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哲学)

hbo9个月前发布 howgotuijian
476 0 0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人的本性是什么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他们认为,人类是唯一理性思考的物种,这种能力使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理性使我们能够解决问题、计划未来并做出道德判断。其他哲学家则认为,人的本性不仅仅是理性的。他们认为,人类也有情感、欲望和弱点,这些因素与理性一样塑造着我们的行为。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的。他们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互动才能生存和繁荣。社会性使我们能够合作、分享知识和建立社区。其他哲学家则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完全是社会性的。他们认为,人类也有自私、竞争和侵略的天性,这些因素可能会与我们的社会性本能相冲突。

那么,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通过探索不同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以及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

人的本性理论

关于人的本性,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一些最常见的理论包括:

  •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他们认为,人类是唯一理性思考的物种,这种能力使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理性使我们能够解决问题、计划未来并做出道德判断。
  •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经验塑造的。他们认为,我们从经验中学习,我们的行为是由这些经验塑造的。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固定的或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人类在出生时是空白的,并且通过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性。存在主义者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建构的。他们认为,我们从社会中学习我们的行为和信仰,并且我们的本性是由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人的本性的影响。

人的本性辩论

关于人的本性,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一些最常见的争论包括:

  • 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主要争论之一是理性在人的本性中的作用。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经验塑造的。
  • 自由与决定论:存在主义者和社会建构主义者之间的主要争论之一是自由意志在人的本性中的作用。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可以创造自己的本性,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建构的。
  • 哲学

  • 善与恶:关于人的本性,另一个常见的争论是善与恶的本质。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天生善良的,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人是天生邪恶的。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而是中立的。

结论

关于人的本性,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共识。通过探索不同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以及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


人的本质(本性,自然属性)到底是什么?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

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2)。

唯物辩证法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

”(3)事物的联系包括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只有处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得到发展。

所以,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去把握。

人是客观世界中的一普通事物,因此,对人的认识也必须从联系、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去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

下面就用系统的方法、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入手去讨论人的本质。

一、什么是人的内部联系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矛盾统一体,它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系统。

它包括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器官,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体。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整体是由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无论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有何种不同,它们始终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系统论告诉我们,“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身具有各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功能。

”(4)“系统获得新质的秘密在于要素的有机性。

系统内的要素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结合。

”(5)因而按照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种新质。

这种新质我们认为便是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精神。

(6)人们通常认为由人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是生理性的。

杨玉辉同志在《人体科学研究》一书中用系统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探索,但杨玉辉也认为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体整体是生理性的。

这种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的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阐述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7)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

现代医学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并“把人体理解为一个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若干层次和组分、按一定结构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机系统”(8)。

但现代医学同样也只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对人的认识仍然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其没有看到由人体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产生和形成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的系统具有子系统或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功能。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在子系统或要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复杂整体。

如果我们承认形体可以作为系统而存在,那么我们也应承认在形体基础上产生的新质——精神也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辩证地结合在一起。

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有着不同于组成它的要素或子系统的新质和功能。

这便是系统与子系统或要素相区别的核心所在。

把由人体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理解为生理性的,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整体的质与要素的质是不同的这一系统论的核心。

人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形成人体整体功能系统,这种人体整体功能系统产生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运动形式的新的运动形式——精神活动。

“事物的质是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特征。

”(9)因而,人的内部联系形成人的内部本质,人的内部本质便是精神活动。

以前我们往往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没有看到在形体生物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着新质运动——精神运动。

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人的通常观念。

所谓内在精神本质也就是人的形体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

它要求我们从形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人。

我们认为人是形体系统与精神系统的辩证统一。

精神系统与形体系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精神系统既不能离开形体系统单独存在,形体系统也不能离开精神系统单独存在。

在人、精神、形体这三个系统中,人系统最大,精神系统次之,形体系统居三。

人与精神或形体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

人与精神或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人既不能离开精神或形体单独存在,精神与形体也不能离开人单独存在。

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产物,所以人既不等于精神——灵魂,也不等于形体——肉体,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矛盾统一体。

二、什么是人的外部联系呢?人的外部联系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

这种联系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

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10) “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11)由此可见,人的外部联系与动物的外部联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由于它的存在而与外界直接发生联系,而人则通过劳动与外界发生联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

