偏重于空间的艺术,而电视剧是偏重于时间的艺术。
第七,欣赏和接受方面的差别。
影院提供的观赏环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黑暗性与封闭性。
黑暗,使观众相互间失去联系的条件;封闭,则切断了影像世界与影院外部现实的联系。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剧( TVplay; teleplay; TV drama; TV serial;)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
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
一般分单本剧和系列剧(电视影集)。
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在这幕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致使一些电视剧网站孕育而生,比较典型的分类电视剧在线观看网站很受大众的喜爱。
生活中,电视剧的定义已经狭义化,仅指电视剧集系列,而非其他形式。
“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在美国称“电视戏剧”,在苏联称“电视故事片”,在日本称“电视小说”。
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电视戏剧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
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利用电视技术制作并通过电视网放映。
电视发明后不断普及,最后改变大家对艺术欣赏的方式。
电视剧的播放平台一般叫剧场。
扩展资料: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
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
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中国电视初创阶段8年(1958-1965),所有播出的电视剧均采取黑白图像的直播方式,8年中,北京电视台共播出电视剧90部;从全国范围看,8年中,共生产直播电视剧200部左右。
在初创阶段,直播电视剧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当时电视剧所起的主要是宣传教育之类的“喉舌”作用,艺术特色不够明显,电视剧的定位不明确,制与播的“同时性”等,这些都成了妨碍电视剧艺术进步的因素。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电视剧,网络百科-电影
我要找关于名人成功的小故事
名人成功故事(1)这是一个美国人走过的路 1809.2.12,生日 1818年(9岁),母亲去世。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
同年(23岁),工作丢了。
想就读法学院,未获入学资格。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
同年年底(24岁),再次破产。
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29岁),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
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
1854年(45岁),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
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从没有放弃人生这场跳高比赛。
所以,永远不要小瞧自己成功故事(2)看过电影《天下无贼》的人,也许都会为影片中那个坚信“天下无贼”、纯朴善良憨厚老实的“傻根”而感动。
谁能想到,“傻根”的扮演者王宝强原本是一个建筑队刷墙的打工仔。
闯北京心中有梦王宝强1985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和大多数农村小孩一样,他从小特别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武打片。
8岁那年,看完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后,王宝强硬缠着父母把他送到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学武拍电影。
在少林寺待了6年,1999年夏天,因为家庭贫困,年仅14岁的王宝强决定外出打工。
他带着平时积攒下的600元钱,单枪匹马地坐火车到北京,在海淀区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做小工的活计。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干得特别认真。
不久,他又在另一个建筑队找到了一份刷墙的活计,晚上就跟十几个工友挤在一个用毡布和木板搭成的通铺上。
解决了工作问题之后,儿时对武打片的向往又在王宝强心中涌动。
他想,自己好歹也有武术专长,为何不能试着演戏呢?他特意找到在一家公司当白领的同乡讨教。
同乡听了他怯怯的表白,很不屑地笑道:“你可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碰碰运气,那里有不少导演‘挑’人!”王宝强当真了,兴奋地说:“那我是不是可以当演员拍戏了?”谁料同乡有些怜悯地说:“傻小子,那叫群众演员,你混在人群里连个背影都看不到!在北影门口,像这样碰运气的人多如牛毛!”王宝强仍然傻乎乎地说:“看不到也没关系,反正我也拍戏了。
”2000年初,王宝强真的离开了建筑队,打听着来到了北影厂门口。
这里果然有许多像他这样等待机遇的男女,他们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北漂族,但全都守候在大门口,或蹲或站,满脸都是期待。
