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人行看豆瓣:社交平台如何塑造我们的阅读体验与观影偏好 (三人行一章给你什么启发)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平台的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体验和观影偏好。尤其是豆瓣这样的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作品信息,还通过用户间的互动与评价,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标准和选择行为。本文将从《三人行》一章的启发出发,探讨社交平台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影响。
社交平台与文化内容的交互性
社交平台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交互性。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豆瓣上,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影心得和书评,这种参与感让每个用户都能成为文化评论的“参与者”。《三人行》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揭示了社交平台上用户如何通过分享个人经验来引导他人选择。通过真实的评分和评论,平台上的每个人都在间接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又反过来影响着作品的流行程度和接受度。
评分机制的影响力
豆瓣的评分系统无疑成为了许多观众在选择影片时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直观的星级评分,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一部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有趣的是,集体评分往往呈现出极高的权威性,许多人在观影前会优先查看评分,并根据分数高低做出选择。《三人行》一章正是通过对比不同人的选择,揭示出评分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现象不仅让短期内受欢迎的作品更容易获得曝光,同时也可能导致优秀但不被看好的作品被埋没,反映出社交平台对文化内容的“筛选”功能。
社交影响与群体心理
人们在选择观影或阅读时,常常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例如,在豆瓣上,用户可能会关注朋友或意见领袖的动态,获取观影建议。《三人行》中的角色关系即呈现出这种社交影响的微妙变化。用户的评价和推荐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形成一种“群体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从众效应”。即便是一些非主流、冷门的作品,也可能因某些用户的热情推荐而突然走红。
个性化推荐与数据驱动的消费习惯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越来越成熟,豆瓣也不例外。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历史和评分行为,平台可以推送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作品。《三人行》的情节恰好反映出这种数据驱动的消费习惯,角色们在选择过程中往往受到算法推荐的指引,潜移默化中导致了对某一类型作品的偏好加深。这种现象引发了不少争议,究竟是平台在引导用户,还是用户在被引导?
豆瓣的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豆瓣作为一个文化社交平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不同类型的用户汇聚一堂,有的用户追求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有的则更青睐于娱乐性的轻松内容。《三人行》一章通过对比不同角色在平台上的互动,揭示了这种多样性如何丰富了我们的观影体验,也使得观众在选择时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这种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泡沫和选择疲劳,很多用户难以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
结论:反思与未来
社交平台在塑造我们的阅读体验与观影偏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分机制、社交影响、个性化推荐等手段,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如何选择文化产品,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文化消费的思考方式。《三人行》一章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反思自身的选择,警惕“信息茧房”的潜在风险。在未来,我们应更为理性地看待社交平台的影响,保持对不同文化作品的开放态度,力求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中找到真正契合自我价值的内容。
央媒批评豆瓣恶评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对此你怎么看?
作为国家喉舌的央媒,竟然为了给几部烂片背书,怒撕影评人以及专业电影评分平台,真乃千古奇闻。
权力的爪牙,竟然伸到电影圈,这也伸的太长了吧。
但是这次在影评人和央媒之间。
这次我挺影评人,影评人该有的言论自由必须得到保障。
之前一时头脑发热,也是为了验证影评人的说法是否属实,专门去看了张艺谋的新片《长城》。
看完才发现,影评人果不欺我,《长城》这部片子除了画面一无是处,倒也不能说心疼那几张电影票钱,毕竟心里已经有准备看一部烂片了。
2016年可谓是烂片云集,这其实也在预料之中,随着资本的介入,电影正在成为一种快消品,电影不再和艺术挂钩,而是牢牢被资本挟持。
随之而来的电影质量的下滑也很正常,但是如今年这般,大投资大制作的结果却是大烂片,并且能够烂到如此地步,也是创下了世界电影史的记录了。
这一年里上映的烂片数不胜数,小制作不知名导演的小烂片就不说了,大家十有八九也没看没听说过。
就说说今年的那些“大片”。
像《三人行》、《大话西游3》、《爵迹》、《封神传奇》、《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类的影片,大家也没什么期待,还没上映就已经知道这电影会有多烂了。
也有不信邪的观众非要去看一遍,结果看完之后也有些指责影评人的,因为影评人骂的不够狠,分给的不够低。
