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动作、犯罪(类型动作也是戏剧动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动作和犯罪:一种复杂的关系
动作和犯罪作为电影类型,有着悠久的共同历史。从无声电影时代开始,动作场面就被用来增强犯罪故事的悬念和刺激感。犯罪分子通常作为主角或对手出现,他们的暴力和无情行为成为故事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动作和犯罪类型逐渐变得相互交织。动作场面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犯罪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这种融合创造了一个令人兴奋和引人入胜的电影体验,在其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动作带来的肾上腺素激增,同时又对犯罪的黑暗和破坏性本质进行思考。
标志性的动作犯罪电影
一些最具标志性的电影将动作和犯罪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教父》三部曲:这部史诗般的犯罪传奇以其令人难忘的暴力场面和错综复杂的家族斗争而闻名。《好家伙》: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经典黑帮电影描绘了纽约黑帮的残酷和无情。《夺宝奇兵》系列:《夺宝奇兵》将动作和冒险元素与犯罪情节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寻宝故事。《速度与激情》系列:这个广受好评的特许经营权以其高辛烷值的动作场面和犯罪元素而闻名,重点关注盗车惯犯和街头赛车手。《碟中谍》系列: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特工惊悚系列以其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和国际犯罪阴谋而闻名。这些电影展示了动作和犯罪如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强有力的、令人难忘的电影体验。
动作犯罪类型中的戏剧性元素
尽管动作和犯罪类型以其高能量和刺激性场面而闻名,但它们也经常包含强大的戏剧性元素。犯罪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后果,迫使角色做出艰难的选择并与道德困境作斗争。道德困境:动作犯罪电影经常探索犯罪的道德意义。主角可能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违法要么牺牲自己的原则。人物塑造:动作犯罪电影通常注重塑造复杂的角色。这些角色经常有缺陷和挣扎,迫使观众深入思考他们的动机和行为。社会评论:一些动作犯罪电影探索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例如腐败、不平等和暴力。
未来前景
动作犯罪类型不断发展,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动作场面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类型与其他类型进一步融合,例如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
结论
动作和犯罪类型的交织创造了一种令人兴奋且引人入胜的电影体验。这些电影提供了肾上腺素激增和发人深省的时刻,探索犯罪的黑暗和破坏性本质。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动作犯罪类型很可能继续吸引观众,并提供激动人心的电影体验。
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
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
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
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
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
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
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
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
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
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
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
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
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
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
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
“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
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
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它的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
京剧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
韵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
它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京剧的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念韵白。
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
比如,一个演员抬起一手,用水袖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假定另一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叫做“打背躬”。
看京剧不像看歌剧那样拘束,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可以随时做出反应。
比如,对演员高超的武功、优美的拖腔,对琴师演奏的精彩“花过门”,可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可大声叫好。
演员受到观众的鼓励,演得更加卖力,这样,台上台下呼应,剧场充满热烈的气氛。
(4)服装脸谱 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
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
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
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
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
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
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
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
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绯色,五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个“夜”;四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一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
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
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奔波凄惨的情境;文生的巾后垂的两条飘带,系到巾子边上,在左侧打个结,也可以表现出行色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
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
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
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
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
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
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
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
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
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
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
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
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
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
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
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
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什么叫戏剧?