王宝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守候大军。
天助自助之人王宝强的运气还真不错,2000年春天,他正蹲在北影门口守候时,电视剧《银鼠》的导演来这里挑人。
导演问他愿不愿意到剧组当一回群众演员。
王宝强高兴得差点蹦了起来!这次拍戏结束后,他得到了500多元的报酬。
此后,王宝强又在北影门口接到了拍摄《孝庄秘史》的活儿,为剧中一位男主角当替身。
虽然报酬不过每天50元钱,但他必须一次次地攀上高高的梯子,又一次次地摔下。
有时,他还必须被别人死死地扣住手,再狠狠地摔在地上。
当导演兴奋地大喊“OK”时,他已经被摔得鼻青脸肿了……拍完《孝庄秘史》后,王宝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接到戏。
到了2001年冬天,只有一身单薄衣衫的他冻得发起了高烧。
他不想花钱到医院里看病,咬牙挺着。
谁知越挺病情越重。
后来,他的全身居然起满了水疱。
万般无奈,他只得向朋友借了200元钱去看病。
医生用针头将他身上的水疱一个个挑破,再敷上一层消炎药。
他咬牙忍住疼痛,眼泪扑簌簌地流下。
他哪里是痛得流泪,而是心疼这次看病花掉了100多元钱!这100多元钱,他要从梯子上摔下多少次才能赚回来啊!病愈后,王宝强开始有意识地结识一些演艺圈的朋友,并把个人简历漫天抛洒,希望被哪个导演看中,让他饰演主角。
谁知,知道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你文化不高,长得不帅,武术也很一般,怎么可能有出头的时候?然而,王宝强偏不信这个邪。
2002年初,他蹲在北影门口等戏时,无意间听说导演李杨想拍摄一部关于煤矿的戏,正在物色演员。
王宝强闻言,请人拍了一段自己的生活录像,辗转打听到地址,将录像寄给了李杨。
幸运的是,李杨收看了他的录像后,觉得这个大鼻子、小眼睛、浓眉毛的王宝强有股傻劲,适合演矿工,竟然真的敲定由王宝强和其他两个演员担任片中的主角!接到李杨的电话后,王宝强觉得自己就像在梦中一样。
他不敢相信,却又是那么愿意相信!随即,他跟李杨来到山西省的一个小煤矿拍摄《盲井》。
这部戏终于让王宝强体会到了当主角的滋味,也让他拿到了一笔可观的片酬。
“小富”了一把的王宝强一咬牙,一横心,奢侈了一回,花1000多元买了部手机。
然而,《盲井》这部电影因种种原因没有在国内公映,只是在柏林电影节上获了一个小奖。
在国内,仍然没有哪位观众和更多导演认识王宝强,他的生活依旧没有发生多少改变。
和王宝强一起在北影门口“蹲点”的伙伴,大多认命地“改行”或者回了老家。
然而,王宝强对上银幕依然是那么向往。
他想,无论干什么事,如果半途而废就是逃兵,还算什么追求梦想?此时,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要坚持下去!2004年春天,大导演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无意间看到了王宝强主演过的《盲井》。
他感觉王宝强非常适合《天下无贼》中的一个角色,便通过李杨联系到王宝强,让他来自己的工作室谈谈。
王宝强接到了冯小刚的电话,高兴得差点“中风”了!直到走进冯小刚工作室的电梯时,他的心仍然像要跳出胸膛。
敲开工作室的门,只见冯小刚正坐在办公椅上冲他微笑。
刚一落座,冯小刚就赞扬起他在《盲井》中“天然去雕饰”的表演,希望他来演《天下无贼》剧中一个憨厚的农村娃“傻根”。
王宝强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知道一个劲儿地点头……半小时后,王宝强告辞出来,忍不住冲街上的每一个行人傻笑。
梦想一步步成真2004年4月1日,王宝强跟随《天下无贼》剧组来到甘肃省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试戏时,冯小刚才向他透露:与他演对手戏的是刘德华、刘若英、葛优和李冰冰!王宝强顿时惊诧得嘴巴都张大了!此前,能够与这些大明星见上一面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他怎么敢奢望能和他们一起演戏啊!一天,王宝强在拉卜楞寺门前试完戏,正用袖子揩汗的时候,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随后又用手捂住了他的眼睛。
王宝强心想,这是谁呀?他把蒙住双眼的手掰开,回头一看,天哪,居然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王宝强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刘德华拍着他的肩膀,说:“试戏累了吧?去休息休息!”王宝强终于回过神来,哪里还顾得休息,而是迫不及待地拉住刘德华问长问短。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王宝强还见到了红透半边天的刘若英。
在诸位大明星的帮助下,王宝强在《天下无贼》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冯小刚也说:“宝强这个孩子非常质朴,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纯朴的东西,这些都是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不能达到的。
我很看好他,他非常有前途,这部戏要火也就是火他一个人了!”现在,因为主演《天下无贼》走红的王宝强已被不少导演相中,纷纷找他拍戏。
经济条件刚刚有了一点好转,王宝强特地跑到商店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
他还打算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在北京存钱买房子,把辛苦一生的父母接到北京生活。
现在,王宝强不但是全家人的骄傲,家乡人也几乎都在谈论王宝强,谈论他梦幻般的奇遇和成功。
成功故事(3) 周杰伦是在台湾台北市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
他母亲是个中学老师,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和母亲离了婚。
