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神奇女侠1984豆瓣》:为何这部续集在情感深度与视觉冲击上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神奇女性 1984剧情)
引言
《神奇女侠1984》(Wonder Woman 1984)是2017年《神奇女侠》的续集,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在情感深度和视觉表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导演帕蒂·杰金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复古风格和华丽视觉效果的1980年代世界,同时将角色的内心斗争与情感关系深刻地融入剧情中。这种结合使得《神奇女侠1984》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片,更是一部探讨爱情、牺牲与自我成长的作品。
情感深度的探索
在《神奇女侠1984》中,戴安娜·普林斯(神奇女侠)面临着多重情感的冲突。影片开始时,戴安娜依然在怀念与她的爱人史蒂夫·特雷弗的过去,尽管他在前作中已经牺牲。这样的情感设定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失去的痛苦。影片以戴安娜试图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为核心,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故事中的反派角色,马克斯·洛德,具有复杂的情感动机。他的欲望和自私行为源于对权力的渴求,同时也带有对爱的渴望。这种反派的刻画使得影片在情感深度方面不再是一味的善恶对立,而是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冲突。观众在看到洛德的行为时,不禁会对他的内心动机产生同情与理解。
爱情与牺牲的主题
电影的情感核心无疑是戴安娜与史蒂夫之间的爱情。史蒂夫的回归虽然是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牺牲。戴安娜必须面对自己的愿望和拯救世界之间的选择。她深知,捍卫正义与爱之间的矛盾是任何英雄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这种选择的艰难展现了她作为女英雄的矛盾与成长,使得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
影片中,有一幕十分关键:当戴安娜决定放弃与史蒂夫在一起的机会,选择拯救世界时,观众不仅感受到她的痛苦与无奈,也看到了她作为英雄的责任感。这种牺牲精神在影片中达到了高潮,有力地传达出爱的真谛和英雄的使命感。
视觉冲击与时代氛围
在视觉表现上,《神奇女侠1984》充分利用了1980年代的色彩与风格,营造出一个既怀旧又充满幻想的世界。影片中的服装设计、场景布置和特效都融合了这个时代的元素,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的时代。尤其是在戴安娜展现她的超能力时,流畅的打斗场景和华丽的特效设计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纽约市的霓虹灯和购物中心的设计,华丽的场面与戴安娜的英姿勃发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中仍然坚持正义的决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体验,也深化了角色内心的斗争。
音乐与情感的交织
汉斯·季默为《神奇女侠1984》创作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深度。在关键场景中,音乐的运用提升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强化了戴安娜的内心挣扎与英雄主义。音乐不仅是影片的背景,更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与画面相辅相成。
总结
总体来说,《神奇女侠1984》是一部在情感深度与视觉冲击上都表现突出的作品。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感冲突,探讨了爱情、牺牲与责任等主题,使之超越了普通的超级英雄电影。结合1980年代特有的时代氛围和华丽的视觉效果,影片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既满足了观众对视觉的期待,又提供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续集,不仅延续了前作的传奇,更在情感与视听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电影《海王》有哪些看点?
首先看点一,这部DC新剧的导演是好莱坞著名华人导演温子仁的作品。
他的名字大家也许不熟,但你一定知道《电锯惊魂》、《招魂》、《速度与激情7》等都是由这位他导演的。
温子仁导演的片子在豆瓣上的评分普遍都偏高,原因在于他对电影有着独特的见解和高超的环境设置。
因此这部新剧DC是对他寄予了厚望啊。
看点二,主角。
片子的男主人公是由好莱坞肌肉型男杰森·莫玛饰演的海王,他就是行走的荷尔蒙,低沉且富有磁性的声音配上紧致美好的肉体,由里到外的散发着硬汉的魅力,可以说是相当符合“海王”这个角色了。
当然为了更好抓住男观众的眼球,影片的女主角则是邀请了艾梅柏·希尔德来饰演“湄拉”这一个对“海王”很重要的角色。
并且她的造型相当抓人眼球。
配角的选择也十分靠谱,海王的母亲是妮可·基德曼,奥姆王是帕特里克·威尔森,还有动作片大咖杜夫·龙格尔的参演等。
如此的影片阵容,这一定是影片最大看点没错了。
看点三,特效。
还是特效,这次影片将观众直接从陆地带入海洋深处,开启对海洋的新认识。
相信大家从预告片中已经能感受到影片海底世界的美轮美奂,这跟我们《西游记》里三毛钱特效的海底世界完全不是一个水准。
海洋的打斗特效相当精致,更精彩的是导演融入了《速度与激情》经典的追逐戏,区别就是地点换成了海里。
就不剧透太多,总之精湛的特效处理技术,使得这部影片同样不容错过。
很幸运这次片子首映是在中国,我们先于北美播放,想想也是很激动呢。
由于自己本身有着一种超级英雄的执念,因此对海王我是有超大的期待呢,正如片中湄拉形容的他“一个国王只会为国家而战,而你会为每个人而战。
”这句话是不是很燃呢?我们一起期待吧!
