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掌控:摄影画面中的色彩和谐统一,既符合故事背景,又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摄影色彩的控制技术)
色彩是摄影画面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营造氛围,还能提升画面美感。色彩掌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摄影作品的整体质量。
色彩的控制技术
在摄影中,有许多技术可以用来控制色彩,包括:
- 白平衡:白平衡可以用来调整照片中的色温,使其更加准确地还原真实场景的色彩。
- 曝光补偿:曝光补偿可以用来调整照片的整体亮度,从而影响色彩的明暗度。
- 色调曲线:色调曲线可以用来调整照片中各个色调的亮度和对比度,从而改变色彩的整体效果。
- 色彩校正:色彩校正可以用来调整照片中特定颜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
- 创意滤镜:创意滤镜可以用来为照片添加特殊的效果,例如黑白、怀旧和十字滤镜。
色彩和谐
色彩和谐是指画面中不同颜色的搭配协调统一,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摄影中,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实现色彩和谐:
- 邻近色:相邻色是指色相环上相邻的两个或三个颜色,例如红色和橙色、绿色和蓝色。邻近色搭配在一起往往能产生和谐的效果。
- 对比色:对比色是指色相环上相对的两个颜色,例如红色和绿色、蓝色和黄色。对比色搭配在一起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类似色:类似色是指色相环上相差约30度的两个或三个颜色,例如红色和紫色、绿色和黄色。类似色搭配在一起往往能产生协调统一的效果。
- 单色:单色是指使用同一种颜色及其不同明度或饱和度的搭配。单色搭配可以营造出一种干净简洁的视觉效果。
色彩与故事背景
色彩在摄影中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美感,还要与故事背景相匹配。不同的色彩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例如:
- 红色:热情、兴奋、危险
- 橙色:阳光、温暖、活力
- 黄色:希望、快乐、友谊
- 绿色:自然、清新、和平
- 蓝色:平静、忧郁、悲伤
- 紫色:神秘、高贵、优雅
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摄影师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让观众更深入地沉浸在画面中。
实战案例
以下是一些摄影色彩控制的实战案例:

在这个例子中,摄影师使用了邻近色搭配,将红色、橙色和黄色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暖活力的氛围。

在这个例子中,摄影师使用了对比色搭配,将蓝色和黄色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个例子中,摄影师使用了单色搭配,将蓝色及其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干净简洁的视觉效果。
结语
色彩掌控是摄影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它需要摄影师具备良好的色彩审美和娴熟的控制技术。通过巧妙地运用色彩,摄影师可以增强画面美感,传递信息,营造氛围,并提升故事的感染力。
摄影艺术的美学
摄影艺术的美学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摄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活动,而是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美学艺术。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摄影中的美学。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通过摄影艺术表达或者宣泄内心的情感和认知,并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利用美学原理去发现和创造摄影美,对摄影意识的美学视角有着其独特的诠释。
一、摄影中美学视角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视角指的是人眼在观察某样物体时大概情况。
摄影中的视角则是指镜头视野大小所形成的角度,镜头视野的大小是由镜头焦距长短和像素大小来决定的,它与人的视角存着这本质上的差别。
摄影艺术价值的创造离不开美学的特性,也就是说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实际上指的是摄影师借助摄影器材,以日常生活的积累以及自身美学的基本素养为基础,从美学领域去发现和创造摄影美的活动。
二、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
摄影艺术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具有传统的美学特性,但是又有着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的美学特征,相对而言,摄影艺术还包含有视觉造型艺术的美学范畴。
(一)摄影技术具有纪实性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
摄影艺术纪实性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记录着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的摄影作品都属于纪实性范畴。
很多人认为纪实性的摄影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具象反映,并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可言,认为美学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虚无飘渺的东西。
但事实上,美是一种可视的具体的形象,摄影师对现实生活的记录是通过将自身的美学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情感融入到摄影作品当中,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
2007年的普利策特写摄影获得者雷内・拜尔,拍摄记录了一组单身母亲同被饱受病魔折磨的儿子的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单身母亲帮助儿子抗击病魔的点点滴滴,每一张照片都让人心生怜爱和感动,感动母爱的伟大,怜惜幼小生命的逝去,让每一位欣赏者都在心灵上得到启迪,这也正是纪实性摄影作品的美学艺术价值所在。