戏剧 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是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英文drama)即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古代民族、民间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的。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构成了戏剧的特有艺术形式。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按情节的时空结构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人物 背景 台词 冲突 *** 主题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比如《雷雨》第二幕,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四萍,两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将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罚上升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 ,好地方。
”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
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最后,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戏剧是什么?(简介)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 *** 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1 戏剧小常识戏剧动作:(Action Of Drama)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动作作为戏剧的特殊表现手段。
他指出:戏剧模仿的对象(内容)是行动,而模仿的方式则是动作。
从表现的内容来说,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从表现手段来说,戏剧就是动作的艺术。
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
戏剧动作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它来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动作。
动作作为生活用语指的是人的举动或身体的活动。
在戏剧艺术中,所谓动作也包括形体活动,一般称之为外部动作、形体动作。
但是,戏剧动作的含义还包含着非形体的活动。
H。
贝克把动作分为外部动作与内心活动两大类,进而又把它分为以下五种:1、纯粹外部动作;2、性格化动作;3、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4、内心动作;5、静止动作。
J。
H。
劳森认为:在戏剧中,说话(台词)也是动作的一种形式。
也有人认为:把戏剧动作的实际完成方式,把它分为:外部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
外部形体动作指的是观众可以直接看到的动作方式;言语动作指的是对话、独白、旁白等等;静止动作又称停顿、沉默等等,指的是剧中人物既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又没有台词,从表面看处于静止状态。
之所以把它看作是动作的一种方式,是因为人物在静止不动的瞬间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通过演员的姿态、表情将内心活动传达给观众。
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可以分解为: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做什么,指动作的内容;为什么做,指动作的心理动机;怎么样做,指具体的动作方式。
其中,为什么做与怎么样做,是紧密联系的,前者制约著后者。
在剧本中,剧作家的提示一般只是做什么,演员要完成动作,首先应搞清楚为什么做(具体的心理动机),然后才能确立具体的动作方式。
同样,人物的每句台词(言语动作)也可以分……>>戏剧的定义是什么啊?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耽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drama) 旧时专指戏曲。
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现今在台湾地区也指电视剧。
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戏剧指的是什么? 不包括,戏剧是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围绕着演员的表演,戏剧包含着文学因素(剧本)、音乐因素(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及戏曲、歌剧中唱腔等)、美术因素(布景、灯光、舞台布景)、舞蹈因素(演员优美的动作、姿态)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艺术。
什么是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艺术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科是动作、表情等。
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请问:什么是戏剧里的甩腔?谢谢 戏剧里的甩腔一般是戏剧唱词的 *** 部位或尾部时出现,表现较为激烈或需强调时使用。
就是在一个字上唱多个音符,少则几个,多的可达几十个音符,形成跌宕起伏的旋律。
这种甩腔也不是每一个字都会出现,一般是在需要渲染的台词上运用甩腔,特别是在一句唱词结束的时候用得比较多。
例如: 评剧“夺印”一剧,小陈庄党支部书记何文进劝大队长陈广清,不要与村里的企图拉拢腐蚀村干部的人走的非常近的一段唱,“我良言苦口将你劝,你是水火不进不愿听…………我的话也许使你不高兴,广清啊,为党为群众我是一片真心呐——”这里的甩腔,是剧情发展到了 *** ,人物之间的交谈也较为激动,甩腔运用的就较为合理,有渲染、强调的必要。
根据剧情、剧中人物、演员嗓音的音域、有时候唱腔设计者也不用甩腔而是‘墩住’,就是戛然而止之意。
例如: 京剧“红灯记”,李铁梅在奶奶、父亲被鸠山枪杀、鸠山把铁梅独自一人放回家的一段唱:提起敌寇心肺炸…………这就是铁梅给你的好回答‘,铁梅唱到好回答的‘答’以后,马上墩住。
表现出气氛至极,同样也可以达到甩腔的作用。
因为此时剧情发展已经不允许再拖时间,墩住唱腔,就会有干净利索的效果。
[戏剧]什么是戏剧 什么是戏剧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是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drama)一词的基本定义,往往与其他名词混淆,例如:剧场(Theatre)、表演(Performace)等。
就戏剧、剧场、表演三个名词所包含的范围大小比较,三者是呈逐渐扩大的关系,也就是戏剧小于剧场,剧场小于表演。
戏剧指的是供演出,特别强调舞台上的语言,并且有明确作者(剧作家)的文本,是属于文学领域的创作,也就是一般中文所说的“话剧”,而剧场则是在舞台上关于文本以外的一切,包括灯光、音响、动作等综合性的艺术呈现,而表演则是更不只局限于舞台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互动,都可以视为是表演。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是没有西方名词中所谓的“戏剧”,也就是话剧的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歌剧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戏剧文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
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舞台无法演出的剧本。
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古代民族、民间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的。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构成了戏剧的特有艺术形式。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
戏剧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於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戏剧(文本)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种类: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有多种假说,主要认为可能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劳动或庆祝丰……>>戏剧和戏剧文学的概念是什么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文学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的剧本,即文学上的戏剧概念。
戏剧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一种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
什么是戏剧文学 10分 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
戏剧有广狭二义:一是话剧、歌剧、戏曲的总称,一是专指话剧。
狭义的戏剧文学也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则应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在内。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求采纳
戏曲花旦的基本动作
戏曲花旦的基本动作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以诗词、音乐、舞蹈、表演和戏剧性结构为主要特点,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呈现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和传递情感。
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有多个剧种,其中最知名的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粤剧、川剧、黄梅戏等。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曲调和舞台美学。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脸谱艺术而闻名;越剧则以细腻婉转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动作而深受欢迎。
戏曲作品通常选取历史典故、古代传说或文学名著等为题材,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唱词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动作、唱腔、表情和台词,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精通。
戏曲艺术不仅强调声、色、美的统一,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效果的追求。
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方面都十分重要,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