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豆瓣评价如何?深度剖析影片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道士下山豆瓣评分)
引言
《道士下山》是陈凯歌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由李易峰、张震、阮经天、赵丽颖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位道士从山中下山,经历了各种人世间的纷争与挑战,最终在尘世中寻找自我、探讨人生。该片在豆瓣上的评价不一,既有赞美,也有批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将从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详细分析。
豆瓣评分与观众反响
在豆瓣平台上,《道士下山》的评分相对较低,这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许多评论认为影片的叙事节奏和剧情安排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影片整体观感不佳。也有观众表示对影片的特效和视觉效果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元素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进一步分析,影片反映出的矛盾正是现代观众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碰撞时的复杂心态。
艺术风格:视觉与叙事的碰撞
《道士下山》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了陈凯歌以往作品的影响。影片在视觉表现上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呈现出一种奇幻而又梦幻的画面感。例如,山水之间的景致、武打场面的设计,以及道教文化元素的呈现,都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尽管这些特效让观众眼前一亮,但在与叙事结合时却显得有些牵强,影响了观众的沉浸感。一些评论指出,过于依赖特效容易造成观众对故事核心的忽视,从而导致影片的情感深度受损。
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影片的主题围绕“道”的哲学展开,试图探讨个人在面对历史、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抉择。影片中的道士象征着传统文化,而他下山后所经历的种种冲突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挣扎和迷失。通过道士的视角,观众得以体验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
影片中的角色设定也颇具象征意义。男主角历经磨难,从一个纯粹的道士蜕变为一个经历世事的复杂角色,这一过程其实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在剖析人际关系时,影片透视了贪婪、欲望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观众不得不反思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人物塑造与演技分析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李易峰饰演的道士在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外部冲突之间展现了较为细腻的情感,使得角色从一开始的单纯逐渐走向复杂。一些观众批评其表现略显稚嫩,缺乏足够的感染力。相对而言,张震作为反派角色的表现更为立体,成功塑造出一个既有魅力又令人畏惧的人物。因此,观众在角色的表现中感受到的真实感,直接影响了对整个影片的观感。
总结:对《道士下山》的整体评价
《道士下山》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电影,展现了陈凯歌导演在艺术上的追求,同时也暴露了其在叙事上的不足。影片通过道士下山的故事,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反思。尽管豆瓣评分低迷,但其在视觉表现、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上的探索,使其仍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讨论空间。在后续的审视中,观众或许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影片所传递的多重含义,以及在娱乐与思考之间的微妙平衡。
道士下山影评 怎么评价道士下山
1、《道士下山》华丽四射的外衣与作者自身的理念矫揉而纷杂地纠结在一起,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野心膨胀、又进退失据的作品。
2、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能反应当今社会的一类人,或者说,每一个角色都有可能是曾经的自己。
《道士下山》深度解析是什么?
《道士下山》深度解析是:
《道士下山》这部电影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穷道士因道观没钱养活,被赶下山后的生活,其实是以一个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2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民国版的武大郎、潘金莲和西门庆。
道士何安下下山后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他的人,就是他后来的师傅崔道宁,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
但这里要说导演的厉害之处,其实只是看起来是民国版武大郎,实际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种可能。
第二个故事是查老板和周西宇。
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个选择和开始,周西宇与查老板的关系,是乱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乱世结束后不得不分开的无奈。
人总要活成自己,并且各有各的无奈。
周西宇要躲避师兄彭乾吾的追杀,他好不容易把查老板带回正途,不能再耽误他。
影片评价
《道士下山》称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
影片华丽四射的外衣与作者自身的理念矫揉而纷杂地纠结在一起,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野心膨胀、又进退失据的作品。
除了范伟的第一个故事相对完整之外,后两个故事虽然篇幅很大但也非常混乱,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有感觉云里雾里。
陈凯歌为电影注入了非常浓重的人文色彩,民国三教九流的画卷,就连第一段那个近代版的潘金莲故事都拍出了花样。
然而电影过犹不及的地方恰恰是陈凯歌过于人文的气息,放太多到电影里就变成了矫情。
(《新京报》)评
《道士下山》也没那么难看
下午去看了《道士下山》,看完觉得还不错,不料回来上豆瓣,竟发现骂声一片,直言陈凯歌无耻。
我对电影没那么了解,只是纯粹喜欢看,对于《道士下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但评价这么糟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我想,要是在观影前先看了影评(我甚至没有事先看过这部电影的任何资料,包括简介和预告),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可能最后观影的感受很可能会截然不同。
这里,我并不想争辩说,这是部好电影——确实电影拍的真的太散,散的像流水账,又闷又湿——而只想谈谈我在观影时的一些思考。
何安下一出场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搞笑片,看着看着,发现不仅不搞笑,还很纠结。
何安下是整部电影的线索,伴随着他的行动,影片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道宁,玉珍,道融,主持,赵心川何他儿子,周宇西,查老板……在很多时间段里,何安下就是一个看客,好像就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何安下从山上出来的时候,没接触过凡尘俗事,连钱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爱恨情仇。
所以他脸上的笑是很灿烂很单纯的,傻乎乎的,这笑容在他杀了玉珍和道融后,再也没有了。
初下山的何安下,就像个不经事的孩子,不知善恶,不知美丑,不知人的邪念淫欲,心里想的都是师傅的教诲。
但那是理论性的,一旦遇到实际情况,理论就成了废纸。
他第一次听到女人的叫床声,隐隐约约察觉男女之爱。
我暗自觉得,其实他杀死玉珍,并不单单是为了给道宁报仇,很可能也是在和自己的欲念做斗争,否则就被房祖名(忘了他叫什么)下了毒之后,在幻觉中说出自己想和师娘睡觉的话。
何安下,何安下。
何处安身?何处安心? 何安下跟着谁,谁就会死。
从剧情来看,似乎太狗血,和名侦探柯南似的,但要是运用一点想像力,看到的就不同。
何安下一直在跟随不同的人,每根一个人就死气掰冽地求着要学本事。
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是本事,只是觉得这人武功强,自己打不过人家,就觉得厉害。
他以为这就能让自己变得强大,就好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不停地学习、考证、工作,不停地升职、加薪,可到头来发现,钱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忙,心却越来越迷茫。
技术提高了,心术却忘了修炼。
何安下运气好,每次都能遇到新的开始。
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教会给他一些东西,或者磨练了他的心智。
在道宁和玉珍那里,他感受到了亲情和色欲。
在玉珍和道融那里,他第一次了解背叛。
在周西宇那里,他懂得了放下执念。
在查老板那里,他知道了一昧忍辱受欺也是一种罪恶。
甚至在赵心川那儿,他也明白了虎毒不食子的道理:世上没有完全的坏人。
何安下一边看,一边在复杂的俗世里摸爬滚打。
一次又一次受磨难,一次又一次他和别人一起经历贪嗔痴的折磨和生死的考验。
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明白了师傅当初和他说过的话。
可是,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有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呢?我们能不能一次次战胜心魔,战胜周遭的诱惑呢? 何安下,何安下。
初衷不改,便是心安。
这么看起来,电影确实拍的不好,两个小时里有半数是我在脑子里给自己放电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里。
当然,对电影全无了解,也是我能够不受干扰地胡思乱想的一个原因。
有了这些做润滑,那么电影也就不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