(二)摄影技术具有图像性
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而这种纪实性是通过以摄影图像方式表达的,图像纪实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摄影艺术的图像性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一副好的摄影作品,除了摄影师借助现代化的摄影设备和完美的构图,以及新颖的创作视角之外,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力会使得摄影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三、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的体现
(一)摄影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属于古典美学的范畴。
摄影作品的意境美是通过摄影作品的画面感以及其背后的内涵来打懂欣赏者的,从而使欣赏者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联想和想象,来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摄影作品有着不同意境,更多的是摄影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摄影作品的意境可以是风光景物、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实。
例如纪实性的摄影作品《翻越柏林墙》记录的是在柏林墙拆除以前,一些东德年轻人翻越柏林墙逃生的情景。
作品通过对几个东德年轻人表情、动作以及柏林墙上标语等的记录,描述了年轻人冒险翻越与对幸福的期盼的意境。
(二)摄影作品的内容美
摄影作品的内涵是摄影作者内心情感和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
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美学视角和艺术欣赏魅力等都是作者美学以及文化素养的体现。
摄影作品的表现内容离不开构图、形式、光线、色调等基本元素的运用,摄影师通过其独特的的美学视角,通过对这些基本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来进行情感的表达。
具有丰富内容的摄影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并且能使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很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的摄影作品,作者往往通过构图和光线、色彩上的运用,传达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且通过对光线巧妙的运用,来烘托一种神秘的氛围,从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向往。
(三)摄影作品的形式美
摄影作品的形式美是将自由的形式与其所构成的形式方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摄影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具有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而往往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传达其想要表现的内容,摄影师通过线条、光线、色彩等的摄影语言形式的表达,来反应其内心的情感,其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以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来对客观事物在镜头中的情感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摄影师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摄影师的美学素养和生活的积累。
(四)摄影作品的造型美
摄影作品的艺术造型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在空间、形式上的造型关系在整体上的表达。
光与影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摄影作品的光影技术通俗的来将就是光线在摄影作品中所形成的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并相结合的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整体上的造型美。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想要追求光线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摄影作品,不需要掌握一定的光影及透视变化的原理。
而且摄影作品的曝光时间是摄影是所极力追求的视角。
通过用极高的快门速度来对瞬间变化着的事物进行拍摄记录,这种事物的瞬间变化稍纵即逝,是我们人眼很难观察到的。
最经典的作品就是哈罗德・艾杰特博士捕捉到的苹果被子弹穿透的瞬间,带给人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
四、结语
摄影艺术源于生活,其美学艺术价值却又高于生活,其更多的是对生活中审美的艺术升华。
摄影艺术借助摄影手段和技术,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来发现和创造着摄影美。
一幅具有美学价值的摄影作品除了是摄影师高超的美学视角的反映,还应具备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魅力。
因此,摄影师要想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更需要从美学的视角进行大胆实践和创新。
去龙口南山景区游玩,如何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在龙口南山景区游玩时,想要拍出好看的照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光线利用:自然光线是拍摄好照片的关键因素之一。
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这样的黄金时段进行拍摄,此时的光线柔和,能够为照片增添一种温馨和浪漫的氛围。
中午时分的阳光较为强烈,容易造成过曝或者阴影过于明显,不利于拍摄。
构图技巧:合理的构图能够让照片更加吸引人。
可以尝试使用三分法、对称构图、前景引导等技巧,让画面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可以将南山的风景作为背景,通过在前景放置一些有趣的元素,如花朵、石头等,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进入画面深处。