正因为如此,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周杰伦3岁的时候,母亲见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就毫不犹豫地取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于是,童年的周杰伦被剥夺了玩的权利。
可每次练琴的时候,一听到窗外同伴的嬉闹声,他就总是弹得心不在焉。
于是,他母亲就拿着一跟棍子,站在他后面,一直盯着他练完琴。
母亲的棍棒教育使周杰伦弹得一手好琴,但也使得他从小就不爱讲话,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
1996年6月,高中毕业后的周杰伦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只好应聘到一家餐馆当了名服务生。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厨师做好的菜送到餐厅,再由女服务员传到客人面前。
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因为客人多了,就容易把菜传错。
而一旦出了错,服务生不仅要受顾客的气,而且老板还要扣发薪水。
尽管工作上的烦心事不少,但周杰伦对音乐的爱好却有增无减。
每次发了工资,他就往音乐超市里跑,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买磁带上。
平时他喜欢把单放机带在身边,没事就听音乐。
有一次,心情不错的周杰伦双手托着一盘菜,边走边听歌。
不想,他一不小心竟与一位女服务生撞了个满怀,一盘热菜全部洒在了那位女服务员的身上。
餐厅经理狠狠地批评了周杰伦一通,并毫不客气地罚了周杰伦2000元台币不善言语的周杰伦一句话也没说,泪水直往肚子里咽。
要知道,他那时的月薪才4000元台币呀!而现在,一下子就被经理扣掉了一半,他哪还有钱买磁带啊! 这事过后不久,餐厅的老板为提高餐厅的品位,在餐厅里配备了一架钢琴,想趁客人吃饭的时候奏乐助兴。
可请来的好几名钢琴师,都因不合老板的口味而被炒了鱿鱼。
一天下班后,手痒的周杰伦趁老板不在,用那架崭新的钢琴演奏了一首他自己刚刚创作的歌曲,让员工们大吃一惊:这个从来不爱讲话的大男孩,竟然还会弹钢琴! 很快,这事就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
老板当即叫来周杰伦,让他担任琴师在大厅里弹奏自己创作的乐曲。
几天后,他又通知当地的电视台,说他那里的服务员不仅会弹钢琴,而且还能写歌曲。
这样一来,老板借电视台的炒作,一箭双雕,不仅提高了餐厅的知名度,而且还节省了一大笔请琴师的开销。
从此,周杰伦再也不用当服务员了,而是每天坐在钢琴自己创作的曲子,可时间长了,有些客人就要求点歌。
这样,他就不得不顺着客人的情绪弹奏乐曲。
有一次,餐厅里有位客人过生日,希望周杰伦弹奏一曲轻快的音乐。
可偏偏这时,另一位喝多了的酒的老板却甩出一大沓钞票,说要听刺激一点的。
见此场面,过生日的客人也不甘示弱,从提包里掏出一大沓钞票,啪地一声甩在周杰伦的面前说:谁怕谁呀,我要听《月光下的夜晚》!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差点大打出手。
周杰伦灵机一动,他说:你们都是这里的客人,这些钱我不能要。
现在,我来弹奏一首乐曲,你们猜,谁猜对了,谁就跟着我的伴奏唱。
两位见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便欣然同意了。
就这样,聪明的周杰伦先是弹了一首轻音乐,让过生日的客人猜中,之后又弹了一首怪异的交响乐,让喝醉酒的客人猜中。
几曲下来后,双方都十分满意,不但没有打架,反而还相互对唱起来。
这样,餐厅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下来。
老板十分高兴,当即给周杰伦涨了工资,月薪7000元台币。
卖歌求生,刘德华不愿唱他的歌 1997年9月,周杰伦的表妹替他在当地一家电视台的一个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报了名。
当时,该节目主持人吴宗宪也是台湾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他安排周杰伦表演钢琴伴奏,并允许他带一位歌手演唱。
参加表演那天,周杰伦穿着一身休闲装,戴着一顶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打扮成一副酷相。
不想,演出一开始,他伴奏的音乐,让他的歌手唱起来非常难听。
顿时,场下嘘声四起…… 周杰伦演砸了。
这时,刚好站在评审旁边的吴宗宪顺手拿过歌谱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甚至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写起歌来,不仅歌谱得十分复杂,还抄写得工工整整。
出于好奇,节目做完后,他便邀请周杰伦辞职后到他的音乐公司写歌。
虽然,周杰伦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演砸了还会受到主持人的青眯,但一听说可以专职写歌,便欣然同意了。
刚进音乐公司时,周杰伦的职务是音乐制作助理。
这个工作可以说是什么杂事都得做,其中,帮同事买盒饭就是他每天的保留节目。
他知道自己是新来的,要想在音乐公司混口饭吃,就要帮同事多跑腿,所以他总是很勤快。
有一次,公司为一位香港大牌歌星制作唱片。
由于录音棚的人多,又比较分散,周杰伦议事没办法数清一共有多少人要吃盒饭。
为了不落下一个人,那天他从中午12点钟,来来回回跑了四五趟。
最后,他自己竟连口水都喝不上,而录音棚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帮他。
吴宗宪把这些看在了眼里,心想:这个年轻人做事踏实,不怕吃苦,但他老是这样忙,哪有时间写歌……于是,他给周杰伦配备了一间办公室,并起名为阿尔发音乐工作室,让他专心创作歌曲。
从此,这个狭小的地方就成了周杰伦放飞梦想的平台。
尽管他的薪水只有5000,但他对音乐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哪怕是在录音棚外,他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因而,他工作起来如鱼得水。
