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性与社会的羁绊:《小宝和老财》中的现实主义思考 (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区别)
《小宝和老财》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影响的思考。
一、人性与社会的区别
鲁迅先生在《小宝和老财》中,通过小宝和老财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刻画了人性与社会的本质区别。小宝是一个心地善良、质朴真诚的农村少年,代表着人性中纯真美好的一面。而老财则是一个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守财奴,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 人性:本真、善良、富有同情心。
- 社会:复杂、虚伪、充满利益纠葛。
二、社会的腐蚀与异化
小说中,小宝天性善良,乐于助人,但社会环境却无情地腐蚀和异化了他的本性。老财的贪婪自私,乡邻的冷眼相待,让小宝逐渐变得冷漠、猜疑,甚至产生了偷窃行为。这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负面影响,它能够将纯洁无辜的灵魂逐渐扭曲成丑恶不堪的怪物。
鲁迅先生通过对小宝性格变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腐蚀性。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纠葛的复杂丛林,它有着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并不总是与人性相兼容。当个体在社会中生存时,往往需要做出妥协和让步,以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妥协和让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个体的本性,甚至导致人性异化。
三、人性的挣扎与觉醒
尽管社会环境对人性的腐蚀是无处不在的,但鲁迅先生在《小宝和老财》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强大抗争力量。小宝的经历虽然坎坷,但他在经历了偷窃老财钱财的事件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和悔恨之情。他最终选择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行为,向老财道歉并归还了赃款。这一行为表明,即便是在最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良知和道德感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小宝的觉醒,体现了人性在社会腐蚀下顽强不屈的精神。它说明,人性虽然脆弱,但并不容易被彻底摧毁。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也能够穿透黑暗,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四、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小宝和老财》中,还探讨了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影响。小宝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老财作为地主阶级,拥有着丰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小宝作为农民阶层,却生活在贫困之中,备受压迫和剥削。这种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宝和老财截然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
封建社会制度下,地主阶级掌握着土地和资源,掌握着社会话语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会压榨和剥削农民阶层。而农民阶层,由于缺乏土地和资源,处于社会底层,往往不得不逆来顺受,忍受剥削和压迫。这种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阶层的人性发展,让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五、现实主义思考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小宝和老财》,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现实主义作品。它通过对小宝和老财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意义。
- 揭露社会矛盾和不公:《小宝和老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矛盾和不公,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 批判人性扭曲:小说批判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揭示了贪婪、自私、冷漠等负面人性是如何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的。
- 颂扬人性善良:尽管社会环境恶劣,但《小宝和老财》中仍然表现了人性中善良、同情、抗争等积极的因素,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顽强。
- 警示社会变革:《小宝和老财》通过对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深刻刻画,警示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性的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小宝和老财》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复杂影响,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颂扬了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意义,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
人性,人格,人品之间有何区别
1、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形成人性的决定性因素,它在历史上是不断演变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性,就是要讲人道、讲道德,要尊老敬贤,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要孝敬老人,要讲真话,说实话,不损人利己,不能干不仁义,不道德的事,不能没有廉耻等等,这些都应该是人性的体现。
2、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常称为道德人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在人格主义哲学中,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将人归结为能进行各种精神活动的统一体,并认为人、我与人格是同义词,主张建立以上帝为主宰的人格世界体系,认为上帝是最高的人格,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指个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举止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由于各人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使各人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人格,即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征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
