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电视剧》:一部历史巨制的评价与解读
《郑和下西洋》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历史电视剧,于2009年播出。该剧以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史实为基础,描绘了郑和船队横渡印度洋和太平洋,远航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壮举。
史实与艺术的融合
该剧在史实考证方面十分严谨,大量还原了郑和船队航海的细节。在艺术方面,该剧也颇有建树,人物塑造丰满立体,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堪称一部正剧与史诗的完美结合。
人物塑造
该剧中,郑和是一位英勇果敢、仁义宽厚的民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除此之外,该剧还塑造了其他众多人物,如明成祖、马欢、费信等,各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航海场景
该剧的航海场景恢弘壮观,特效制作精良。观众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海洋之中,近距离感受郑和船队航行的艰辛和壮丽。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明朝造船技术的高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冒险精神。
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次航海壮举,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盛事。该剧通过郑和船队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接触,展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方的特点。
评价与解读
《郑和下西洋》电视剧一经播出即好评如潮,获得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该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史学价值
该剧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进行了权威解读,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加深对明朝历史和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认识。
文化价值
该剧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航海精神和文化交流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该剧也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
影响和意义
《郑和下西洋》电视剧的播出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剧证明了中国电视剧在历史正剧方面的创作潜力,也为其他历史题材电视剧树立了标杆。
该剧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该剧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探讨了文化差异、文明对话等问题,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结语
《郑和下西洋》电视剧是一部历史巨制,在艺术、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该剧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相信这部电视剧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
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褒扬:明朝在各国之间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同很多国家建立了通好、通贡的关系,维持了世界和平秩序。
伟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批判: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最昂贵的形象工程。
不管对郑和下西洋如何看待,都不重要。
如今,我们应看重其对今的现实意义,才是明智之举:要有海洋意识。
回顾中国历史,中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
纵观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无不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家所普遍认同,这就是“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郑和之后,中国再没有一支伟大的船队,“禁海”政策,使中国迅速沦为海上弱国,这种情势一直持续到1840年,中国被西方的舰船欺凌。
所幸的是,今天,中国巨人的目光终于越过重重关山,开始进入浩瀚的海洋。
这应该是一个新时代新纪元的开始了。
寰宇地理之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公元15世纪中叶的一个黄昏,一位满鬓苍白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正穿过非洲最南端印度洋和大西洋交界的厄加勒斯特角(此地距南极圈仅差25度),仰望着碧海蓝天,指挥着大明船队千帆齐发,顺风破浪,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继承先帝的遗愿,向着海的尽头——神秘的欧洲大陆进发……这就是宏篇巨制《郑和下西洋》的大结局。
其实,电视剧的艺术化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真正的历史上的结局更让人为之心痛,63岁的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灯枯油尽,病逝于古里,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及一个伟大的航海时代因此终结了。
刚刚接触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吃过晚饭,无聊的翻转着手中的遥控器,当画面定格在这部戏的时候,并不是郑和下西洋,而是从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开始。
从此,晚饭后少了散步时间,却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风起云涌的时代,很久没有被一部电视剧这么吸引过了,我仿佛也成了架空历史的一个人物,追随这些英雄人物重温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剧中最浓墨重彩的就是朱棣和郑和两个人物,明成祖朱棣其实是叛乱起身,夺了侄子的皇位,但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却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以反对他的人。
永乐新政,力排众议,创郑和下西洋之壮举,前无古人;编纂永乐大典,堪称中国古代最全的一部百科全书;疏通京杭大运河,利国利民;迁都北京,鼎定北方之天下。
单是前两项,就足以堪称千古一帝!不在唐宗宋祖之下。
看来,历史功绩的确需要后人来评说。
永乐大帝,马背上夺天下,不亚于其父朱元璋,马下治天下则更胜一筹,刚柔并济,仁威并举,单凭一己之力创造了赫赫有名的永乐盛世。
