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一部震撼灵魂的影评,直面沉寂的记忆,发掘时代的过往 (喊山解读)
《喊山》是一部由张扬执导的中国电影,于2009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刘亮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陕北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部影片以其质朴的镜头语言、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深远的主题思想,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奖项与好评。
直面沉寂的记忆
《喊山》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直面了中国一段沉寂的记忆。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中国文革后期的农村,这是一个被遗忘和忽视的角落。 通过对村庄生活的细致刻画,影片揭示了农村人民在物质贫困和精神压抑中的挣扎与痛苦。
影片中的主人公老栓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一生劳作,却始终生活在贫困之中。他的儿子栓柱,一个聪慧而有志气的青年,却在文革中被扣上了“黑帮”的帽子。老栓和栓柱的悲剧,反映了当时千千万万农村人民的遭遇。他们被历史的巨浪所裹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苦难。
发掘时代的过往
《喊山》不仅直面了沉寂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它发掘了时代的过往。影片通过对老栓一家的命运轨迹的展示,揭示了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和关系的扭曲。
影片中,老栓一家因为栓柱的“黑帮”身份而遭到村人的歧视和排挤。即使是在文革结束之后,老栓依然无法摆脱“黑帮家属”的阴影。这反映了文革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深刻创伤,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震撼人心的视角
《喊山》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来源于它所展现的沉寂记忆和时代过往,更源于它独特的视角。影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由栓柱的儿子小栓柱来讲述这个故事。这种视角的运用,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通过小栓柱的视角,观众得以亲身感受到老栓一家所经历的苦难和屈辱。观众与小栓柱一起成长,目睹他的父亲被扣上“黑帮”帽子,目睹他的母亲在绝望中死去,目睹他在歧视和排挤中长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得影片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刻和有分量。
结语
《喊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它以其独特的视角、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深远的主题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沉寂记忆和时代过往的大门。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更激励我们尊重历史,珍视当下。
影片中,老栓一家在苦难中坚强不屈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我们。正如老栓所说:“人,只要活着,就要喊!”这声喊山,不仅是老栓的呐喊,更是整个时代人民的呐喊。它既是对苦难的控诉,也是对希望的呼唤。我们有责任记住这段历史,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