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医疗改革与人性的深刻叩问 (我不是药神导演是谁?)
引言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中国剧情片,由文牧野执导,宁浩监制,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等主演。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程勇在印度购买仿制药救助病友的故事。上映后,影片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医疗改革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医疗改革的迫切性
《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是一种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药,但在国内售价高昂,每瓶2万元。面对高昂的药价,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只能任由病情恶化。影片通过程勇的经历,揭露了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包括药价虚高、审批慢、医保覆盖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许多患者在疾病面前陷入绝境,也对中国的医疗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药价虚高
影片中,格列宁在中国的售价远高于印度,达到每瓶2万元,而印度的仿制药仅售每瓶5000元。这种巨大的价差背后,是国内药企的暴利行为和政府对药价缺乏有效监管。高昂的药价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阻碍了患者及时用药,影响了治疗效果。
审批慢
《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在印度早已上市,但在中国却迟迟未获审批。审批慢的问题导致国内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新药,延误了治疗时机。影片中,程勇铤而走险,从印度购买仿制药,反映了患者对政府审批制度的不满和无奈。
医保覆盖不足
慢粒白血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在《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被列为医保甲类药,报销比例较低。这意味着,患者在使用医保后,仍需支付高昂的自付费用。医保覆盖不足的问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阻碍了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
人性的叩问
《我不是药神》除了对医疗改革提出质疑外,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叩问。影片中,程勇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物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人。他从一开始只顾自己的利益,到后来真心实意地帮助病友,经历了一个人性转变的过程。程勇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以下问题的思考:
利己与利他
影片中,程勇一开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他从印度购买仿制药是为了赚钱。在与病友的相处中,程勇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他最终放弃了牟利,将仿制药免费送给病友,体现了人性的利他精神。
责任与担当
影片中,程勇在发现自己贩卖仿制药的行为违法后,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了法律后果。他入狱后,许多病友自发地为他送行,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支持。程勇的经历告诉人们,责任与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信任与背叛
影片中,程勇与病友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对抗病魔。在利益面前,这种信任被打破了。吕受益因泄露了程勇贩卖仿制药的秘密,导致程勇被捕。吕受益的行为反映了人性中贪婪和自私的一面,也让人们反思信任与背叛的复杂性。
结语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直面现实、发人深省的电影。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弊端,而且叩问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责任与担当、信任与背叛等深刻问题。影片的上映,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医疗改革和人性的思考与讨论,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