色彩搭配:注意画面中的色彩搭配,避免过于单一或者杂乱无章。
可以利用景区内的自然色彩,如绿色的树木、蓝色的天空、红色的建筑等,通过对比和互补来增强视觉效果。
人物安排:如果在景区内拍摄人像,可以让人物与环境产生互动,比如靠在古建筑旁、坐在石凳上等,这样可以让照片看起来更自然、更有故事感。
同时,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尽量捕捉到最自然、最有感染力的瞬间。
使用长焦镜头:如果想要突出某个特定的景物或者远离人群拍摄,可以使用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能够压缩空间感,让远处的景物显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漂亮的背景虚化效果。
后期处理:拍摄完成后,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对照片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让照片的色彩更加鲜明;或者通过裁剪来优化构图,去除画面中不需要的元素。
但要注意保持照片的自然感,避免过度处理。
注意细节:在拍摄时,注意观察景区内的小细节,如古建筑的雕刻、花朵的露珠、树叶的纹理等,这些都能够成为照片中的亮点。
多角度尝试: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位置拍摄,多走动、多变换角度,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捕捉景区的美。
有时候,低角度或者高角度拍摄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耐心等待:有时候,等待是为了捕捉到最好的瞬间。
如果遇到天气变化或者特殊的光影效果,不妨耐心等待,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短暂而美好的时刻。
尊重环境:在拍摄过程中,要尊重景区的环境和其他游客,不要为了拍照而破坏植被或者影响他人。
文明摄影,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总之,拍出好看的照片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观察,结合技术与创意,才能捕捉到龙口南山景区的独特魅力。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摄影构图中表现作者的意图
一、重点突出主体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大体可以分为4个部分:主体、陪体、环境和留白。
主体是摄影者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画面结构的中心,也是画面的趣味点所在,应占据显著位置。
它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
可以说,没有主体的画面是不能被称为一幅完整的摄影作品的。
一般来说,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突出主体,让被摄主体充满画面,使其处于突出的置上,再配合适当的光线和拍摄手法,使之更为引人注目;另一种是间接表现主体,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渲染,烘托主体,这时的主体不一定要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但会占据比较显要的位置。
重点突出主体的方法具体有以下8种:① 以特写的方式来表现、突出主体;② 将主体配置在前景中,这样不仅能够突出主体,还能为画面摄取更多的元素;③ 利用在影调或者色调上,与主体有鲜明对比的背景来衬托主体;④ 利用明亮的光线来强调主体;⑤ 虚化背景,进一步突出主体;⑥ 利用汇聚线等具有指向性意义的客体来向主体汇聚,起到一定的视觉指向性;⑦ 把主体设置在画面中心或者稍稍偏左或偏右的位置;⑧ 利用一定的拍摄角度来突出表现主体。
二、以环境烘托主体在摄影画面中,除了主体和陪体外,还可以看到有些元素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一定的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
对于处在主体前面的、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称之为前景;对于处在主体后面的,称之为背景。
在摄影过程中,对于画面的背景选择,摄影者应注意3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首先,摄影者要善于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间和地点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前提,以方便欣赏者对作品的了解。
其次,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
摄影本身就是“减法”,在摄影过程中,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摄影者可以采取多种摄影技巧来达到这种效果。
比如,用仰拍的方式就可以避开地面上的杂乱景物,而以干净的天空作为背景;用俯拍的方式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可以使主体轮廓清晰,同时获得简洁的背景;利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用长焦镜头虚化杂乱的背景,主体会更加突出。
这些方法都可以得到简洁的背景效果。
再者,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色调或者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从而加强视觉上的力度。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炼准确,使视觉形象得到完美表现。
三、空白:创造画面意境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的,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
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他景物,由于各种摄影手段的运用,这些景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对象。
虽然空白部分并不是实体对象,但是它在画面中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要使主体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
