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宇宙的起源是一个谜,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提出理论来解释它。
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最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奇点,即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点。奇点爆炸后,宇宙开始膨胀,并逐渐冷却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
其他理论
除了大爆炸理论之外,还有其他理论试图解释宇宙的起源,包括:
- 稳定态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一直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所以它永远不会结束。
- 振荡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经历着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每次收缩后都会发生一场大爆炸。
- 量子力学:一些物理学家认为,宇宙的起源可以解释为量子力学原理,例如量子涨落。
证据
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包括: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宇宙在大爆炸后残留的热辐射,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中。
- 哈勃定律:观察表明,宇宙中的星系正在以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速度远离我们,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 元素丰度:在大爆炸理论的预测下,宇宙中轻元素的丰度与观测结果一致。
当前的研究
尽管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广泛接受,但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研究宇宙的起源。他们正在寻找新的证据来支持或反驳现有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来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
结论
宇宙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但科学家们在不断取得进展,试图揭开这个谜团。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数据的出现,我们最终可能会了解到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很长时间里,星云理论统治着宇宙起源理论,而现在,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虽然到现在人们依然不知道引发大爆炸的导火线是被“谁”点燃的。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地球宇宙起源的科普片里,也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想象中的大爆炸情景。
大爆炸模型作为解释宇宙起源的系统化理论已经被天文学家普遍接受,并被许多媒体引用且被写进教科书中。
据说大爆炸理论是一个喜欢物理学的比利时天主教堂的主教乔吉斯·勒梅特提出来的。
1927年,乔吉斯·勒梅特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也是这一年,乔吉斯·勒梅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宇宙在任何方向和任何地方都是均匀膨胀的,他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包含所有物质的原始物质团爆炸而形成的。
埃德温·哈勃随后发现的宇宙膨胀现象支持了大爆炸宇宙模式。
哈勃发现遥远的星系都在从各个方向上快速离开而不是接近地球。
这就是哈勃在1929年发现的宇宙膨胀,促使许多科学家思考那个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引发宇宙膨胀的初始爆炸。
到了1940年前后,天文物理学家开始对引发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爆炸进行研究。
他们为此提出的理论是:大爆炸发生后产生的等离子体的温度应该比现存任何恒星内部温度都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应该慢慢冷却,逐渐向所谓的“绝对零度”靠拢,就像一堆已经熄灭的篝火那样,灰烬中还残留着余温。
这就是被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的理论,意味着离我们越远的宇宙深处,宇宙背景温度应该越高。
不过,“微波背景辐射”理论在出现时根本不被当时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关注,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大爆炸理论形同儿戏,在重视拿到第一手数据的他们看来,是没有办法测量或证实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的。
到了1965年,事情出现了意外转机: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为通信卫星开发接收机的时候偶然发现,探测到了微波背景辐射发出连续的“嘶嘶”声。
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前由于未经验证而颇受质疑,但现在终于有证据表明可能是由大爆炸遗留下来的残余辐射确实存在。
于是许多知名科学家都纷纷投入到大爆炸研究队伍中来,也就不断发现了更多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
由于微波背景辐射在大爆炸理论中的地位尤为重要,198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甚至专门发射了一颗微波卫星用于测量这种“宇宙背景”。
