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一部饱含历史情怀与时代变迁的史诗级电视剧 (京华烟云的作者)
作者介绍
《京华烟云》的作者是林语堂,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主席。林语堂以其幽默风趣的散文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而闻名。《京华烟云》是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于1938年在美国发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故事背景
《京华烟云》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北京,当时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小说以姚木兰和曾荪亚两大家族的命运为线索,描述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人物形象
《京华烟云》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姚木兰是小说中最核心的角色,她是一位美丽聪慧、坚强独立的女性,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曾荪亚是一位思想激进、爱国热忱的青年,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慈祥睿智的老太太姚老太、精明算计的大奶奶姚慕雪、正直仁厚的曾朴、温柔贤惠的二奶奶曾亚清等。这些人物性格各异,命运起伏,共同构成了《京华烟云》波澜壮阔的画卷。
历史情怀
《京华烟云》饱含着浓浓的历史情怀。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和曾荪亚两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变迁。小说中详细描述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林语堂在小说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冷静客观,既有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反思,也有对新思潮和新思想的肯定。小说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了解历史,也能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艺术特色
《京华烟云》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其艺术成就也十分突出。林语堂善于用幽默风趣的笔触描绘人物和故事,使小说读起来轻松愉快,引人入胜。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生动自然,既有京味十足的北京土语,也有文言文的典雅华美,体现了林语堂深厚的语言功底。
《京华烟云》的画面感也非常强,林语堂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环境和人物的神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小说中的许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姚木兰在新婚之夜对曾荪亚的告白,曾亚清与二杂在雨中相遇,姚老太在树下与孙辈嬉戏等。
影响与评价
《京华烟云》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1988年由赵宝刚执导、刘晓庆、王姬主演的电视剧版本最为经典。这部电视剧忠实还原了小说原著,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京华烟云》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小说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很高,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2006年,《京华烟云》被评为中国现代百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结语
《京华烟云》是一部饱含历史情怀与时代变迁的史诗级电视剧,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生动画卷,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文学评论
11月20日,电视剧《京华烟云》在央视上演大结局。
人们对电视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至少让《京华烟云》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对《京华烟云》来说,这说不清是幸运,还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里对于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招人骂的文化现象之一。
因为这类电视剧无一例外地和原著严重脱节。
从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华烟云》,很多戏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没有保留原著的意思。
当代导演总是在犯两个毛病:在艺术上没有主见,坚信英雄必须配以美人,爱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节一定要跌宕,这样才能让人喜欢。
《京华烟云》的主创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同时,他们在艺术上又自作聪明,坚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语堂还伟大。
这也符合“改编”的意思:大刀阔斧地改,然后再编出点儿新鲜东西。
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很多,主要的问题还是所谓的“味道没了”。
从时间上,30多年的情节被压缩到了十几年,据说可以增强矛盾冲突,提高戏剧性。
不过让人怀疑,真实的用意恐怕还是怕赵薇演不了中年妇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爱看,因为妙龄少女和风韵少妇总比40来岁的老大姐吸引眼球。
而《京华烟云》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于它史诗性的波澜壮阔,3个大家族,历经1900年义和团运动,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溃、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洋军阀征战与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样波澜起伏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小说中,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现代文学史中的《清明上河图》。
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语堂原来追求“儒道结合”的人生态度,后来他的女儿林如斯也曾撰文说,《京华烟云》的最大优点在其哲学意义。
林语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开宗明义地将木兰称为“道家的女儿”,他希望用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境界写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可以说,《京华烟云》的重点不在于爱情纠葛,而在于文化意境,这样一个态度,却并不是电视剧导演感兴趣的。
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这时候重新回顾一下林语堂版的《京华烟云》,恐怕别有一番味道。
很多中国作家是靠英文好而闻名的,林语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那时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数都是中国文化的迷恋者,过分一点的有辜鸿铭用一个茶壶两个茶碗的比喻来支持一夫多妻制,温和一点的林语堂也在艺术上对《红楼梦》推崇备至。
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
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译为《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些评论者对这种写法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翻版不算什么本事。
不过应该想到,林语堂参考的可是《红楼梦》。
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个红楼梦,恐怕没有几个能写得好的,也没有几个能比林语堂翻得好的。
从这个角度讲,林语堂的艺术水平不应该受到质疑。
《京华烟云》写成于1939年,英文版70万字,分3卷,共45回。
出版后卖出了5万册,销量很大,还被《时代》周刊誉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林语堂的挚友赛珍珠也对《京华烟云》评价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奖。
她说道:“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但林语堂最终没有获奖,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和赛珍珠决裂了。
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的翻译风波林语堂自己希望《京华烟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海外的影响。
在译者的人选上,林语堂曾经看好郁达夫,他认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
可惜的是,郁达夫在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翻译之后,就在苏门答腊遇害了。
直到1941年,第一个完整的翻译版《瞬息京华》才正式出现,可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为此告诫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
”到了1977年,台湾推出了张振玉的译本,名字也改为《京华烟云》。
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从而也使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
但在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这一次又改名为了《瞬息京华》。
但此时《京华烟云》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这部大作,普通读者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京华烟云》。
这种用英文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来的翻译和读者的接受都带来一些麻烦。
总有人推测,假如当初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可能艺术性会更加完美。
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不免要有缺失。
但也可以推测,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么再翻译成英文也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海外反响了。
翻译的流失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林语堂将遗憾留给了中国的读者。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已经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从中文版再改编的三手版本了。
而且电视剧改编得与原书差异太大,就算看过电视剧,再找本书来读一遍,也不能算作原汤化原食了。
评论木兰姚木兰的儒道兼容如果说宝钗是封建社会儒家的理想女子,那么木兰则是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是语堂先生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完美女人,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
由于温存善良的母亲的传统教育,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与宝钗一样是一个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华、智慧远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运用这种智慧影响着男人;具备宝钗式的美德,很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世俗的生存智慧。