由于周杰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他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的歌曲。
但让吴宗宪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内几乎没有人喜欢,因而,他总是失望地将周杰伦的手稿放到一边。
一次,周杰伦又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吴宗宪审读。
这次,吴宗宪见他得意的样子,便想激他一下。
拿到手稿后,他连看都不看,便将那首歌曲揉成一团,随后丢进身边的废品筒里去了。
看到这种情景,周杰伦什么话也没有说,转身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但这位不服输的年轻人知道,放弃就意味着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
于是,他继续创作,第二天,第三天……他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进行创作。
一连七天,吴宗宪每天早上八点钟上班时,总能准时见到周杰伦的作品。
终于,他被这位小伙子的天赋和勤奋深深地感动了,答应找歌手演唱他创作的歌曲。
1998年2月,周杰伦又创作了一首名为《眼泪知道》的歌曲。
这次,吴宗宪决定将这首歌推荐给当时的天王级歌星刘德华演唱。
不想,歌词转到了刘德华的手上时,他只轻轻瞟了一眼,便连连摇头说:眼泪怎么会知道,眼泪要知道什么呢?就这样,不欣赏这些歌词的刘德华当即拒绝了演唱这首歌曲。
之后,周杰伦又为当时火爆华语歌坛的张惠妹写了一首歌——《双截棍》。
他想,张惠妹比较前卫,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他创作的歌曲。
然而,没料想,他精心创作的《双截棍》竟被张惠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一次次失败后,一直渴望在歌曲创作方面有所成就的周杰伦迷茫了,他甚至怀疑自己的音乐之路到底还能走多远……三、自谱自唱,打工仔成了当红天王就在周杰伦的创作热情受到沉重打击的时候,他的老板吴宗宪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长期从事音乐制作的吴宗宪看到了周杰伦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力。
于是,他决定给这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另一次机会——让他自己走上舞台,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
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十分郑重地说:阿伦,给你10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
周杰伦一听老板要帮自己出唱片,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是嗯了一声,便低着头走了出去。
回到阿尔发音乐室,周杰伦兴奋不已,但他并没有急于动手写歌,而是跑到大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
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挣扎。
因为他知道,老板给他的机会也许就这一次了。
接下来,周杰伦就呆在音乐室里开始创作。
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一首接一首地创作,每写完一首,就像生下一个孩子一样,高兴得不得了。
而每当他疲惫的时候,就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打个盹儿,醒来之后继续下一首歌曲的创作。
周杰伦的母亲见儿子几天不回家,特意赶到公司来看望他。
她见儿子通宵达旦地工作,每天就吃点方便面,心疼不已。
于是,她拉着儿子到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点了满满一桌菜,直到看着儿子吃光后,才放心地离开。
之后,周杰伦又一头钻进了阿尔发音乐室…… 就这样,仅仅10天时间,周杰伦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写得漂漂亮亮,谱得工工整整。
面对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吴宗宪无话可说了。
接着,他从周杰伦创作的歌曲中挑选出了10首,准备制成唱片发行。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精心制作,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杰伦》制作出来了。
直到那是,他才真正地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追求了近20年的音乐终于有了眉目,而且还是由自己亲自演绎的,这实在是出乎他意料的事。
尽管他还不知道他的唱片在市场上是否卖得动,但他还是为之兴奋不已,这毕竟是他的第一张专辑,也是他用血汗换来的啊!2001年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天说不上两句话的小伙子居然一鸣惊人。
他的第一张专辑刚一上市,就被歌迷抢购一空。
在当年的台湾流行音乐大评选过程中,《杰伦》一举夺得台湾流行音乐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
2001年12月,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横空出世,并再次风靡了整个华语歌坛。
2002年初,在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过程中,周杰伦又一举获得2001年度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仿佛一夜之间,华语流行歌坛几乎被周杰伦一个人的声音统治了。