因此,劳动是人外部联系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联系之中,存在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是内部联系的质和外部联系质的辩证统一。

内部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外部联系是对内部本质联系的体现。

因而,劳动作为人的外部本质是对内部本质——精神活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意识、思维为逻辑前提的,没有意识、思维便不会有劳动发生。

那种把人的内部本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的观点(12),恰恰是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事物的内部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质,是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质的新质。

正是由于他们忽视了这种新质的存在,忽视了人体整体性的质就是精神活动,因而,他们就根本看不到人的内部精神质的存在。

把人的内部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由“肉体——工具”这种“内部质”根本无法导出外部联系的质——劳动。

人类劳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意识、思维何以能够产生劳动?正是由于人有意识、能思维,所以才产生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

因而,章韶华在《需要——创造论》一书中根据联系的观点把人的内部本质规定为“肉体——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

章韶华虽然也已注意到联系形成事物的整体质,但他没有注意到整体质与要素质的不同,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对人的本质研究当中。

因而,他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不正确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

事物只有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因而,人要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中,也即只有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

一个人仅仅具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参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即这个人只有内部联系而无外部联系,那么这个人就是孤立的、静止的,这个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不可能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如狼孩)。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13)“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4)。

由于费尔巴哈没有把事物放在联系和发展中来认识,没有放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来认识,因而他在阐述人的本质时只是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

”(15)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

”(16)马克思正是注意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片面性,即那种只注意事物内部联系,忽视事物外部联系的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严厉地批判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7)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外部联系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究竟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8)所谓社会关系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

由此可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注意内部联系,忽视外部联系,忽视劳动而提出的。

劳动促使人们结成复杂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不是其它。

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所创造立的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再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9)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0)“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1)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

”(22)但同时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23)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已经注意到人的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以上两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它也不像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只是劳动。

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否认精神性,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事物如果没有内部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这个事物何以有外部联系?因而,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那种片面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或劳动,甚至断章取义地仅从字面上理解,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

三、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辩证统一,归结为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精神、意识与劳动、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目前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个难点问题。

对于精神、意识与劳动或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2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而“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

”(25)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改造反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同时,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的活动才具有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

但是人的意识、目的性、计划性与劳动、实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似乎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对于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目前哲学界依然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心理’、‘意志’,是人特有的‘精神本质’……它是实践的内在本质,实践是它的外在显化或对象化”(26)。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又把‘有意识’抽出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就等于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又退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上去”(27)。

“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才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这种劳动实践即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所以,是劳动实践本身从本质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不是因为人‘有意识’。

”(28)非常明显,上述有关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根据马克思文本得出的。

对于马克思文本中的同样一句话双方理解的意思却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

双方虽然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但都很难说服对方。

我们认为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观点的分歧。

当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精神或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精神是人的内部联系的质,劳动是人的外部联系的质。

内部联系“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内在力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9)。

“内部联系只有借助外部联系才能规定事物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孤立的、封闭的、僵死的东西。

”(30)同时“外部联系只有通过内部联系才能起到维持事物的存在,影响事物的发展的作用,它一旦超脱了内部联系的需求、选择、控制和调节,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31)。

由此可见,精神、意识作为人的内部联系的质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作为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只有在人的内部联系的精神质的推动下才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决定作用。

离开人的精神的推动作用,劳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任何作用。

非常明显,那种片面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才能使人是类存在物,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否认人的精神本质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原则的,是封闭的僵死的,因而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

现行哲学教科书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有关论述,认为劳动既然能够决定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可以决定精神的产生,即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能动性。

我们认为劳动决定古猿转变为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不能决定猿转变为人。

人是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形体与精神是构成人的两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形体或精神人都不能成为人。

同时正是由于形体与精神的产生,才产生了人,才产生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

猿不具备形体与精神这两个要素,所以在猿那里没有劳动行为的发生。

劳动既然不能决定古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就不能决定精神的产生。

精神作为人内部联系的质,精神的能动性来源于形体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与形体的能动性是不同质的。

正是由于精神具有能动性,所以精神才能够支配人。

同时也正是由于精神能够支配人,所以人的活动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因而,不是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的能动性,而是实践的能动性来源于精神的能动性。