当然,在这种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兰的妹妹莫愁是有过之而不及的。
但是,木兰的自由与梦想,青春与热爱,则是他们所远不及的,而这也是语堂先生之所以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的原因之所在。
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她一双天足,不裹脚;会吹口哨儿、唱京戏以及收集、鉴赏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规矩,男孩子就应当坏,男女应当平等。
正因为天性自由热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兰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丽,拥有与曼妮、暗香纯洁而热烈的女性友谊,与立夫超乎友谊之上的真挚、美好感情,与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子女浓烈的亲情,与荪亚的婚姻也和谐美满,在情感和命运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缺憾。
因此,相对《红楼梦》众多女性悲剧之一的宝钗,木兰无疑要完美的多。
尽管宝钗性格相对完善,拥有亲情、友情,但终因太藏愚纳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当然,宝钗的婚姻不幸有着造化的因素,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宝钗确实是很不幸的。
至于木兰跟孔立夫之间的感情纠葛,木兰应该是没有缺憾的。
不凭别的,就凭她们婚后的美满生活和俩人之间一生的相知相助。
木兰和立夫之间是有着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爱情味道的,只是,他们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预示的:“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
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
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
”木兰的金命配荪亚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并且,木兰与立夫还能终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
尽管一个立夫值三个荪亚,木兰自身才华也远超荪亚,但木兰仍有智慧把与荪亚的婚姻经营得美美满满,与立夫的感情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相比于现时代女性事业、婚姻的众多困惑,木兰无疑是一个理想。
木兰思想自由、坚毅刚强,在关键时候能有大智大勇,在众人促手无策之时,机智的救出立夫;木兰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因此,若是在当今社会,木兰的事业肯定会青山不老、长盛不衰。
但不管木兰的事业再怎样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兰仍旧只会做着她的妻子、母亲和女儿。
因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和理想,虽然儒家的俗世理论使她精于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于众人,但道家的逍遥思想更能使她超脱于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体验自身的感受和思想。
也就是说,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兰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指向木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兰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爱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东西。
纵观木兰的一生,她勇敢坚强,才气焕发,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
她夜访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爱女,坚强的活着;特别是最后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抗日民众之一的俩次升华,更使得木兰有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注,从而转变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女性。
因此,从薛宝钗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兰的超于世俗的个人生存智慧和超于个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并包,中国女性经历了一个从旧式的为男人活着的个人生存智慧到追求个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对民族的关注的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继续下来,就是我们当今的男女平等的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达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来阐释呢?那必是另一位大师的责任了,只是,笔者对这样一位大师的出现充满了期待和盼望。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1】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
《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
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
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
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
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
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
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
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
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
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
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
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
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
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
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
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2】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
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
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
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
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
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兰她也不是如斯。
她没有反抗,也没有因为荪亚的外遇而大发雷霆。
人们说她太懦弱,其实聪明如木兰,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木兰之所以是木兰,因为她懂什么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
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
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
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
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
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
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3】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
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
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
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
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
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
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
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
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
《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
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
《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
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
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
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
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
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
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
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
虽然我比较喜欢我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林语堂《京华烟云》内容简介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
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
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
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曾荪亚:出身名旺家庭的曾家三少爷,是一个聪明,有胆实,极具叛逆性格的人物。
迄今为至,做的最让父母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娶了京城有名的才女子木兰为妻。
然而,由于不喜欢木兰,出现了作为第三者身份的曹丽华。
目前故事情节的主线也正是荪亚。
被爱冲昏头的荪亚,竟然用木兰当做保护曹丽华的挡箭牌,这一点着实让人心寒。
孔立夫:自信,大度,才识渊博,略带迂腐的进步青年。
虽与木兰两情相悦,但因造化弄人,只能作为一生知己。
这也是此剧情节中最让人感到惋惜的。
姚莫愁:同姐姐木兰一样,美丽,大方,知书达理。
不同的是她们的性格。
与木兰相比,她更现代,敢爱敢恨。
是全剧中能让人眼睛明亮的角色。
如果说木兰能让人感动,那么莫愁能让人激动。
就先说这几个主要人物,因为CCTV1现在才放到20集,只看了这么多,就先写这么点。
就看的这些剧情,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荪亚。
虽然处在三角恋爱中,家有贤妻,外有美眷,但他爱的光明磊落,爱的彻底,爱的让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