他纯正的音乐曲风,桀骜不逊的外表和他莫须有的绯闻都成为年轻一代歌迷热烈追捧的焦点。
在他的每次演唱会结束后,就连十几岁的小女孩都会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触摸他刚刚坐过的钢琴椅……这位出道不到一年的年轻人俨然成了台湾乃至整个华语歌坛超重量级的小天王。
从一名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当红小天王,周杰伦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明星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肯努力。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我不服输的结果。
是呀,一个人不想做退却的懦夫,就应该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如果你一直追求下去,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
霸王别姬 影评
作为反思文革最优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神来之笔。
这部电影浓缩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也是中国史上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它把时代的转换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紧密相连,结合社会性和民族性去表现人性的发展,又以人物命运来反映当时现实,使几者达到完美融合。
同时,《霸王别姬》生逢其时,在九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时期,它找到了极好的契合点。
综合以上种种,使此影片得以一直屹立于中国百年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用意识形态理论来看这部优秀的电影,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什么是意识形态。
无数个个体鲜活的心路历险与精神体验,经过历史的主观筛选与简化,成为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群体的、经验性的、概念性的思维方式与经验范围,这就是意识形态。
它是个体经验的抽象。
由于统一的、长时间的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下载了既往意识形态的软件,每个人都事先被安装了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程序,这使得意识形态的条例解释对个人现实生活的经验可能性形成了强烈的先入之见,直至规定每个人感受现实、解释生活的方式、角度与结论。
因此,我们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都成为了既定意识形态概念与条规的坚定捍卫者,并往往因此而夸张了历史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经过提取、简化和主观选择稳定后的意识形态。
抽象的既定意识形态不但声情并茂地规劝个人独立地感受真正的现实、发现现实真正精神蕴含的可能性,不但用它无形的羊鞭使每个个体的人趋同于意识形态的群体简化概念,不但对于历史事件有其通俗化的、老少咸宜的解释,对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有其一脸圆滑的老练说辞。
简而言之,我所理解的意识形态便是影片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即社会历史。
在程蝶衣的饰演者张国荣离开我们两年多以后,重拾凯歌导演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不觉百感交集。
好似与小楼、蝶衣同历了从万般张狂到无比压抑,从人到鬼的黑色旅程。
《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他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导演的态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明显的嘲讽。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
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段小楼——铁骨铮铮男儿汉,壮怀凛凛大丈夫。
他为救师傅,救凤仙,数次以硬物击头部,次次成功。
搭救恩人和佳人于危险之中,尽显豪情。
而其在文革中被逼再以砖块击头,头部流血而砖块完好,此处暗喻相当高明。
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日军占领时期,解放初期再到文革时期的他,有做“角儿”的辉煌与狂野,也时时面临各种艰险,他以自身的勇敢和一点点儿的“小聪明”常能化险为夷。
与此同时,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因为为日本人唱戏而啐泣蝶衣(尽管蝶衣完全是为了救他)的那个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段小楼,到文革时期对蝶衣说出“你吃一回软儿,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的失去了倔强性格的段小楼,这种堕变如何不叫人心痛?面对程蝶衣的感情,他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伴落花”。
段小楼总是哈哈一笑,照样去喝他的花酒,寻找自己的快乐。
对他而言,戏就是戏,怎么演都是假的。
舞台上的虞姬纵然千娇百媚,倾倒众生,也只是一个男人扮出来而已,这个男人是他的师弟,就这样,没有别的了。