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COBE)希望能探测到宇宙大爆炸后50万年的微波背景辐射,此时宇宙冷却到足以使物质开始形成,并辐射出光。
COBE没有辜负天文学家的期望,卫星探测数据证实了宇宙背景辐射确实是各向同性的,温度接近3开(2.276开)。
天文学家还发现这种辐射与所期望的黑体谱相吻合的精度令人惊讶。
到了1992年,一张根据COBE搜集的数据绘制的全天空星图也证实了另一个预测:大爆炸后冷却的气体形成的物质最终会汇聚成团,形成包含恒星的星系,这也符合早期宇宙的微观量子波动必然扰乱物质均匀分布的理论。
打个比喻来说,宇宙好像是一锅稍微带一些疙瘩的勾了点芡的肉汤——大家知道,当淀粉没有完全搅匀就倒在锅里,就难免出现团块,即使很少也显得很突出。
美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在1939年指出,重元素能在恒星中合成。
这些元素是组成恒星和我们人体的成分,但只占整个宇宙质量的2%,其余是由75%的氢和23%的氦以及少量锂元素组成的。
这些轻元素是在大爆炸时形成的。
“熔化”在恒星“熔炉”中的重元素最终将被抛入宇宙空间,就是这些重元素成为宇宙固体物质凝聚的“种子”。
最年老的恒星所保持轻元素很少,因为恒星越老它们向宇宙空间中抛射物质的时间也最长。
元素在宇宙中的分布称为“宇宙元素丰度”,这是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的。
至此似乎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
在科学家进行了大量验证后,这个理论被认为是可以成立的。
不过,大多数天文学家在接受大爆炸理论的同时,也意识到大爆炸理论所存在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有的以至于危及到大爆炸理论本身的正确性。
如佛瑞德·霍伊尔就是大爆炸理论的主要反对者。
1948年,佛瑞德·霍伊尔、赫尔曼·邦迪和托马斯·戈尔德一起,提出了称之为“稳恒态”的理论。
按照“稳恒态”宇宙发生理论,宇宙的实际年龄要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大得多,宇宙似乎是一直存在并且将永远存在的。
一个又一个星系会诞生、成长、死亡,而新星系将不断从死亡星系的灰烬中诞生,但宇宙的总质量将维持守恒。
这样说来,地球上的人可以观测到的即使是最古老的星系,在一个更大范围来说实际上也是相当年轻的。
不过,霍伊尔的理论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例如他利用了修改后的宇宙常数。
宇宙常数是爱因斯坦为了证明宇宙是不变的而在他的相对论中引入的一个数学因数。
早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在研究中就发现遥远星系的光谱是向红端移动的,称之为“红移”,他因此得出结论:星系随着宇宙的膨胀而以很快的速度彼此分离。
这表明宇宙并非不变,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也就不是必要的了,连爱因斯坦也把引入宇宙常数视为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宇宙常数遭到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反对。
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发现后,霍伊尔的稳恒态理论似乎该淘汰了。
但是霍伊尔并不甘心,他认为可能在他的理论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大爆炸理论问题更大。
事实上,大爆炸理论也遭遇了新问题。
有一个问题是物理学家所熟知的,那就是早期宇宙并不符合现在盛行的物理定律。
至少大爆炸后50万年,宇宙还没有足够冷却以使物质形成和光的释放。
大爆炸理论家不得不假设初始宇宙是一个奇点。
霍伊尔和他的追随者大肆指责这种观点,他们嘲讽道:“你们与其发现一些东西把大爆炸理论弄得一团糟,不如怀疑这个理论本身的正确性。
”
1990年,霍伊尔开始取得一些新进展。
他的一个追随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工学院的美国天文学家霍尔顿·阿尔普指出,有许多红移的观测值与它们的实际距离并不相符。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红移并非是宇宙膨胀速度的可靠指示器,这将给宇宙大爆炸理论带来致命一击。
也许星系并没有分离得那么快,那么,将没有必要用大爆炸来解释驱使它们运动的力量。
阿尔普在1991年更进一步说:“这泄露了一个大秘密,那就是这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天体被人故意忽略了,争论受到了压制。
”
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一个无法验证但也是最重要的新观点是突如其来的猛烈扩张,这是艾伦·古斯在1981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一秒钟”内,宇宙突然膨胀,膨胀的速度远远大于现在宇宙的膨胀速度,就像一个针尖大小的东西在一段极短暂时间内突然膨胀成一个橘子或一个垒球大小。
这在数学上是难以置信的:增长的体积是10的50次方,也就是1的后面接50个0。
经历这个突然暴涨后,宇宙放慢脚步开始以现在看来是正常的速度膨胀。
暴涨理论的出现,驱散了压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上空的乌云,因而广受欢迎。
它解决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平直宇宙的。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要么开放,即它将沿着一定的曲面永远膨胀;要么封闭,即引力最终会把它拉回来,也许终结于一种产生大爆炸的原始原子。
但是没有可观测的信息证明宇宙究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种种迹象表明实际情况似乎是在这两种可能性之间平衡。
这种状况被描述为平直宇宙,因为平均时空曲率为零,是一个平直轨道。
艾伦·古斯的暴涨理论指出:不要老是把暴涨描述成针尖变成橘子,应该把暴涨想象成吹气球,气球膨胀得越大,其表面就越平坦。
因为在一瞬间发生了宇宙暴涨,实际上造成了平坦效应。