大明船队正使郑和,忠心耿耿,早年追随燕王屡立奇功,从一个少年才俊成为为一代航海家、外交家,成为万世之楷模,千古之人杰,七下西洋,开辟多条新航线,远播中华之文明,成为我国对外航海、国际贸易之鼻祖,其开创的海上瓷器之路堪比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之桥梁。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使的万国来朝,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直到600年后,才有一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卫舰队到达当年郑和早就造访的非洲东海岸去剿灭索马里海盗。
更难能可贵之处,郑和出身本是一个太监,七尺男人尚不足以办到,更何况一个不健全的男人居然创立不世功勋!正如剧中明成祖指着大海对郑和说:“朕要赐你一片天,一片海,要赐你一个万世功名!”果不其然,600年过去了,无人不晓郑和,无人不敬郑和,再过600年我想也是如此。
故事的最后有些伤感,60多岁的明成祖在第五次御驾亲征漠北时病死在行军途中,年老力衰的郑和也被打入大牢,在宣德皇帝即位时才被重新起用,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时病死在路上。
这两个英雄人物心心相犀,无不让人潸然泪下,但同时又给本剧增添了一种悲壮的色彩。
唐国强,饰演过雍正、毛泽东等伟人,无不栩栩如生,由此声名大震,此次饰演永乐大帝,亦是画龙点晶,没有人知道朱棣到底长什么模样,但这个形象从神来说更是入木三分。
罗嘉良,本是香港一小生,此次饰演郑和,无论从气质上还是形象上,让人感觉十分贴切,感觉比真实的郑和画像更逼真。
这几年,荧屏上总是会过多的讲述那个辫子王朝的故事,孰不知,一个较少为人报道,很神秘但却辉煌灿烂的明王朝更值得我们去探询、去追溯……他是继唐宋盛世后,长达几个世纪乱世纷争、外族入侵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日月为明,星光璀璨,不仅诞生了大航海这样的壮举,更诞生了四大名著这样流传千古的光辉著作,虽有恐怖的东厂西厂、残酷的皇位之争,更有无数的文人骚客、才子佳人的传说,由于后面是长达300年的满清王朝的统治,所以这个夹在中间的这个大一统的汉人朝代更值得人景仰,留恋。
我想当年明月的红极一时,也是受益于此吧。
1405年,郑和就张开了下西洋的巨帆,虽然其中有着去寻找朱允炆的目的,但是船队带来的却不仅仅是这些,郑和,一个可以写进世界航海史的人物,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足足60年,比麦哲伦发现新航线早了足足80年,如果这只船队可以走的更远,如果明成祖和郑和可以活的再长一些,中国,可能就不会陷入后来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郑和对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陛下,财富来自于海上,威胁,亦来自于海上啊。
”同时代的泰西(如今的西欧和南欧)已经开始了航海的尝试,虽然当时他们的造船技术还不如明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几百年后,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攫取了无数的财富。
当然,历史不可以假设,好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的民族,今不比昔,国力渐渐强盛,但是郑和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那就是:开放、进取! 我庆幸生在中华,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够挺起自傲的头颅;庆幸生在当今这个时代,靠着祖先载下的大树,畅享和平。
停笔沉思,夜不能寐。
恍惚之中,我仿佛也同郑先生一同站立在甲板上,劈波斩浪,直挂云帆,去探寻那一个又一个未知的世界……
如何全面阐述和评价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介绍:郑和下西洋(明朝历史事件)编辑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1-7],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8]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10]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11]、“国用充足”[12-13];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评价编辑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
梁启超:“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瓦斯科·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穆斯林太监郑和的一生,是中国明成祖时期海洋扩张政策“最惊人的展现”。
郑和的成就清楚证明中国有称霸海洋成为海洋帝国的潜力,东南亚攸关中国经贸和国防的港口,郑和采取了积极干预内政手法。
意义编辑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促进海外贸易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永乐大典,造大船,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14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致使国库空虚,馈饷空乏。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
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另外,得到明室发出勘合的藩属国因可以于3个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宁波通商而向明朝国内输入了西洋货品,如芦荟、金镶戒指。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功迹包括推翻斯里兰卡王朝及苏门答腊君主、惩治了海盗并扶植马六甲一小渔村将其变成一强大国及货品转运站。
影响马六甲海峡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
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明成祖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
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而且明成祖是个军人,他想要超越成吉思汗式的功业,然而陆地上的帖木儿帝国、亦力把里、北元残部已经内附称臣,为了战争而生的朱棣只能领着大军满世界发泄他心中军人的欲望,既然陆地上再无对手明成祖只好把扩张的目光放到海上。
使明朝时的中国成了拥有东南半岛、朝鲜半岛横跨两半球的帝国,兼海权与陆权一体。
乃至明亡后朝鲜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
包括几任国王在内,朝鲜也不乏以“驱逐鞑虏,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极端复国主义者,朝鲜的孝宗国王甚至有“养精兵十万,出其不意,直抵关外”的具体军事构想。
19世纪下半叶还有朝鲜儒生自豪地说“唤我作大明人”。
意义编辑英国前证明郑和舰队环游世界的《天下总舆地图》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
证据出自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
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
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由于大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全烧了,所以国人今天看不到了。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
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
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