《神奇女侠1984》豆瓣评分低、猫眼差评如潮!观众的不满有理有据
在2020年的电影界,DC的《神奇女侠1984》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试图在一片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潮中崭露头角。
然而,其豆瓣评分与猫眼的观众反馈却显得有些冷清,甚至差评如潮。
自《复仇者联盟》系列的辉煌之后,DC的超级英雄电影似乎陷入了沉寂,尽管拥有超人、蝙蝠侠等强大的IP,却未能像漫威那样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DC试图通过新作《魔女与海王》找回失去的光彩,但相比之下,这部《神奇女侠1984》似乎并未达到预期。
在疫情笼罩的2020年,大多数电影都选择了保守策略,《神奇女侠1984》却逆流而上,但观众的反应却显得冷淡。
豆瓣上,影片的评分初值仅为7.1分,对于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来说,这似乎并不算高,尤其是相较于其在观众心中的期待。
观众们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他们一致指出《神奇女侠1984》的打斗场面缺乏新意和震撼力,大场面的缺失更是让观众感到失望。
更让人心生厌倦的是,影片充斥着过多的说教,连重头戏也未能摆脱言语的束缚,有观众戏称其为“说教女侠”,而非他们期待的神奇女侠本色。
尽管《神奇女侠1984》是今年唯一一部在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中有所亮点的作品,但考虑到目前的反馈和观众期待的落差,它在内地取得高票房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在寻求创新与观众共鸣的道路上,DC或许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保留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同时,赋予故事更丰富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
《神奇女侠1984》,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神奇女侠1984》整部电影节奏不慢,发展个人认为也够快,虽然有两个半小时,但也没有很拖沓的剧情。
但是笔者认为反派之一的芭芭拉的动机有些难以理解,至少在一开始黑化的导火索那一段有一些为了黑化而黑化了,而最后当大反派洛德先生都被嘴炮反水之后,她仍然没有说出自己愿意放弃愿望这句话。
导演倒是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芭芭拉独自一人坐在悬崖边望着大海的画面,难道是个伏笔?笔者也不知道。
而且可能是为了剧情的快速发展,和大反派有足够的时间“战斗”,这个芭芭拉也很快就被戴安娜制服了,一开始看起来其实芭芭拉要比大反派战斗力要高一些,但奈何洛德先生已经掌握了向宝石许愿的精髓,知道实现愿望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向全球人民征集愿望一个个实现,再用他们的精力做交换,以此达成自己统治和扰乱整个世界的目的。
其实我很能理解最后戴安娜用嘴炮实现让反派反水这一剧情的安排,毕竟如果真的打起来戴安娜真的未必打得过,编剧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写(笔者反正不知道)。
宝石这个设定个人认为也挺牵强,许愿石,还有一个超级bug的设定,直接导致大反派无敌。
开头莫名就出现了,然后被发现好像可以许愿,然后就成真了,然后发现需要付出代价,一系列的理所当然就这样发生了,在情理之中却又有些缺乏说服力,只能说,原因应该是它的源头可能不太自然,后面就稍显别扭。
二、其实从神奇女侠系列第一部戴安娜来到人类世界的动机起,就是阻止邪恶之神发动阴谋,到今天1984阻止诡计之神,感觉都是神明发动自己的力量扰乱和破坏着人类世界,实际上还是人类心中的意志力的体现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黄金石油带来的危机。
这么一看,就拔高了不少:实际上人类的敌人一直都是人类自己。
战争之神,诡计之神,都是人类内心幻化出来的邪念的化身,人纵然有七情六欲,但如何克制它们,不让他们变成犯罪的垫脚石,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了。
心中那一点点的贪念,借着那么一个小的契机野蛮生长,最后长成无法遏制的参天大树,即使是正义的神奇女侠,最后也无法与之抗衡。
这也就可以解释最后神奇女侠也只能用传统的“爱的感化”击败这个大BOSS(其实也有良心发现的因素在里面)。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要打个多少来回,战得酣畅淋漓,最后打败终极BOSS才有意思。
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点。
或许很多的打戏能让影片更加激烈有冲突感,给人更多的视觉冲击。
但是笔者在另一个角度思考,从内心上的改变更可以说明问题,被武力击败只能说明邪不胜正。
邪有时只是被一时蒙蔽了双眼,如果从来都要靠武力解决问题,这个社会或许就稍显原始了。
从来都不应该是靠武力的对决决出胜负,从内心上获得认可才是心服口服。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缺少了打斗画面,反派不会轻易地认输,而当缺少了这些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会觉得缺乏说服力,电影终究只是电影,更多的打斗和血腥场面更能带来视觉效果,但如果究其根本,或许导演的这种想法和思路也值得我们认可。
三、我佩服戴安娜看似决绝的放弃,她也经历了痛苦的挣扎,这是很正常的。
或许现实一点来说,编剧就应该这么安排,体现她和芭芭拉的区别。
她再一次失去了自己已经失去一次的男友,尽管她努力地在寻找别的办法不让自己再一次体会这种痛苦,芭芭拉就没有勇气说出那句“我放弃我的愿望”,在她看来,自己的平平无奇真的是无法接受的现实,所以才会在抉择时果断选择坚持,就算是助纣为虐,她也在所不辞。
尽管对面是曾经帮助过她的,保护过她的人,她也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伤害,在面对自己曾经认识的旧友时,她前后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而戴安娜在最后一刻之前,仍然一直选择劝服她。
真正心灵上的弱者,不会因为外表的改变而改变懦弱的本质,在之前,她害怕自己的平平无奇,懦弱地接受它;在之后,她不愿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换来的充满魅力的外表,担心回归之前平庸不如别人的生活,用纯真善良的天性作为代价换回可怜的外壳,她仍然是懦弱,懦弱地选择负隅顽抗。
改变从来不容易,过程更加不容易,当你选择的那一刻,无论结果如何,你就已经做出了突破。
最后想提一下,戴安娜和史蒂夫的爱情真的挺让我动容的。
愿意为了大义放弃彼此,接受现实,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对比荒唐无比的许愿,这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安排。
我穿越回来见你一面,为了让你抹除掉心中对我的羡慕,学会真正的独立,那一刻,希望你能认为,我变成了你,尽管我其实从来就未回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