还好,年底的11月档和贺岁档,还有两部大导演的作品,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张艺谋的《长城》,本以为已经是2016年,最后两部值得期待的国产电影了。
结果倒好,两位国际名导给广大的观众上了一课,原来不只是不知名导演会拍烂片,大导演拍烂片,也是不遑多让。
先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热度不减,冯小刚利用各种机会来保持话题度,自称题材敏感,炒作范冰冰离场事件撕逼华中师范,甚至连武汉都一起撕。
电影上映才一天,又去撕逼万达,嫌排片少。
结果被王家大少怼的灰头土脸。
见过作的,可真没见过这么往死了作的,结果就是很多观众因为反感冯小刚,而拒绝为其电影买单,直接不去看这部电影,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本身,从里到外都是失败的。
外在来说,一方面,影片的圆形构图,除了标新立异之外我没有任何用处,观众买的全价票,却只能看到一半的篇幅,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其观感真的相当相当的差。
另一方面,冯小刚的旁白太多了点,本来剧情很多应该用也可以用镜头来交代,结果都换成了导演苍白的声音,导演好像是忘了,这是电影,不是广播剧。
内在来说,影片最大的失误就是选择了范冰冰这样一位女主角。
冰冰真的不适合演一个农妇。
这和巩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那部电影中,巩俐是真的彻彻底底的放弃了形象,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给人的感觉也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农村妇女。
可范冰冰,演的还是她自己,我没有看到任何李雪莲的影子。
此外电影故事情节极其的不合理。
全篇讲的就是一个法盲妇女闹访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闹访的农村泼妇,竟然能够将这件事闹到中央,最后出来一位青天大老爷,竟然把一干没有答应泼妇无理要求的基层官员都撤职了,他们招谁惹谁了啊?而最后女主的上访原因,“假离婚”甚至都无关紧要了。
这在逗我们玩么?
好吧,期待冯小刚的电影的群众(包括我本人)就像一个傻瓜,早就忘了当年的《夜宴》、《私人订制》有多烂了。
可是还好,还有被水军封为“国师”张艺谋呢,张大导演的《长城》,带着中外合拍片的光环强势来袭,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虽然有国际巨星马特·土豆·达蒙加盟。
但也不能掩盖其单调无聊乏味的剧情。
这部电影最大的的一问题,就是剧情的合理性。
这电影里的长城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长城,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
而整个故事太简单,貌似和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完全是好莱坞流水线的产品。
而演员的选择上,更是硬伤,女主角景甜就不用说了,选择景甜对于任何电影都是灾难。
估计随便找一个圈内的女演员都要比选择景甜好得多。
用网友评价来说,如果马特达蒙的演技是五分的话,景甜的演技只有一分。
男女主之间的差异太大了。
至于小皇帝王俊凯这种明星龙套,纯属多余。
也难怪会有影评人会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张艺谋已死”。
然而,张大导演并不觉得自己的电影差到哪里,反而是给了那个影评人发去了“警告函”,就连央媒都站出来,怒斥那个直言的影评人,牛X,不愧是“国师”。
更牛的是,就连央视都来跪舔,专访张艺谋,为电影做宣传。
去我估计现在那个影评人现在只敢说一个字,“服”。
不服不行啊,胳膊都拧不过大腿,更别说他一个小汗毛了。
虽然影评人那边已经怂了,但是央媒还不准备就此收手。
今天更是将战火烧到了所有影评人以及豆瓣、猫眼等平台的身上,指责是其恶评差评毁掉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不过这次央媒给出的例子,是有年度最烂电影之称的《摆渡人》。
对于这部片子我还没看,也懒得去看,所以不想说太多,但看过的朋友都觉的他们欠郭敬明一个道歉。
今年电影市场的确疲软,2016年全年票房预计只有450亿,仅仅比2015年全年票房高了10亿元。
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对于2016年票房的预测可是600亿。
但是在广大观众看来,好像并不能怪到影评人的头上,一众巨烂的国产片,凭什么还要高票房?不过,从导演出片方的角度的话,也的确是怪影评人。
毕竟电影不论好坏,都是一锤子买卖。
不管你是觉得好,还是觉得烂,也就看一次。
网上经常有人说,“某某电影我看了十遍八遍”之类的,这都是奇葩,少之又少。
或许你觉得好看,会给朋友分享,你觉得很烂,会建议朋友不去看。
但作为个人,即使是现在这种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所能影响的也只有几个人。
而影评人的影响力无疑要大得多,一篇影评轻轻松松几十万的阅读量。
说影评人能够“一言决生死”,可能有点夸大,但也不会夸大太多。
不过这没有什么不好,影评人客观的评价电影是其职责所在,我们看影评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这个电影值不值得看。
观众去看电影的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好不好看,值不值得花这个钱。
而影评人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影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真实。
假设影评人拿钱说话不负责任地夸奖一部烂片,或者恶意指责,只会让影评人失去其应有的公信力,这是在砸他自己的饭碗。
至于什么中国电影发展,电影创造环境,对不起,作为观众,我们不关心。
电影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媒体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其周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尤其是资本介入电影市场后,这个圈子已经越来越混乱了。
质量内容,早已无人关注,这个产业里所有人早已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就连冯小刚张艺谋这种大牌导演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和观众,和影评人毫无关系。
影评人只需要根据其专业知识,结合电影的剧情人物刻画剧情等多方面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而观众去影院看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贡献票房,只是为了看一部质量上说得过去的电影而已。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呢?