如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是靠企业家的人格和行为影响逐步建立起来的。
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是靠企业家的德才,创造精神、事业心、敬业精神,责任感,协调精神、职工的认同、信任感逐步建立起来的,企业靠企业家的人格形象,企业文化这面镜子实行准确定位,使社会有认同感,才能取得胜利。
3、人品是指人的品质、品格。
人品是人性、人格的升华,也就是说,它是人的比较高的境界,人品主要指人的品质,人的品质是作人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作人的最高准则,没有好的人品,就无法做人。
人的品格,是指人的品质的定位,品格高尚,人品就越好。
人品是人性、人格,人在社会的形象、是社会地位、公众形象的体现,它向社会、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品位、品格、品质。
你的品位越高,在公众的心目中地位越高,他们会以敬慕、敬仰的眼光看待你,你的言谈、举止、号召力、感召力就越大,名望越高。
你的品质越好,社会的信誉度越高,品质好,人们心里有话敢同你说,知道你不会出卖灵魂,就信赖你、敬佩你。
你的品格越高,在社会的人与人的交往中,越会便于沟通,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有种无形的亲合力和向心力。
品格越高,社会上公众越关注你,社会上的朋友越多,靠自己的人格、品格的魅力征服社会上的人们。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推行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向前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和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就要继承传统的文化、美德和道德,又要有展示自我价值和才华的舞台。
在社会大舞台上,用自己的聪慧、智慧、学识、才华和实干精神,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要改善生态条件、环境条件、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创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摘自 张传生《人性·人格·人品》
分析一部作品人性的表现?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他既是《雷雨》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他既是“大家庭罪恶”的制造者,又是周普两家悲剧的直接受害者;他既是剥削者、压迫者的化身,又是丈夫、父亲的实体。在他的身上,既有残忍冷酷的“兽性”,又有丰富多样的
“人性”。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 的摧残
文学的标准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
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第二,是语言达到最大限度的丰富性与包含性。
经典之作《雷雨》创作于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
突,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其中典型人物周朴园就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性”,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然而周朴园果真如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定性的那么自私、冷酷、专横、凶残和伪善,
是一个坏到没有丝毫天伦人性的人么?诚然,周朴园虽不是善性的人格化身,但鄙弃式地大批判又是否完全合理呢?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周朴园,曹禺先生自己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人性。
”他虽然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
笔者愚见,曹禺先生笔
下的周朴园,既是《雷雨》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这悲剧的承担者;他既是“大家庭罪恶”的制造者,又是周鲁两家悲剧的直接受害者;他既是剥削者、压迫者的化身,又是丈夫、父亲的实体。
周朴园是个十分真实的人,他身上有专横残暴的一面,但从人性论上分析,却也有善良、柔情的一面。
在他的身上,既有残忍冷酷的“兽性”,又有丰富多样的“人性”。
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 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 。
在封建官僚家庭长大的作者曹禺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制约性和人难以摆脱沉重历史负荷的现实,以及无处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所以在他的笔下周朴园的基本性格是专制。
作为封建家庭的一家之长,周朴园的权威是绝对的,封建文化传统要求赋予男人以绝对的权威 ,而这种权威性来 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认可,因此,周朴园对于社会与家庭权威地位的追求是封建文化所异化的男人成家立业的责任他正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统治中完成封建文化道德下男人的价值确认。
在这里,曾留学德国的新兴资本家周朴园,充当了作为文化遗传沉淀到他血液中的封建伦理的执法者。
这种对人的灵魂的深度剖析,既真实地写出了被封建意识扭曲的病态人格,也悲愤地揭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专制封建家庭无视人作为人所应当拥有的生存权利与正当要求。
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不会简单地褒贬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流露。
周朴园是那个时代 、那个阶级的“真实”的“人”周朴园,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应该从人性和阶级性的角度来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问题。
笔者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心态是矛盾而复杂的:伤害与悔恨交接,恐J嗅与思念相杂,冷漠与真诚同在,经历了伤害一怀念一相认一忏悔的擅变,显现出周朴园人性的沦丧与回归,揭示了周朴园作为“人”的复杂性。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爱?对此评论界有 比较一致的看法,都肯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之所以怀念侍萍,是一种情感的补偿 ,也是由于他人生道路上有许多歉疚和不如意。
周朴园虽然是一个万恶的资本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但我们不能孤立地仅仅从阶级立场上去分析他 ,说资本家就一定没有人性;周朴园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为了钱故意淹死小工这是他作为资本家的人性。
而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里需要温暖的感情,这也是他作为普通人的人性。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侍萍聪慧美丽、性格温顺、善良、贤惠,和侍萍的这一段朦胧的感情是永远也不会褪色的。
剧本第二幕中,鲁侍萍有这样两句台词:“三十年前,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在这里不用“你”,而用“你们”、“你们老太
