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骑士崛起豆瓣评分高达9.0,究竟如何征服影迷的心? (黑暗骑士崛起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引言
《黑暗骑士崛起》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的最终章,于2012年上映。作为对前两部作品的这部电影不仅延续了之前的故事线,更在情感、主题和角色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豆瓣评分高达9.0,从受众的反响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成功地征服了影迷的心。那么,这部影片究竟凭什么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复杂的角色塑造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十分复杂。布鲁斯·韦恩(蝙蝠侠)在经历了《黑暗骑士》的诸多事件后,身体和心理都受到重创。影片一开始,他已经是一个内心脆弱的英雄,面临着重新崛起的艰难过程。诺兰通过布鲁斯的挣扎展现了英雄的脆弱和人性的复杂,给予观众一个更具深度的角色。
反派贝恩在影片中的形象也非常成功。他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更是一个具有锋利思想的角色,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贝恩的台词“黑暗中降临的骑士崛起”不仅揭示了其反乌托邦的立场,也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哲学思考。无论是蝙蝠侠还是贝恩,二者之间的对立展现了光与暗、善与恶的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深刻的主题探讨
《黑暗骑士崛起》探讨了许多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主题,如绝望、救赎和牺牲。影片中的哥谭市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后,仿佛成为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在这个背景下,布鲁斯·韦恩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救赎,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影片如同在问观众:在绝望中,如何找到希望?
影片对于牺牲的探讨也相当深刻。在最后的决战中,蝙蝠侠为了拯救城市,不惜牺牲自我。这一情节让观众反思,真正的英雄并不是不怕危险,而是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为他人付出甚至是生命。
精湛的导演技艺
无疑,诺兰的导演技艺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他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交叉剪辑出错综复杂的情节,让观众在多个时间线中获取信息。场景的布置和拍摄手法上,诺兰也展示了其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动作戏份的处理上,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特殊效果和实景拍摄的结合,以及配乐的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种紧张感,让观众始终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汉斯·季默的音乐不仅加强了情感的深度,也为每个高潮迭起的瞬间增添了气氛,这些都让观众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
强大的配角阵容
《黑暗骑士崛起》还拥有一支强大的配角阵容。安妮·海瑟薇饰演的猫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是充满复杂性与深度的角色,她在布鲁斯与贝恩之间的角色定位,增添了情节的层次感。她与布鲁斯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为影片的情感基调增添了许多色彩。
同时,迈克尔·凯恩饰演的阿尔弗雷德展现了一个慈父般的角色,对布鲁斯的关心与支持,让观众看到了英雄背后的温暖与无奈。他的出色演绎使得影片的情感更加饱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结:一部让人反思的电影
《黑暗骑士崛起》以其复杂的角色塑造、深刻的主题探讨以及精湛的导演技艺,成功地征服了观众的心。影片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绝望时,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去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挣扎,勇敢地重拾希望。这种深刻的内涵,无疑是影片能够在豆瓣评分中获得9.0的原因所在。
如何评价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的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作为目前评分最高的超级英雄电影,至少有一半是饰演蝙蝠侠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功劳,另外还有一半就是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的功劳。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电影里面的表现吧。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虽然蝙蝠侠大部分时候都是遮着半边脸颊,但是摘下面具之后就连我这个男子汉也被贝尔那棱角分明的脸庞所迷住。
当然,贝尔可不是一个靠颜值吃饭的人,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不仅被小丑狂虐,还被众人冤枉,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关键是最后还得要保护哥谭市的人民。
本片是贝尔第二次饰演蝙蝠侠这个角色,和第一部相比,本片的角色在外形和蝙蝠侠个人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在大部分观众眼中根本察觉不到,但你仔细去对比两部电影就会发现两者的不同,最直接的就是蝙蝠侠走路的方式,两者都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两部电影间隔了一段时间,而是贝尔仔细揣摩剧本得出的结论。
贝尔是属于特别努力的那类人,前面我也说过他是一个明明可以靠颜值,可偏偏却要靠实力。
上天也不会辜负努力的人,能在好莱坞拿到饰演蝙蝠侠这一角色,贝尔这个英国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要知道好莱坞超级英雄的主角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美国人。
或许这也是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吧,超级英雄必须是美国人,什么美国队长啊,钢铁侠啊等等,你看都是美国人吧。
这部《黑暗骑士》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从上映到现在评分仍然高居9.1分,超过所有美国人饰演的超级英雄,也让DC在漫威面前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所以我前面才说这部电影能够成功,有一半是贝尔的功劳,有了他的存在才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
解读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导演的电影评分为什么能那么高?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如果要把所有导演的电影(长片)评分打个平均分,然后列个排名,诺兰导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感到意外。
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IMDb,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
能有如此高的评价,诺兰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法宝,俘获全世界观众的心呢? 其实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几个电影特色里面。