给生活一点光,跟梁文道一起看理想
4月,App Store首页悄悄推送了一篇标题为「寻找理想国」的今日App推荐,介绍了一个从设计到内容气质都有点与众不同的文化类App「看理想」。
很多年轻人被封面图片上的那束光吸引:生活在当下,我们还能看见理想吗??1.梁文道与他的看理想如果你没有看过近几年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档深夜行走的读书节目,大概也会对4个嘉宾围坐在圆桌前喝茶聊天的谈话节目有印象。
没错,《一千零一夜》、《圆桌派》这些豆瓣评分高达9.4的节目都来自于看理想这个文化品牌。
2015年,曾为凤凰卫视知名媒体人的梁文道,与图书品牌理想国合作,拓展出版的边界以视频、音频、社交媒体,乃至于物质制作的方式,推动人文素养与生活美学的成熟,看理想从此诞生。
看理想的幕后阵容和主讲嘉宾可谓强大,由梁文道担任总策划人,通过他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节目制作的经验,整体负责各类节目的选题规划。
梁文道被称为华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观察者,他是《一千零一夜》主讲人、原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主持人、《锵锵三人行》常任嘉宾。
看理想主讲嘉宾则汇集了陈丹青,窦文涛,贾樟柯、白先勇,许子东,杨照,徐英瑾,马世芳,骆以军,焦元溥,徐贲,廖伟棠,王瑞芸,李如一,周奇墨等等艺术、文学、历史、流行文化等各领域的华人精英,并邀请到张亚东担任音乐总监。
最近几年,看理想与优酷、腾讯、豆瓣等平台展开合作,陆续推出多档视频、音频节目,内容涉及文化、艺术、音乐等诸多方面,视频如梁文道的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陈丹青的谈画《局部》,窦文涛主持的话题类聊天节目《圆桌派》,均有非常高的点击评论量,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音频节目如梁文道《八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许子东20世纪中国小说》、《杨照史记百讲》、《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等,在文化的辐射力上,也都是同类节目的标高。
同时,看理想的微信、微博,也已成为文化类的大号,经常结合节目内容和热点话题,发布10万+的观点性文章,比如近期的《越来越胖的中国人》、《审美的败落,从宣扬丑开始》、《为巴黎圣母院大火叫好,不止狭隘,而且无知》。
2.知识的另一种可能:看理想App看理想品牌经过几年沉淀,积累了多档优质内容和忠实度颇高的用户群之后,在2018年夏天开始筹备自己的App,并在10月份推出1.0版本,App名字就叫做看理想,从此正式进入互联网的大潮之中。
梁文道对看理想App的内容价值定位是:「知识的剧场」,以有深度,有格调,同时又好听好看的节目,陪伴用户养成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不同于互联网市场上大多数类似的App偏重职场成功、财经管理、或者女性、育儿;看理想App不会去贩卖焦虑,而针对的是更有文化追求、对真实生活更加向往的年轻一代,梁文道曾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听,还听得进去的内容,才有可能变成知识,才有可能避免这个时代持续生产的焦虑。
比如,在标志性的音频节目《八分》中,梁文道就针对当下流行的知识付费发表过评论,今天很多知识付费节目标榜每天用多长时间帮你读完一本书,省下你的读书时间,只给你干货,坦白讲这些都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
事实上,没有东西是多余的,一本书如果只有干货,读者根本消化不了,你也没办法了解所谓干货在整本书中的分量。
目前看理想App,已经上线几十档免费、付费节目,涵盖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在这座看理想知识的剧场里面,有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剧团,还有好几种不同的舞台,每天更上演不同的戏码:可能是一堂深入浅出的通识课,可能是一场精彩的演讲,可能是一幕戏剧,也可能是正在放映的一场电影,或者是大家的围炉夜话。
据悉,在已经上线的内容中,最受欢迎的有两类,一类是如《10件作品里的西方美术史》、《许子东20世纪中国小说》、《文艺复兴经典解读》、《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等通识类的普及节目,另一类则是关于动画、民谣、摇滚、现代诗、电影、甚至单口喜剧这类的青年亚文化,在音频市场整体还处于基础课程的1.0时代,看理想已经把内容的边界,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这种特别的节目架构,与梁文道的视野和理想国多年的出版积淀有相当大的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文化与互联网架接的多重可能。