太”,其实暗示了独自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他那个封建大家庭。
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最终他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终于抛弃侍萍,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仅鲁侍萍是牺牲者,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位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位就是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
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
剧本借四凤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吃素念经,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
周朴园为什么如此压抑 自己的感情,而惟独对侍萍念念不忘呢?剧本描写了30年来周朴园一直摆着侍萍的照片,客厅保留着原来的家具和摆设位置、保持原有的习惯,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
因为周朴园毕竟是一个惟利是图的资本家,当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时,就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最低的反应是安全的需要。
”一样,他首先想到保护自己。
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这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他的权利、名誉和地位受到威胁。
他重遇侍萍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但即使是这个时候,他对侍萍也不是无情无义的。
当周朴园了解了一切,并对完全认清的鲁贵也放下心时,才与侍萍恢复较正常的交流。
他要给侍萍五千大洋,甚至后来汇去两万大洋,完全对侍萍抱一种“你生我养,你死我葬”的态度。
他的这些行为虽然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伪善面孔,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罪过”的忏悔因素在内呢?这些都体现了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羞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也不能因他对以往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的自私、冷酷。
所以,如果我们把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仅仅看成一种阶级对立,简单地把他们说成是互相欺骗、没有感情的,那是不符合人性发展的。
我们只有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剧性。
《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 、本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
周朴园亦是如此,专制 、离经叛道的他作为恶者形象,有 自私、冷漠的一面,然而他的所为又具有反传统的色彩,对所爱的人充满温情,难以冲破人性的情感左右,这就是真实的周朴园,一个有着双重寓意的人 ,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人性和兽性 ,真诚和虚伪。
唯有如此,周朴园才成其为周朴园。
如果把他的性格简单化 、公式化 ,那么周朴园只能是一种观念的化身,一个标签,
一具僵.尸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文学形象。
因而 ,我所理解的周朴园在封建文化传统塑形下有着双重人格 :封建家庭绝对权威 的统治者与有着“丰富人性”的资本家。
尽管他的罪恶远远超过暂时复归的善性 良知 ,但能够还他一个生成的文化背景也许会更有意义吧!
以祥子为例,分析现代主义小说以人性为基础的突出特征 加分!
你要的答案: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
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
从人性异化发展到虚无,人成了社会的局外人。
对人生命运、未来理想的追求变得幼稚可笑、毫无意义。
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活着,尽可能强烈地感受到反叛和自由,没有责任心,没有罪恶感,没有同情,没有希冀,没有前途。
主人公明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他们随波逐流,嘲弄自己。
人物不再思考“生存与毁灭”,价值与意义,从痛苦自下而上到自由选择,从与其为正义尊严自杀到不如苟且偷生,他们不再表现出对主体和个性失落的叹息、悲哀和留恋。
从人性的异化衰落,进而变成了“虫”和“物”。
人物表现出扭曲变形,常常以自我戏拟形式出现,反讽和认同荒谬的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自嘲、沉默、颓废、反英雄特征。
文学的主体已经消失,人不再有主体意识可言,。
科学替代了理性,成为一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绝对力量,规定和统治了人。
人成了科学大符号系统,即社会秩序的奴隶和牺牲品,人时时处处置于“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种越轨和反抗,都将导致个人毁灭性的悲剧。
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人生成了一场悲剧性的闹剧。
人丧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渺小,华稽可笑。
补充: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
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
对事物的本来因素,对社会,对客体,对人只作展示,不作评价,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其审美价值与内涵让读者去思索归纳。
不仅不相信外在物质或历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象的内在世界。
从认识论走向了本体论,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文学的终极价值,把一切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是短暂的话语的产物。
把严肃性当作一种拙劣模仿、故作深沉而加以抛弃。
面对混乱的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异化,他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去思考社会、历史、人生、道德等问题,不再竭力去认识和阐述世界,不再承担文学艺术家崇高神圣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
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方面表现出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具有精深的哲理性。
另一方面大量再现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内容,展示人生的荒诞痛苦。
那种附庸风雅,严肃庄重,精英意识荡然无存。
作品充满了颓废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绝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