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豆瓣:如何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与书籍 (聚焦豆瓣影评)
引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众多影视作品和书籍中筛选出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优质内容,成为了观众和读者共同面临的挑战。豆瓣,作为一个集电影、书籍、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以其独特的评分系统和用户评价机制,成为了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深入分析豆瓣是如何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与书籍,并探讨这一评选机制对文化消费的深远影响。
豆瓣的评分机制
豆瓣的评分体系由用户自发组成,任何用户都可以对电影、书籍进行评分和评论。评分采用10分制,这种直观的评分方式让用户能快速表达对作品的评价。同时,豆瓣还设有详细的标签和类别,使得作品的风格、主题、受众等信息一目了然。在评分机制上,豆瓣不仅仅依赖于绝对评分,还会结合用户的评论内容、数量,甚至用户个人的文化倾向,形成综合评分。这种多维度的评选方式有效降低了单一评分带来的偏差,使得最终的排名更贴近大众的真实感受。
用户参与的重要性
豆瓣的成功离不开其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的积极参与使得该平台成为一个真实的文化交流场所。用户不仅能够通过评分参与评选,还能通过评论分享自己的观影或阅读体验。这种互动方式能够促使更多人关注到被低估的作品,也让那些广受欢迎却未受到官方认可的作品有机会被发现。因此,用户的声音在豆瓣的评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力作品的标准
豆瓣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与书籍,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标准:作品的故事性和艺术性都必须出众,能够引发观众和读者的共鸣。社会和时代背景是影响作品评价的重要因素,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真实面貌或是引发深思的作品,更容易受到用户的青睐。作品的创新性和对后续作品的影响力也是评选的重要考量,能够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作品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豆瓣与电影的结合
在电影领域,豆瓣凭借其独特的评价机制,成为了国产电影和国外电影的重要评价平台。许多影片在上映前后,豆瓣上的评分和评论常常影响观众的观影决策。尤其是在独立电影和小众影片中,豆瓣的评分和用户讨论成为了它们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影片《大佛普拉斯》便是在豆瓣上获得高度评价后,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使其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书籍评选的独特性
在书籍的评选中,豆瓣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子书和网络文学的兴起,传统纸质书籍的市场受到了挑战。豆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分享读书体验和书评的平台,使得一些优秀的纸质书籍得以发掘并重回书店的推荐榜单。例如,近年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重新审视,为何会再次被读者重视,离不开豆瓣上积极的讨论和评分。豆瓣还鼓励用户分享阅读心得和推荐书单,这种社群氛围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使得阅读不再是孤独的体验。
文化消费的深远影响
豆瓣所形成的评分和评价机制,不仅影响了用户的观影和阅读选择,也对整个文化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制作公司开始重视豆瓣的评分,以期通过高评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同时,豆瓣的影响也促使影视制作和出版行业更加注重内容质量,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豆瓣不仅是一个评分平台,更是一个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催化剂。
结论
豆瓣凭借其独特的评分机制和用户参与方式,在评选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与书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其评选标准涵盖故事性、社会背景、创新性等多个维度,使得推荐的作品更具代表性。在这个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的时代,豆瓣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平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豆瓣或许还会进一步完善其评选机制,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数据分析:豆瓣高分电影的短评里都在说些什么?
