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徐徐揭开:富春山居图背后的历史与传奇》 (徐氏天机图)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它以其独特的笔墨和精妙的构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在这幅名画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传奇。
徐氏天机图
《富春山居图》原名《剩山图》,传为南宋画坛领袖人物赵孟頫(1254-1322)所作。元初,这幅画被浙江建康路(今杭州)的富商吴子静收藏。元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游历富春山,拜见了吴子静,并见到了这幅《剩山图》。黄公望对这幅画赞不绝口,吴子静便将画赠送给了他。
黄公望得到《剩山图》后,对它进行了精心的临摹和改作。他将画卷裁为前后两段,前段名《富春山居图》,后段名《剩山图》。《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风光,青山绿水,烟雾迷蒙,《剩山图》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溪流潺潺的景色。
天有不测风云。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军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黄公望看到大厦将倾,便将《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装入木匣,准备逃往南方。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徐幼文的僧人,徐幼文看出黄公望怀有宝物,便心生歹意,抢走了木匣。
徐幼文得到木匣后,将《剩山图》据为己有,而《富春山居图》因被火烧毁,只剩下了前2/3的部分。徐幼文在《剩山图》上署款:“徐幼文重装。”后世便称这幅画为“徐氏天机图”。
《富春山居图》的分离与重聚
《富春山居图》的前2/3部分(原作)和后1/3部分(徐氏天机图)自元末分开后,历经几百年辗转流传,各为其主。原作被明代画家王蒙、沈周、董其昌等收藏,清代入藏清宫,后流入台湾故宫博物院。
而徐氏天机图则流传到日本,后辗转进入浙江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两幅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分别展出,引起轰动。1999年,两幅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团聚,这是自元末分离600多年来的首次重逢。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不仅体现在它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笔墨和精妙的构图,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水平。这幅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富春山居图》的离合悲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它见证了元明易代的动荡,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
最后,《富春山居图》的团聚,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它表明,无论政治分歧如何,艺术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将人们的心灵紧紧相连。
结语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仍在流传,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史诗,一部关于艺术、历史和人性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