如果将主体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整幅画面才会具有吸引力。
其次,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只有画面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可能发生变化。
当然,摄影者要注意空白与实体对象的面积比例。
最好不要使两者在画面中所占有的比例相等,否则画面会显得呆板。
再者,空白的留取能够给物体一定的运动空间。
尤其是在拍摄有向前冲势的人或物时,在画面前方留有一定的空白,运动中的物体才有伸展的余地,同时也符合了欣赏者的视觉习惯。
常用的构图技巧:一、形式美的构图形式(1)九宫格构图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前面以讲过,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
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
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
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
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
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2)十字形构图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
但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
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
所以说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3)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这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
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
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
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4)三分法构图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
也可表现大空间,小对象,也可反相选择。
这种画面构图,表现鲜明,构图简练。
可用于近景等不同景别。
(5)A字形构图A字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以A字形的形式来安排画面的结构。
A字形构图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具有向上的冲击力和强劲的视觉引导力。
可表现高大自然物体及自身所存在的这种形态,如果把表现对象放在A字顶端汇合处,此时是强制式的视觉引导,不想注意这个点都不行。
在A字形构图中不同倾斜角度的变化,可产生画面不同的动感效果,而且形式新颖、主体指向鲜明。
但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需要经验积累。
(6)S字形构图S字形构图,在画面中优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曲线的美感。
S字形构图动感效果强,即动且稳。
可用于通用于各种幅面的画面,这就根据题材的对象来选择。
表现题材,远景府拍效果最佳,如山川、河流、地域等自然的起伏变化,也可表现众多的人体、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以及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
S字形构图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从画面的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
(7)V字形构图V字形构图是最富有变化的一种构图方法,其主要变化是在方向上的安排或倒放,横放,但不管怎么放其交合点必须是向心的。
V字形的双用,能使单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单用时画面不稳定的因素极大,双用时不但具有了向心力,而稳定感得到了满足。
正V形构图一般用在前景中,作为前景的框式结构来突出主体。
(8)C形构图C形构图具有曲线美的特点又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画面简捷明了。
然而在安排主体对象时,必须安排在C形的缺口处,使人的视觉随着弧线推移到主体对象。
C形构图可在方向上任意调整,一般的情况下,多在工业题材、建筑题材上使用。
(9)O形构图O形构图也就是圆形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圆心中所形成的视觉中心。
圆形构图可分外圆与内圆构图,外圆是自然形态的实体结构,内圆是空心结构如管道、钢管等,外圆是在(一般都是比较大的、组的)实心圆物体形态上的构图,主要是利用主体安排在圆形中的变异效果来体现表现形式的。
内圆构图,产生的视觉透视效果是震撼的,视点安排可在画面的正中心形成的构图结构,也可偏离在中心的方位,如左右上角,产生动感,下方产生的动感小但稳定感增强了。
如果摄取内圆叠加形式的组合,可产生多圆连环的光影透视效果,是激动人心的。
如再配合规律曲线,所产生的效果就更强烈,如炮管内的来复线,即优美又配合了视觉指向。
(10)W形构图W形构图,具有极好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人物的近景拍摄。
其在背景及前景的处理中,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运用此种构图,要寻求细小的变化及视觉的感应。
(11)口形构图口形构图也称框式构图,一般多应用在前景构图中,如利用门、窗、山洞口、其它框架等作前景,来表达主体,阐明环境。
这种构图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使人感觉到透过门和窗,来观看影像。
产生现实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是强烈的。
二、 形式美线性构图结构线性构图在摄影中是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线”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又是构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制造面积,产生节奏,表达多种象征性种功能。