在研究中,我们利用R语言爬取了豆瓣高分电影中的499部电影,共计条短评,以分析观众在评价优质电影时的视角。
这499部电影均评分在8分以上,包含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及华语电影,其中美国电影占比42%,华语电影占比18%。
电影类型方面,剧情、爱情、喜剧位居前三,而黑色电影仅有一部。
对短评进行文本分析,名词“剧情”出现频次最高,体现了电影的灵魂所在。
形容词方面,“好看”、“经典”、“不错”是高评价词汇。
按国家分类,华语电影讨论焦点为“导演”,与“小时候”相关词汇频次高,体现生活化的剧情感受;美国电影讨论“结局”,“精彩”、“感人”、“温情”是高频词汇;日本电影以“画面”见长,形容词“美好”、“感人”、“可爱”常见。
按电影类型分类,剧情类电影提到“结局”、“导演”、“镜头”,美国电影在剧情表现上突出;爱情类电影聚焦“音乐”、“结局”、“画面”,营造“美好”、“浪漫”的氛围;喜剧类电影核心是“幽默”,同时人物“可爱”、故事“温情”也是亮点。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优质电影关注剧情的灵魂、观众的共情体验以及不同国家、类型的电影特色。
后续将继续分享数据分析的成果,并欢迎读者就感兴趣的话题留言讨论。
豆瓣评分9.8最高的小说
1、《人性的弱点》作者: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在人际交往与竞争中,了解自己和他人至关重要。
认识自己的弱点有助于扬长避短,提升效率。
同时,掌握人类共有的弱点,能帮助你洞察人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际关系学导师卡耐基,其处事艺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掌握人际关系技巧将事半功倍地帮助你构建人脉网络,推动事业发展。
2、《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黄仁宇的历史巨著《万历十五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使其名声大噪。
这本书在海外畅销二十余年,深受读者喜爱。
虽然它以万历年间的史事为主线,但书中涉及的心理学、政治学、组织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能让读者触类旁通,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带来深刻的启示。
3、《边城》作者:沈从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聚焦于普通人和善良人的命运,描绘了湘女翠翠的生活悲剧。
作品以如梦似幻之美展现了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等日常小事,为凄凉的内容增添了许多平静与祥和,引人入胜。
4、《教父》作者:(美)马里奥·普佐马里奥·普佐的《教父》是经典之作,刚出版三年就卖出2000万册,创美国出版史纪录。
许多人因电影而熟知这本书,电影版更是成为永恒的经典。
主人公考利昂,作为考利昂家族的统治者和黑帮头目,以“正直”著称。
他虽身处黑帮,却从不乱杀无辜,秉持正义。
跟随作者的笔触,你将感受到考利昂的人格魅力,为他的智慧所折服,进而爱上这位充满魅力的教父。
5、《影响力》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被一位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营销、销售人员必读的五本书之首。
阅读本书后,你将感受到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揭示,我们常常不是被他人算计,而是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或社会影响力,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如何写影评》:教你三步写出精彩影评
曾经有一部电影,看过的人只有200多个,豆瓣评分却高达8.9,还有近2500人表示“想看”。
大陆制作,全英文班底,有人评论导演是小众导演中的精英,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纯熟,表现意识流的镜头极具个人风格。
这在2011年的评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部电影就是《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讲的是卡夫卡想要放纵,却被加缪百般阻挠的故事。
为什么该电影会引起轩然大波呢?因为——它根本不存在 !
表示看过也就罢了,写下了影评是怎么回事?
写影评这件事,是写出自己对一部电影的理解,或者是向未看过的人介绍影片,但绝不是信口胡诌,装腔卖弄。
这种复杂与精细的理解,就是写一篇影评的开始。
蒂莫西·科里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系主任。
他的电影研究主要聚焦于现代美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同时在电影教育领域卓有建树,曾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电影课程且著作颇丰。
蒂莫西·科里根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电影的理解与工作经验,将如何写出精彩影评的方法都汇总在他的《如何写影评》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教我们用三个步骤写影评,即想、看、写。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可能今天和闺蜜约了下午茶,时间还早,去电影院打发时间。
望着一排排的电影名字就定了最中意的那一个,或者不确定,再看看是什么类型的影片。
或者,在广告上看到过某部电影的介绍?比如我最近看的《云南虫谷》这部电影,就是被它的片名吸引。
因为我看过《鬼吹灯》这部小说,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根据《鬼吹灯》改编的。
本来就特别喜欢这部小说,因此一看预告,就迫不及待的去看了电影。
但是这些只是单纯的 娱乐 性的看,一旦你决定要写影评,首先你要做的,是在看之前——先想。
想什么呢?蒂莫西给出了三个方面作为参考:
1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文学、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甚至建筑。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和最了解的艺术形式,我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学和绘画知识来分析吗?