1.对人类精神的探讨 电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自然不应该离开人类的精神。
而诺兰的电影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内核,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侠:黑暗骑士》(下称《黑暗骑士》)、《星际穿越》,都是因为这种精神而让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派,除了演员的极致表演,其根源还是在于他把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揭示了出来,这种看不见的本性在哈维·丹特的身上得到具体呈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个面之间挣扎,就像电影最后的两艘船,是选择炸死对方,还是选择自我牺牲。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善恶,我们人类生来就是这样,有着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着无私的大无畏精神,善恶本是一体,有所区别的只我们主观的区分。
《星际穿越》则探讨了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爱、探索精神。
无论电影里的科学有多么高深前卫,宇宙有多么雄伟磅礴,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人的身上。
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自身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阻止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触动人心的感情,《星际穿越》也只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只能让理科生激情满满,却不能让文科生有情怀共鸣。
所以诺兰的电影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是因为他找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的却又看不见的人性,并且激发了出来,我们也才能有如此强烈的共鸣,然后给电影打上5星。
2.对类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厌旧的,很多电影并不是不好,只是人们看腻了。
诺兰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得高评价,除了有精神内核支撑,同时也得益于他并不喜欢循规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记忆碎片》,用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事结构;随后接手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颠覆了人们对超级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尔克》,又给战争片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没有见过接触过的东西,这种新鲜感也促使了他的电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詹姆斯·卡梅隆负责电影技术的革新,诺兰则负责电影结构上的革新。
但如果认真回顾他的电影,其实像《蝙蝠侠》系列,《星际穿越》其实都是普通的线性结构, 他的创新绝对不只是电影结构上了,更是类型片上的革新 ,而《敦刻尔克》还对配乐上有大胆的创新尝试。
诺兰是一位创新者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一部又一部的惊喜,为什么他的最新电影都被影迷列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
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于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3.对悬念的奇妙设置 当然一部电影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好看”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而能不能“好看”,悬念的设置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诺兰的奇思妙想还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这也让他的作品观赏性十足。
他常常会先暗示你答案,然后抛出悬念,然后利用各种手法来迷惑你,你可以根据他给出的一些隐秘线索,自己试着去探寻真相,最后等待结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着他的节奏,跟着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结局真相揭开,然后惊叹地恍然大悟。
就连《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样可以其实靠砸砸砸就能取悦观众的超级英雄片,诺兰也偏偏要在结尾来个大反转;《敦刻尔克》这样其实可以靠几枚炸弹就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他也非得来个多线交叉叙事,来增加悬念,难怪有人觉得这不是战争片而是悬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鲜感,还不缺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 ,诺兰的作品也有了让人难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种大牌演员的顶尖表演,这样的电影真的想一个扑街的理由都难。
诺兰与许多牛逼哄哄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上过电影学校,没有正式学过任何电影专业。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太多传统电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象才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从他最早的短片《蚁蛉》,就能看出他的脑洞有多么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较正式的电影《追随》,没有任何赞助,仅仅凭着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职业演员的闲暇时间,就杀进了豆瓣Top250。
因为这部《追随》,他也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记忆碎片》也得到了厂商的大力支持,曾经出演《洛城机密》的盖·皮尔斯成为了主角,还有《黑客帝国》的女主凯瑞·安·莫斯加入。
《记忆碎片》也成为了诺兰打入好莱坞的敲门砖,这部电影也提名了两项奥斯卡奖项。
不过,诺兰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莱坞并不是一个好混的地方,两年后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项目,这是最没有诺兰特色的一部电影,哪怕有“教父”阿尔·帕西诺和“船长”罗宾·威廉姆斯,最后还是成为了他执导的最低分电影的长片,但这并算不是一部烂片,影片依然是优良水准。
幸运的是,2005年华纳重启的蝙蝠侠系列几乎全权交给了诺兰,从编剧,导演,到制片,诺兰本人亲力亲为,一部《黑暗骑士》震撼了全世界, 真正意义上的颠覆,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定义 ,也让他瞬间就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
而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他还拍了两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悬疑烧脑片,一部《致命魔术》,豆瓣高达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盗梦空间》,引发全城热议,是继《黑暗骑士》之后紧接着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这时候的诺兰,已经让全世界影迷开始顶礼膜拜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一举奠定了诺兰的影坛地位,当时应该有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喜欢玩剧情玩悬疑的导演,居然能拍出这样一部浩瀚无比的史诗巨作,也很难预料,已经有两部9分的现象级电影之后,居然还能超越自己,短短几年就让自己再上一个层次。
