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 一首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底蕴 (搜一下咏鹅)
咏鹅是一首著名的儿童唐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歌赏析
一、鲜明生动的形象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鹅戏水图。首句三字叠用“鹅”,加强了呼唤的语气,突出了鹅的形象。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写出了鹅引颈长鸣的情态,形象逼真。第三句“白毛浮绿水”描写了鹅洁白的羽毛在绿水中的优美姿态。第四句“红掌拨清波”刻画了鹅用红色的脚掌拨动清波的活泼场景。
二、活泼流畅的语言
整首诗语言活泼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用了三个拟人手法:“歌”“浮”“拨”,赋予了鹅人性化的特征,使鹅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同时,诗句节奏明快,押韵工整,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三、蕴含的人生哲理
虽然《咏鹅》是一首儿童诗,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鹅曲项向天高歌,象征着一种不畏艰险、昂扬向上的精神。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体现了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这首诗启示我们,要像鹅一样乐观向上,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文化传承
《咏鹅》这首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对此诗进行赏析和创作。宋代诗人苏轼曾写道:“儿童不解说,顽童乱指天。”明代诗人徐渭也曾写道:“红掌拨青波,飞花逐玉钩。”可见《咏鹅》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咏鹅》这首诗也被广泛用于儿童教育中,成为培养儿童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的重要素材。它不仅是一首经典的儿童诗,更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精神。
结语
《咏鹅》这首短短的儿童诗,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活泼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更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