线的性格表现为:粗线强劲,细线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如:垂直的线条,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横线象征着宁静、宽广、博大;斜线象征着动态和不安定的感觉,也可以。
由于的缘故,通向远方,斜线在这里就体现处了一种纵深效果。
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
。
(1)黄金分割前面已对将黄金分割进行了论述,在这里主要是线形结构的应用,增强黄金分割在线形中的感知意识。
在新闻摄影中经常遇到自然或人工产生的线形影像,如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线形影像,大到地平线、河流、山川等,小到树木、叶片、花朵,动物、昆虫等形体结构,特别是人体结构关系。
在人工环境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了,如建筑的门窗及外形边框、电线、水渠、柜橱、书桌;常接触的书本、报纸、杂志等;因此,新闻摄影应用黄金分比在线形构图中,是体现美感的有效方法。
(2)对角线构图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在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式,表现出纵深的效果。
其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
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
因此对线性的把握是摄影构图运用线的关键。
(1)横线构图利用横线构图能在画面中产生宁静、宽广、博大等象征意义,但单一横线容易割裂画面。
实际上在摄影中会经常出现横线,如地平线等。
因此在摄影构图中忌讳横线从中心串过,一般的情况下,可上移或下移躲开中心位置或摄影中所说的“破一破”就是在横线某一点上安排一个形态,使横线断开一段。
此单一横线的掌握难度要大一些,而多条横线线的组合,在摄影中的掌握要容易一些,而且非常有趣。
如在多条横线充满画面时,可在部分线的某一段上安排主体位置,使某些横线产生断线的变异。
这种方法主体突出明显,富有装饰效果。
(4)竖线构图竖线构图要比横线构图富有变化,单一线时也存在和横线一样不足的地方。
但多线时变化相对的要多一些。
如对称排列透视,多排透视等都能产生有时想象不到的效果。
竖线,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其摄影面对的自然竖线要多于横线。
如树木、电杆、柱子等等。
竖线所产生的变异效果非常醒目。
(5)曲线构图曲线构图所包含的曲线为,规则形曲线和不规则曲线。
曲线则象征着柔、浪漫、优雅,会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感觉。
在摄影中曲线的应用时广泛的。
如人体摄影,就是呈现人体的曲线美。
表现形态的纹理都能产生优美的画面。
构图运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曲线的总体轴线的方向。
其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可以运用对角式、S式、横式、竖式等。
另外曲线和其它线综合运用更能产生突出的效果,但把握的难度要大一些。
(6)不规则线的构图不规则线的构图是很麻烦的事,掌握不好的话,很容易弄乱画面。
不规则线其本身存在着多样的属性。
如杂乱的、抽象的、理性的、神秘的等等,单一不规则线段也存在着视觉指引性,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奇特画面效果。
如果将杂乱的不规则的线充满整个画面,这时再把简捷的主体形态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可出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会呈现出抽象的、神秘的画面气氛。
摄影构图的影调摄影画面的影调,是被摄体,由光源照射所形成的受光面到背光面之间而产生的影调和整个画面受光产生的整体影调组成。
在自然光源(太阳)下,会产生不同的受光面及影调。
因此,影调具有方向性,总体可分为:正面光、侧面光、背面光。
在人工光源下也可产生方向性效果,这主要是灯光运用所产生的结果。
影调是体现画面形式表现的主要因素,也是组成摄影构图形式美的基础。
可以从摄影与绘画区别的角度来理解影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是,绘画是用颜料和画笔通过人的主观意识和技能在画布上作画,来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
而摄影是用照相机对现实存在影像的直接摄取;是通过相机所携带的感光媒介来记录影像,摄影者本身是通过对影像的选取过程,来体现审美意识和情感。
所以说,绘画是颜料形成的画面;摄影是光影形成的现实影像。
影调在摄影画面中存在着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整体性;二是个体性。
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整体性占主要地位。
摄影是通过光的作用在画面上形成的影调,呈现出整体与个别影调所蓄含的信息与审美意识。
并通过传播与展现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信息与审美特征,这种体现是双向的沟通。
一是主体(作者本人)二是客体(受众),通过主体的赋予,客体而感受。
因此,对于影调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使得各种有差异的影调在画面中,相互之间产生关联,从而构成一种体系,一种视觉画面关系的影调。
影调是画面中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的基础,是摄影构图研究形式表现的基础。
在摄影画面中,影像与影像的关系,影像与色彩的关系,均可通过影调一定的组合方式而产生一种内在联系,并通过影调去表现美,去体现一种审美特征。
影调在摄影画面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影调在选取摄影画面时,应充分考虑到前景、中景、背景等影调与主体的影调因素。
过于简单了就单调乏味,而太复杂时又显得杂乱,这就需要在简单与复杂之中寻找一种美的秩序规律。
秩序是自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
形态的秩序可分为两类:①主从律当人们用相机对准远处主峰时,特别是用广角镜头观看群山时,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这种在高低、大小之间的对比中,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
低小的山峰,拥围着高大的山峰。
这就是说形态的多样性可构成视觉的丰富性,从而提高视觉兴趣。
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差别较大的不同形态时,可通过方向、距离、角度等调整形态的面积、大小比例关系,来构成画面影像的基本影调关系。
一般主体聚焦点的影像起主导作用,其它影像起呼应与补充作用。