比如 时尚 博主会分析影视剧里的穿搭,家居品牌会分析影视剧里的空间配色和软装。
2 电影工业依赖于技术进步,如果你对电影技术感兴趣,问问自己,这种技术是如何在电影里被展现出来的。
比如2009年上映的第一部数码3D电影《阿凡达》,很多人都是冲着3D去看的,如果能从3D技术在电影里发挥的作用这个角度分析的话,你就能找到一篇好影评的题材。
3 电影的发行是一种商业行为,对电影的经济和商业因素保持敏感,可以使人对银幕上的影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比如2008年上映的小成本电影《我不是药神》,网络资料显示投资成本大约在六千万,只能是一个中小制作水准的电影,却收获了高达31亿的票房,这使得小成本电影成为了全民热议。
因此,在看电影之前,不妨先从这三方面入手,问问自己以上这些问题,然后坐下来看电影,这些脑子里预备着的问题,将会使你的影评分析更加犀利。
作者蒂莫西建议:“要想写出一篇好的电影评论,一定要重复看电影。
第一次看的时候,你只记下电影中即刻能打动你的地方。
第二次看的时候,应该开始详细而认真的做笔记。
”
一旦你预设了问题,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单纯的看,而是要带着问题去看。
这些预设问题会随着你看的进程而越来越具体。
然后,选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是写成一篇饱含力量和洞察力的评论的第一步。
比如我看《云南虫谷》这部电影,因为之前看书的时候就对小说中的sherly杨非常感兴趣,在我心里就是一个武功高强、智慧冷艳的混血美女,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格外关注sherly杨的扮演者。
看了电影后,我觉得是我想象中的sherly杨,还会好奇,这个演员叫什么名字,之前演过什么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有没有充分发挥出她的演技,单单就这一个人物的描写,就能构成一篇影评。
或者换一个角度:因为看过这部小说,将电影和小说相比,它有没有做改动,有没有演绎出小说描写的情节,出现的怪物是否还原了小说中的样子,这也可以构成一篇影评。
因此,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带着这些疑问,随时在手边记下笔记,找出可以证明你想法的镜头或者和你想法不一致的片段,都能使你在看电影到时候更加细致,写出来的影评内容,也会更加深刻。
初步的笔记和描绘是构成一篇好论文的基础。
但是,作者蒂莫西建议“必须在刚看完电影后,立刻就将刚才做的速记充实为更加精确细致的描绘。
”
不论在第一次看时你是否有所准备,当你开始回顾和补充笔记的时候,文章的论据和主题就会自动浮现。
电影看完了,可能留在你脑海中特别深刻只有一两个镜头,但是当你写影评的时候,看看笔记,脑海里又立马浮现出电影开头那段打动你的话,和大结局相互呼应;高潮时响起的那段音乐,暗示着男女主最后的结局……将这些想法赶紧补充到方才的笔记里,都能成为你文章的主题或论据。
没有这些笔记的时候,你在文章中谈论的可能有些片面。
但在你看笔记的时候,重新回到这部电影和其中的主要段落,你的一些想法就会自动成型,只要你能用电影中的具体描写来支持你的观点,你的论点就会变得很有说服力了。
正如书中所言:“ 养成质疑影像并就其做笔记的习惯,会使你培养出一种将问题导向特定主题的能力。”
因此,想要写出精彩的影评,一定离不开想、写、看这三个步骤。
看电影之前先预设几个问题,带着问题看电影,并随时做好笔记,最后,将笔记充实为更加细致的描绘,整理成影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三个步骤是一种初阶指南,对已有写影评经历的人甚至电影研究者来说,这三个步骤,都能让你写的影评更加精彩与出色。
或许有人会说,看电影何必非要写什么影评,当作 娱乐 就好。
我的理解是,与其花几个小时粗略的看完一部电影,只留下“好看或者不好看”这种印象,不如将电影认认真真的看一遍,体会它真正的绝妙之处。
是的,对我们看过的影片做一次理性的分析,并不会损害我们享受到的乐趣,还会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
如何享受这种观影的愉悦,就从看《如何写影评》这本书开始吧。
作者简介:吴小鲤儿,爱画画,会手帐的80后宝妈,一周一本书的深度阅读者。
看几本书,写几行字,品几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