精神、意识是原因、根本,劳动、实践是结果和表现。

精神是劳动的实质和核心。

在逻辑序列上,精神在先,劳动在后。

总之,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

我们应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1)、(2)、(10)、(1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1、486、516、517、5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09页。

(4)、(5)杨春贵编著《简明哲学十二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131页。

(6)、(7)参见《系统形神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神观》(8)彭瑞骢主编《医学辩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第1 版,第45页。

(9)、(29)、(30)、(31)章韶华《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79、80、80页。

(12)章韶华《需要——创造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29、131页。

(13)、(14)、(17)、(18)、(19)、(20)、(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9页。

(15)、(1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26、27页。

(22)、(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26)丛大川《智能史观刍议》,载《岭南学刊》1994年第5期。

(27)、(28)郑治《智能史观与唯物史观一致吗?——与丛大川同志商榷》,载《岭南学刊》1995年第2期。

中国人性论主要围绕什么谈人的本质?

人性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最早和最注意的一个问题,居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主干地位。

人性问题提出,经过古代哲学家的思考形成种种人性思想,人性思想在总体上是从生命直觉出发建立起的价值观念。

一、自然人性自然人性从人的个体论角度出发,作为独立的自然人,具有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备的先天性。

人出生时只有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并无人性。

由于这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也称为本能。

人在出生以前没有思想的能力,在出生以后一段时间内也没有思想的能力,所以本能不是思想的产物,无所谓善恶。

如果人只是一个独立个体,就是具有思想,由于没有思想实施的对象,他所具有的人性只是自然之性,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所谓善恶。

这是中国人性论的起点。

人性起源及其本性为何的论题,在春秋末的老、孔时代并未被显题化,仅呈现出隐含性的思想观念;心性问题被显题化而成为显明性的概念,要到战国中期的告子及孟、庄诸子。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诗.大雅.卷阿》。

(祖伊)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

格人元龟,罔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故天弃我,不有康食。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今我民罔弗欲丧。

” 《商书·西伯戡黎》。

意思是祖伊说:“天子,无意恐怕要终止我们殷商的国运了!贤人和神龟都不能觉察出吉兆。

不是先王不扶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

所以上天将抛弃我们,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

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循法律。

如今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灭亡。

《诗》和《书》所说的性为天性、自然之性。

告子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吃饭繁殖叫做性。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告子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资质,无所谓善与不善,是自然之性。

告子可以说是中国人性论的开创者,他对人的本性以及人性起源提出了系统性的论述。

老子没有直接讲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来自于“道”,他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人的本性应该是“朴”, 如同保持如婴儿一般的无私无欲无知,无所谓善恶,这就是老子的自然人性。

庄子学派承继告子“生之谓性”而提出“性者,生之质”《庚桑楚》。

意思是生来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庄子继承老子人性来自于天道,以人类受命成性之初的真朴状态为人的本性,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

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

意思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为的叫做性。

“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

意思是人性是上天成就的。

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

意思是人的自然本性差别不大,后天形成的习性差别很远。

孔子所说的性也是自然之性,认为人的本性是有差别的,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个品第。

通过人的心智差别导向人本性差别,人性有了差别,人性就有了等级,可以把人性纳入礼制范畴,所以孔子主要谈人的后天习性很少谈人的本性。

二、原意识人性原意识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对本能需要的反射活动。

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具有四种原始欲望,即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

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

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

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

移植欲则是支配人的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的目的去感知。

随着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在人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便逐渐形成人的意识。

由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仍然受着强大自然力的主宰,人和自然处在狭隘的关系中,也就使人的意识仍然处于类似动物的本能意识的水平上,还没有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原始人只有部落的意识和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母子意识、长幼意识等等。

在原始人的意识中,意识的内容没有分化,意识的形式也没有分化,缺乏对不同事物的专门认识。

他们只有群体的意识,没有个人的意识。

每个人所想的问题都是相同的。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原意识产物,生存必须的意识行为。

与良知良能相对应必然也存在恶知恶能,即人之所不学而恶者,其恶能也;所不虑而恶者,其恶知也。

这里的“不学而良能、不学而良能”、“不学而知”和原始欲望是自然形成的意识,无所谓善恶。

三、思想人性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

人从动物中完全分化出来,形成了个人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产生了我意识,上帝就把他两赶出伊甸园。