所以也不必惊讶诺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脑残粉,许多电影人倾尽一生,也只有寥寥几部获得认可的作品,如果以评分作为参考,能有几部8分以上的,就已经是优秀了,能有一部超过9分的,大概已经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辈子了。
但是诺兰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级别的电影,这是何等的壮举。
照这样的态势,《敦刻尔克》惊现“请跪着看”这样的文章标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个矛盾的人。
他一方面在电影内容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又在电影技术上刻板地坚守胶片电影;一方面让电影更加真实化,一方面又有许多过于幻想的情节。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毕业演讲里面,诺兰鼓励着毕业生们不要追逐梦想,而追逐现实,他一再强调现实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坚持真实拍摄,尽量让观众得到更加真实的画面一样。
如果他这般重视现实,但为何不是去拍纪录片,去拍些现实题材的电影,反倒更多作品是与现实不太接轨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骑士》和《星际穿越》的结局里,更多的感觉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现实化,小丑真不一定会失算,库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进入超立方体发信息给到女儿的。
重视真实感的诺兰为什么会设定理想主义般的结局?他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也许,他是现实主义,同时也是理想主义。
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也不能没有理想。
《蝙蝠侠》三部曲里的高谭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有小丑、贝恩这样的极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侠这样相信高谭市能改变的人。
蝙蝠侠是个超级英雄,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和以往的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出场自带光环,自带BGM,还很容易受伤,会做出错误判断,有他的体力极限,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
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许多普通人都没有的精神意志,他坚信高谭市的现实,最后可以改变,说白了, 蝙蝠侠就是个理想主义者。
就像蝙蝠侠一样,诺兰的理想主义是基于现实的。
蝙蝠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躯,但这个基础上,有着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
为什么要有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呢?因为蝙蝠侠需要改变歌谭市的现实。
相信诺兰也一样的,他想要改变当前这个社会的一些现实。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 ,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 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 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
诺兰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什么都那么高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电影为何能如此高分
如果要把所有导演的电影(长片)评分打个平均分,然后列个排名,诺兰导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感到意外。
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IMDb,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
能有如此高的评价,诺兰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法宝,俘获全世界观众的心呢?
其实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几个电影特色里面。
1.对人类精神的探讨
电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自然不应该离开人类的精神。
而诺兰的电影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内核,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侠:黑暗骑士》(下称《黑暗骑士》)、《星际穿越》,都是因为这种精神而让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派,除了演员的极致表演,其根源还是在于他把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揭示了出来,这种看不见的本性在哈维·丹特的身上得到具体呈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个面之间挣扎,就像电影最后的两艘船,是选择炸死对方,还是选择自我牺牲。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善恶,我们人类生来就是这样,有着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着无私的大无畏精神,善恶本是一体,有所区别的只我们主观的区分。
《星际穿越》则探讨了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爱、探索精神。
无论电影里的科学有多么高深前卫,宇宙有多么雄伟磅礴,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人的身上。
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自身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阻止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触动人心的感情,《星际穿越》也只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只能让理科生激情满满,却不能让文科生有情怀共鸣。
所以诺兰的电影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是因为他找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的却又看不见的人性,并且激发了出来,我们也才能有如此强烈的共鸣,然后给电影打上5星。
2.对类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厌旧的,很多电影并不是不好,只是人们看腻了。
诺兰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得高评价,除了有精神内核支撑,同时也得益于他并不喜欢循规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记忆碎片》,用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事结构;随后接手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颠覆了人们对超级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尔克》,又给战争片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没有见过接触过的东西,这种新鲜感也促使了他的电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詹姆斯·卡梅隆负责电影技术的革新,诺兰则负责电影结构上的革新。
但如果认真回顾他的电影,其实像《蝙蝠侠》系列,《星际穿越》其实都是普通的线性结构,他的创新绝对不只是电影结构上了,更是类型片上的革新,而《敦刻尔克》还对配乐上有大胆的创新尝试。
诺兰是一位创新者,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一部又一部的惊喜,为什么他的最新电影都被影迷列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