二者之间有主有从、有对比又相互衬托,从而构成协调。
②整一律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但要有个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去表现个性,寻求变化就显得不生硬。
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的东西,在相同中找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说画面形式体现整体影调要一致,但细节要有不同的变化。
在新闻摄影画面形式表现中,通过对“近似”、“渐变”原理的利用,可构成影像之间较紧密的内在联系,造成一种互相呼应的影像群体,形成在整体之间既有丰富变化的特点,又有统一秩序规律的影像调子。
2.黑白影调黑白影调是指在摄影构图中,影像明度关系所构成的总体倾向,如黑白摄影。
可用0度来表示黑,用l0度来表示白,在其影像受到光线照射后,分别有不同的受光面就形成了不同含量的黑与白影调,产生等差的九种不同明度的灰。
这样就可以得到从黑到白的十一个明度层次的明度系列色标。
将这个明度色标划分为三段,从0度至3度,称之为低明度区;从10度至7度,称之为高明度区;中间从4度至6度明度这一部分,称之为中明度区,对比的差别在3个色阶以内的,我们称之为明度的弱对比(也叫低调对比)。
明度对比的差别在3至5个明度阶之间的,是明度的中对比(也叫中间调对比)。
明度对比的差别在5个明度阶以上者,是明度的强对比(也叫高调对比)。
不同的明度调子给人感觉不同。
如:高调明朗、开阔、清晰,低调沉闷、压抑;低长调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中间调则带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印象。
在摄影构图中,运用不同的调子组织画面关系,可构成画面的不同效果。
3.彩色影调在摄影构图画面形式表现中,特别是彩色摄影,色彩对渲染画面表现气氛、传达某种信息,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构成画面色彩调子的因素,除明度关系外,还有色相、纯度、冷暖、面积、光线等诸多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调子的构成,首先取决于在画面中哪一种色彩的面积最大。
大面积,占有明显优势的色彩,可构成画面色彩关系的主调。
在这种明确的主调中,再依据安排画面中的其它色彩分。
在色相环中距离近的色彩,调和感强,距离远的色彩对比性强。
通常习惯将其不同距离、角度由小到大的色相关系分为同类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15。
角左右的色相对比关系)、邻近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45。
角左右的色相对比关系)、异比色(在色相环中距离在120。
至197。
之间的色相对比关系)、互补色(在色相环中距离为180。
角的色相对比关系)。
其中色相对比最强烈的色彩关系是相距180。
角的互补色。
而同类色的对比关系则可视为是对色相起调和作用、成为色相间相互联结的纽带。
对于色彩关系中体量差别较小,而在色相环中又相距较远的色彩画面的色调构成,通过在相互矛盾、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中,分别调入同一种色彩因素,使之产生相异性质的色彩联系,从而产生某种共性,构成调子。
比如,可分别在刺激性很强的一对补色红和绿中,调入白、灰或黑、蓝、黄、红、绿等同一种色彩,可产生调和作用。
①在相异质的色彩中混入同一种颜色,从而强化其相貌的“血缘关系”。
②在相异质的色彩画面中,用同一种色彩进行装饰、点缀,从而构成色彩的视觉同化效果。
②在相异质的色彩区域周围连贯同一种颜色,使矛盾较强的色彩不能直接的接触。
④在画面中补充一些在色相环中居于相异质色彩之间的颜色,使其起到对异质色彩矛盾的调合、渐变作用。
色彩的纯度关系对不同色彩关系的调子形成,也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同一色相因纯度的差异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色彩调子的表现中,用不同的纯度关系相配合可构成色彩调子在层次上的丰富性。
在摄影构图表现形式中,色彩调子的确定主要还应以影像为基础,根据画面形式的表现功能,需要与形式美的规律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关系因素,使色彩的调子成为画面形式的表现语言。
4.影调表现技巧表现不同的画面意境,需要不同的形态结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处理手段、不同的表现技巧。
以同一种生活中的原型为素材,如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去处理,可构成不同的视觉质感、不同的审美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技巧的多元化可丰富形式美的表现语言,有利于独特风格的表现,有助于提高对画面形象的视觉趣味,增强画面形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影调表现技巧很多,相机不同方向、角度、位置的变化,都会带来光线的不同变化,而改变着影调的效果。
如果变换镜头、感光软片或选用虑色镜等,表现空间更加拓宽。
诚然,画面影调表现技巧虽然很多,但在具体的摄影画面形式表现中,应根据主题对象的需要,来选择画面形式效果,才能有效的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5.影调动势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运动、变化的规律。
摄影构图形式表现也应体现这一运动规律,因为摄影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画面表现形式,其画面形式的组合也不可能脱离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法则。
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规律。
在摄影构图形式的表现中,一种动势的表现,是通过影调来取得的,但在影调的表现中要本着局部的影调要服从于整体影调;通过对比的美、和谐的美、节奏的美、韵律的美、比率的美、平衡的美、运动的美……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法则的综合运用,来对摄影画面动势美感加以创造性的表现。
摄影对象的主体,是来自于客观存在,在画面形式表现中,应大胆、理性地创造和完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对画面的整理过程,也就是剪裁的问题,剪裁取舍是对画面形式整体组织关系的局部增减,达到每一个局部都服从于整体的需要。
总之,构图是摄影作品成为佳作的主要方面,这一点是所有摄影人所公知的。
对摄影构图的理解及快速反映,应是摄影家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