生活中,他照顾关心着他的师弟,他没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男人。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未在此停手,而是更深层次地提示了文革对人性的毒害。
那便是让小楼被逼跪在众人面前揭发蝶衣,还要与凤仙划清界线。
蝶衣与凤仙无疑是小楼生命中最珍贵的人,是他宁愿牺牲性命去保护的人,而此刻却要去“揭发”,要去彼此伤害,在对方筋肉的跳动中发出饱含血泪的颤抖地狂叫,那种痛彻心扉之感,比死更叫人痛苦。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令人窒息的黑色的日子,无望的生活完全麻木了小楼的心智,让他不知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使他无力再抗争,成为一个“活死人”。
每次的革命,战争,都带给人们身心的无尽创伤。
然而,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
程蝶衣——无人不会为之动容的角色。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用小楼的话说即是:“蝶衣啊,你真是不癫狂不成活啊!”张国荣成功地演绎了程蝶衣的悲情人生。
相比起被文革的恐惧感时刻吞噬着的段小楼,蝶衣身上反而多了一分从容。
是否因为小楼的生活中还有凤仙和家庭做为其支撑(也是其压力所在)呢,这点我们不得而知;而蝶衣的一生,却是除了京剧,便只有小楼。
笔者实在不愿把蝶衣对小楼的感情用一个简单的“同性恋”来形容。
从刚进入戏班起,小豆子便已开始承受种种欺凌(至少没有什么关怀),后来“公公”出于人性的扭曲对蝶衣的“宠爱”,吕四爷将个体完全浸于戏中而对蝶衣的欣赏,甚至赠予条幅“芳华绝代”“““如此这些,将蝶衣的性格逐渐扭曲。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与“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底哪一个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儿郎”,当他细小的声音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压力,正如他柔弱的身躯被压倒在张公公那庞大的身下,他无助,他绝望,只有对师兄的“爱”了!他对师兄的暖昧情感,却也是畸形的!男人怎么能爱男人呢!他是一个男旦,一个红透半边天的男旦,舞台上他扮演着各个女子,其实那才是他,真正的他,在生活里他才是在演红——扮演着男子。
在他心中早就把自己当成女人了,当成了虞姬,并爱上了楚霸王!“就这样,咱俩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不行么?”他这么对师兄说。
由“男儿郎”向“女娇娥”的转变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个从妓院里出来的人,他是很难接受一个“女娇娥”的人格的。
但他还是被虐待式的纠正了。
他被强制性的培养成一种人,但又成为不了这种人。
他的位置是错乱的,具体的说是一种性本位的错乱。
而对其错乱应附有重要责任的段小楼却不能满足其错爱的需要。
这是一种双重的压抑,一种双重的失落。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他依旧钟情于自己的选择。
而自己也最终达到了人戏不分的程度,就好似袁四爷的那句:“有那么一两刻,我袁某人也恍惚了起来”。
但蝶衣的钟情得到的却是背叛,先是小楼后是小四。
就这样一个是重铸其人格的人,一个是自己对其有过救命之恩的人先后背叛了他。
然而,在知音段小楼面前,他是真实的蝶衣,才是当初的那个小豆子。
共同经历了从底层“混”到名角儿的辛酸坎坷,也只有他们才能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从此来看蝶衣对凤仙的排斥,就一点儿都不觉得出格了。
从对凤仙的态度上来看,最初他对凤仙极力排斥,想把她再逼回妓院,文革批斗过程中他把小楼的“狼心狗肺”全部归咎于凤仙,而批斗后对凤仙却有无助的同情和惺惺相惜的怜悯。
蝶衣对凤仙的态度变化似乎可以通过他开始时的“凤仙小姐”至后来的“凤仙”的称呼变化中理出一丝头绪来。
程蝶衣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选择在文革结束后上演一部真正的“虞姬之死”,这正是对文革造成的人性摧残甚至毁灭的血泪控诉,它让人们不再相信世间还会再有光明。
舞台的幕布落下了,人生的戏也结束了!虞姬死了,带着一抹动人的微笑,死在了刘邦万马千军的阵前,死在她极爱的男人怀里;程蝶衣死了,含着一丝凄绝的悲哀,死在他一生周的舞台上,死在他不能爱的人面前。
除此之外,一些“琐碎的细节”也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如:对中国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怀疑在影片中游行群众中得以展现,他们只要一有人煽动便会喊出极其随势的口号。
诚然,中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需要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那些毫无判断力的“战士们”,曾多少次被人利用,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呢?同时,影片中几件道具贯穿始终,如宝刀,砖块等,这些均对影片剧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菊仙,小楼,蝶衣其关系的分崩离析是由小楼的背叛开始的。
其结局是菊仙自缢,蝶衣自刎。
这一结局不能不说是令人震惊的。
这让人十分丧气。
因为我们看到他们一起走过了军阀时期,抗日战争。
却躲不过“文化大命”。
这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透纸背的批判。
———–转自M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