App上线不久,就已获得苹果App Sore推荐、豌豆荚设计大奖、AppSo、印象笔记、少数派等多个推荐和奖项。
另外,在内容制作呈现上,看理想App也提供了类似电影般的体验,知名音乐人张亚东是看理想的音乐总监,加之专业的配乐团队来处理节目的可听性,这座知识的剧场,有时先锋大胆,有时庄重古典;给好奇心强烈的年轻人,时刻带来灵感刺激和丰富的视听感受。
3.拓展文化的边界:酒和咖啡的文化价值看理想在推出不同风格的视频、音频内容同时,也陆续出品了不同类型的实体产品,在策划人梁文道看来,无论介质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都是在沿着出版的本意出发,将有价值的内容以物的形态交付给消费者,更好地享受生活之乐。
这是看理想生活的初衷。
目前看理想与国内顶级酒庄怡园酒庄合作推出了葡萄酒年华,用一年时间探寻世界著名咖啡产地风味的系列咖啡豆,以及与日本京都代表的匠人品牌开化堂、一泽信三郎帆布的联名产品等等。
其中,由梁文道策划、陆智昌设计、怡园酒庄酿酒师李衍彦酿造的葡萄酒年华已连续第三年上市,获得过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的银奖,与一般葡萄酒钟情于年份积累带来的口感变化不同,年华打破越陈越香的葡萄酒法则,不经橡木桶陈酿,在葡萄离开藤蔓的3个月内即完成短暂发酵并上市,以完整地表现过去一年葡萄产地的风土状况。
这款酒的出品过程,象征了看理想做事风格:拓展不同介质的边界,寻找万事万物背后的真实价值。
此外,看理想还策划举办了一届融生活与人文于一体的新概念艺文活动:室内生活节。
2018年3月,第一届室内生活节在北京三里屯新地标CHAO,围绕Open Day主题、以室内不只是个生活的处所,它更是观照世界的角度为切入点,由梁文道、音乐人李健、影评人马可穆勒,共同策划,连续一个月,共举办讲座、艺术演出、电影放映等各种活动50多场,现场参加人次过万人。
在北京之后,室内生活节今后还将在全国各地巡回举行。
无论是视频、音频、App,还是咖啡、葡萄酒,甚至一场场艺文演出,看理想都希望以做书的态度去珍视和对待,向这个时代的青年,用心传递出一套有价值、有意义的观念和感受。
你可以关注看理想的微信、微博,或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看理想,或许会发现更多让你惊喜和感同身受的内容。
适合大学生看的节目都有哪些?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了许多空余时间,这时候,可以这些时间来看一些有意义的节目,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觉悟。
个人认为适合大学生看的节目有《奇葩说》和《十三邀》。
《奇葩说》打着寻找华语世界中“最会说话的人”的旗帜来为各位奇葩正名。
每位奇葩们在每期节目中以辩论的形式传递自己的观点,从而征服导师和观众。
但这绝非是毫无营养价值的你撕我撕,而是在节目中传递正确的社会观念,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可以给迷茫的大学生一些质的启发,当然,奇葩说不止有搞笑的辩题,还有许多与大学生人生息息相关的辩题,比如:1.毕业前要不要表白,2.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3.感兴趣的工作都是996,我该不该886,4.终其一生只是个平凡人,你后悔吗……
另一个推荐它的原因是《奇葩说》在选择辩手上,年龄和职业安排包含着当今中国最主要的一个阶层——青年人。
这对我们大学生是很有帮助的,这些奇葩青年们就像我们的缩影,有时一语道破天机,说了我们想说却不能说的话。
个性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
人民网也对此评价道“节目需要的是那些有态度,具备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无懈可击的辩论逻辑才能的人。
在节目中,你不仅能领略到导师们的思想高度,还将领略到说话、做事的个中奥秘,成为社会认可的新兴气力,以颠覆的姿态力推青春正能量”,只有学会思考的大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
因为《十三邀》节目一共邀请了13个人,所以叫做《十三邀》。
腾讯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13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这个节目的意义便在于有一种途径可以了解这个时代那些已经获得世俗所定义的成功的人的某些想法,相较于鲁豫有约或者那种具有表演性的某种节目,这里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是更真实或者更有意义一点,当然,真实和意义仍然是相对的。
但是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需要通过这档节目了解真实的社会,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