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北固山下的古往今来与诗词绝唱 (次北固山下古诗)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北固山下的古往今来与诗词绝唱

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下游的一座孤山,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这座山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众多诗人墨客的游览和创作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

古往今来

北固山最早见于东汉末年的《吴志》,当时被称为”孤山”。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立了著名的”石城”,用以抵御曹操的入侵。唐代,李白曾游览北固山,并作《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诗中赞叹北固山的险峻和壮丽。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也曾登临北固山,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明清时期,北固山继续作为军事要地,并建有城墙和炮台。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游览北固山,并作《北固山》一诗,诗中描写了北固山的雄伟和历史变迁。近代以来,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北固山逐渐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诗词绝唱

次北固山下古诗

北固山自古以来便是诗人墨客的灵感来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登临北固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除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外,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在北固山上留下了传世佳作,如:

  • 王安石的《北固山》:“飞梁跨石峡,出入如弹丸。俯临长江去,俯视古战场。”
  • 苏轼的《登北固山》:“生公说剑当秦时,一饭已铭千古名。欲借故人问遗事,山空日没猩猩啼。”
  • 袁枚的《北固山》:“百万雄兵守此山,天开地辟注兵坛。苍茫古木多风骨,遗像前头剩衣冠。”

这些诗词名篇,不仅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也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语

北固山,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孤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诗词的绝唱。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到袁枚的《北固山》,众多诗人墨客在北固山上留下了传世佳作,这些诗词名篇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北固山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原文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次北固山下》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翻译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注释

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风正,风顺。

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次北固山下》赏析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表达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作者介绍

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全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如下: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扩展资料: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次北固山下的译文及全诗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年代:唐朝\代】 【诗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注释】: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简析】: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而优美。

[译文]我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乘着帆船在绿水中前进江湖涌涨,水岸相平,两岸顿显开阔;风顺平和,白帆高悬,小船急速行驶。

海日冲破残夜冉冉而升,旧年未逝春天已悄悄来临。

家书如何寄故乡?让北归的大雁捎回洛阳城。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霍松林)【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