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人具有有了自我意识后,人的群体意识上升到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

每个人对客观存在反映都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也不相同,在思想支配下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不同,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习相远”,人的思想人性。

孟子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天下人讨论人的本性问题,以前的人都集中在人作为个体来探讨人性的本质。

以前的人从利出发讨论人的本性。

所以聪明之人令人厌恶,是因为他穿凿的原因。

如果聪明之人像禹治水那样,聪明就不令人厌恶了。

禹治水,只是顺应水势,因势利导,看来就像无所作为。

如果聪明之人也能这样无所作为,那就是大聪明了。

天极高,星辰极远,如果研究它们,千年以后,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孟子是从人的思想社会性出发探讨思想人性。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他,君子保存他。

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任意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孟子只承认人“生而自然”中贵于禽兽的部分才是人性。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这个根本标志就是人具有了思想,人和禽兽一点儿差异就是思想。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荀子·非相》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礼。

荀子则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制》)。

与孟子比较起来,荀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能群”,即结为群体;而人之所以“能群”,又在于人能“分”,而“分”的标准则是“义”,这就是。

荀子谈的人性也是人贵于动物的思想人性。

孟子说: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散;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强暴,不是天生的资质这样不同,是由于环境使他们心境变坏的缘故。

拿大麦做比喻吧,播种了,耪地了,如果土地一样,种植的时间一样,便会蓬勃生长,延迟到夏至,都会成熟了;有所不同,那就是土地肥沃贫瘠、雨露多少、人工的勤劳懒惰不同的缘故。

所以同类之物,无不大体相同,为什么一讲到人类便怀疑了呢?圣人也是我们的同类。

孟子认为人的思想本性的起点是一样的,圣人和普通人是平等的。

孟子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提出人的思想本性是平等的。

孔孟的仁义、荀子的辨,分,礼义都是思想产物。

思想对外界客体的认知方式不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不学而良能、不学而良能”、“不学而知”和原始四种欲望随着原始意识一起导入思想意识,这些原始意识在思想的支配下, 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人也就形成了个体价值取向和群体价值取向,人的思想以个体价值取向为起点,形成利己主义价值观,人的思想以群体价值取向为起点,形成公共主义价值观。

人对价值观的理解不同,形成了各种学术认知。

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人的本质:

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者,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

拉美特里宣称。

人是机器。

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

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

而理性也就是自由。

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的定义: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存在物的形式称谓是人。

自然进化了人的身体,自然却产生不了人成其为人的形式,人失去了人本身的作用外只能是人似的动物自然存在。

高级动物不一定是人,人也不是高级的动物,人的本身只是对存在形式的一种表达定义,这种定义表达是从存在的物的形式出发的。

一切生命的动物,自然进化而成的体格都不能成为高低级的判断的标准,意识的思想的具备也不能成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生命的环境中,一切自然留存进化而来的都是美的传递不是高低的选择。

人也不能依据直立行走的身体而显得比低级的更高级,比生命世界其它的生命物来得更特殊。

身体的判断人也是动物,具备了动物所具备的一切特性特征,只是这种动物不用等级来划分,是从本身的教化而来。

自然可以诞生人似的动物,却不可以造就人的形式。

这是因为,自然的主体并不会为生命其中的任何负责任,在自然的状态里人只能是以人似动物行径进行自身生命的自然传递,这种传递和其它高级的动物的繁衍进行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人在自然环境中只能以人似的动物而存在着。

这种存在着并不会因生产劳动的进行而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因为,人进行的生产劳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这种行为在人的本性表现里并不是自觉的产生而是环境的逼迫,这种性质的存在就为人只从劳动行为中成长为人形成了阻碍。

劳动的行为是人成为人的形式不可缺少的其中条件,人进行的任何行为都影响着人似的动物向人的形式进步。

在人的思想意识里,具有和其它一切人似的动物不一样的情感区别,这种区别的情感被人们称着是人心,一切人心的内容,就是人的情感的具备,人具备的情感的能力,就是心的实质本身。

这本身的实质区别于人似的动物和动物的人的形式。

© 版权声明
机灵助手免费chatgpt中文版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