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于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3.对悬念的奇妙设置
当然一部电影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好看”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
而能不能“好看”,悬念的设置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诺兰的奇思妙想还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这也让他的作品观赏性十足。
他常常会先暗示你答案,然后抛出悬念,然后利用各种手法来迷惑你,你可以根据他给出的一些隐秘线索,自己试着去探寻真相,最后等待结局的答案;
也可以索性跟着他的节奏,跟着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结局真相揭开,然后惊叹地恍然大悟。
就连《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样可以其实靠砸砸砸就能取悦观众的超级英雄片,诺兰也偏偏要在结尾来个大反转;
《敦刻尔克》这样其实可以靠几枚炸弹就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他也非得来个多线交叉叙事,来增加悬念,难怪有人觉得这不是战争片而是悬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鲜感,还不缺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诺兰的作品也有了让人难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种大牌演员的顶尖表演,这样的电影真的想一个扑街的理由都难。
封神之路
诺兰与许多牛逼哄哄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上过电影学校,没有正式学过任何电影专业。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太多传统电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象才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从他最早的短片《蚁蛉》,就能看出他的脑洞有多么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较正式的电影《追随》,没有任何赞助,仅仅凭着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职业演员的闲暇时间,就杀进了豆瓣Top250。
因为这部《追随》,他也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记忆碎片》也得到了厂商的大力支持,曾经出演《洛城机密》的盖·皮尔斯成为了主角,还有《黑客帝国》的女主凯瑞·安·莫斯加入。
《记忆碎片》也成为了诺兰打入好莱坞的敲门砖,这部电影也提名了两项奥斯卡奖项。
不过,诺兰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莱坞并不是一个好混的地方,两年后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项目。
这是最没有诺兰特色的一部电影,哪怕有“教父”阿尔·帕西诺和“船长”罗宾·威廉姆斯,最后还是成为了他执导的最低分电影的长片,但这并算不是一部烂片,影片依然是优良水准。
幸运的是,2005年华纳重启的蝙蝠侠系列几乎全权交给了诺兰,从编剧,导演,到制片,诺兰本人亲力亲为。
一部《黑暗骑士》震撼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颠覆,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定义,也让他瞬间就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
而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他还拍了两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悬疑烧脑片,一部《致命魔术》,豆瓣高达8.8分,苛刻的IMDb8.5分;
另外一部《盗梦空间》,引发全城热议,是继《黑暗骑士》之后紧接着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这时候的诺兰,已经让全世界影迷开始顶礼膜拜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一举奠定了诺兰的影坛地位。
当时应该有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喜欢玩剧情玩悬疑的导演,居然能拍出这样一部浩瀚无比的史诗巨作,也很难预料。
已经有两部9分的现象级电影之后,居然还能超越自己,短短几年就让自己再上一个层次。
所以也不必惊讶诺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脑残粉,许多电影人倾尽一生,也只有寥寥几部获得认可的作品。
如果以评分作为参考,能有几部8分以上的,就已经是优秀了,能有一部超过9分的,大概已经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辈子了。
但是诺兰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级别的电影,这是何等的壮举。
照这样的态势,《敦刻尔克》惊现“请跪着看”这样的文章标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现实主义OR理想主义?
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个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电影内容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又在电影技术上刻板地坚守胶片电影;
一方面让电影更加真实化,一方面又有许多过于幻想的情节。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毕业演讲里面,诺兰鼓励着毕业生们不要追逐梦想,而追逐现实,他一再强调现实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坚持真实拍摄,尽量让观众得到更加真实的画面一样。
如果他这般重视现实,但为何不是去拍纪录片,去拍些现实题材的电影,反倒更多作品是与现实不太接轨的科幻片呢?
而且在《黑暗骑士》和《星际穿越》的结局里,更多的感觉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现实化,小丑真不一定会失算,库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进入超立方体发信息给到女儿的。
重视真实感的诺兰为什么会设定理想主义般的结局?他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也许,他是现实主义,同时也是理想主义。
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也不能没有理想。
《蝙蝠侠》三部曲里的高谭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有小丑、贝恩这样的极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侠这样相信高谭市能改变的人。
蝙蝠侠是个超级英雄,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和以往的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出场自带光环,自带BGM,还很容易受伤,会做出错误判断,有他的体力极限,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
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许多普通人都没有的精神意志,他坚信高谭市的现实,最后可以改变,说白了,蝙蝠侠就是个理想主义者。
就像蝙蝠侠一样,诺兰的理想主义是基于现实的。
蝙蝠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躯,但这个基础上,有着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
为什么要有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呢?
因为蝙蝠侠需要改变歌谭市的现实。
相信诺兰也一样的,他想要改变当前这个社会的一些现实。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
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