按照他的理论预测,这种快速膨胀必然会产生许多单独的“泡泡”,这些“泡泡”的壁应该是很明显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最后,古斯还是发表了他的理论,他希望全世界的其他宇宙学家应该有足够的兴趣去解决这个问题。
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是第一个给出答案的,随后其他人也得到了答案。
他从数学上证明“泡泡”(后被重新命名为“区域”)能单独产生。
更有甚者,我们已知的宇宙仅仅占据一个“区域”的十亿甚至万亿分之一。
“泡泡”之间相距如此遥远,以至于我们永远别想观测得到。
就像暴涨理论一样,泡泡域理论在大多数宇宙学家中受到狂热的支持,包括斯蒂芬·霍金。
泡泡域理论尽管无法验证,但是它解决了同样无法验证的暴涨理论的一些问题:暴涨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平直问题,而且克服了大爆炸理论的一些不足,包括宇宙中物质分布的各向同性——暴涨的瞬间就像一种宇宙搅拌器的行为。
对一些像霍尔顿·阿尔普和佛瑞德·霍伊尔之类的批评家来说,这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不管数学上是如何优雅,理论与理论的吻合是如此天衣无缝。
但是批评者毕竟是少数,尽管更多的物理学家接受大爆炸理论和暴涨理论的方方面面有困难,但是他们愿意去挑战一些小问题而不是嘲笑整个理论。
目前,大爆炸理论成为解释我们的宇宙起源的最好理论。
应该强调,别忘了另外的永远位于我们视野之外的“区域”。
哈勃望远镜等深度宇宙探测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深远。
量子物理实验深入到亚原子粒子的奇异世界的时候,人们所得到的知识似乎都在不断地支持大爆炸理论。
一些人包括斯蒂芬·霍金乐观地认为,我们可能正在接近对整个宇宙的了解,大统一理论出现的时候也许为期不远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即使在大爆炸理论的拥护者中,也不乏怀疑者。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依然仅仅是开始,也许在人类存在的时间里,永远也不会解开宇宙形成之谜。
所以,尽管大爆炸理论已经称为标准理论,但它还不是一个真理。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
一、宇宙的起源宇宙,包括其中的天体,都有一个起源,一个诞生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
宇宙的起源和终结时间,如同π和黄金比率值一样,是个神秘莫测的数。
在化学元素尚未被发现,化学家们对地球上的化学元素所知甚少的时代,门捷列夫制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展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这表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规律、有秩序的。
所谓的无规律、无秩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们的规律和秩序。
二、宇宙的起源在时间范围内,所有物体,包括天体宇宙,都有一个起源。
宇宙也不例外。
宇宙的起源时间和宇宙的终结时间,如同π和黄金比率值一样,是个神秘莫测的数。
我的智慧与上帝的智慧相比,相差甚远,我仅就我在静心静意状态下认识到的宇宙诞生的过程,简要叙述如下:当我探求宇宙中哪些东西是永恒的时候,当我思索《圣经》中所讲的生命的复活的时候,当我默想佛教讲“人生如梦,四大皆空”的时候,当我追溯《道德经》中讲的“道”的来源的时候,当我问自己为什么来到人间,又为什么而存在,将来要去哪里的时候,我知道了宇宙诞生的过程。
然而,当我因自己发现了宇宙的一个奥妙,自我感觉良好之时,突然意识到宇宙诞生的过程已经被人(龙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解释清楚了。
所以,我不敢妄称我是第一个知晓宇宙诞生的人,我仅对圣贤们的智慧补充一些细节。
三、宇宙诞生之前为“无极”那么,“无极”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无极”的状态是:无外无内,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虚无实,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是一派清明,又是一片混沌,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无。
要详细解释这种状态,百万言的书也难以解释清楚,我只能抓住一个点,强作一点说明。
按照古生物学家的推测,地球诞生于四十五亿年之前,那么地球诞生之前它在哪儿呢?我们只能说,地球诞生之前在“无极”中,就象我们人,在诞生之前在哪儿呢?诞生之前我们也在“无极”中,整个宇宙诞生之前在哪儿呢?就在“无极”中,所以“无极”中拥有一切,但是“无极”在哪儿呢?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无外无内、无大无小、无边无际、无虚无实的东西,我们只能用“虚无缥缈”来认识,我们无法说“它就在这里,”或说“它就在那里。
”所以说,“无极”是无。
但这个“无”决不是常识认识上的“无”,因为它拥有一切,是拥有一切的“无”,要说有,它什么也没有,要说没有,它却拥有一切。
这也就是为什么《金刚经》高深莫测,很难理解的原因,比如:“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等等,等等。
若不清楚宇宙的起源,就难以理解以上“佛法”,若能充分理解以上“非佛法”,就可以知晓宇宙的起源。
一切诞生之前都在“无极”中,所以“无极”是有。
我们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事例来想象“无极”中的空间。
唐僧师徒误入小雷音寺,孙悟空被妖王的金铙合在中间,这个金铙的空间有多大或多小呢?“行者急了,捻了一个诀,把身子长得有千百丈高,想挣破那金铙,谁知那金铙随着它长;行者又捻了个诀,把身子变成芥菜籽般小,不料那金铙也随着他缩小。
”宇宙诞生前的“无极”的空间就象是这个金铙,你说它大,它大得无边,你说它小,它小得无影无踪。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所描述的空间,就指这种空间。
空间的大小不是由能量来决定,而是由物质的存在来决定,能量转换成的物质越多,空间就随之越大;物质越谈禅少,空间就越小,没有物质,就没有空间。
就象孙悟空与金铙的关系,孙悟空大,金铙的空间就大;孙悟空小,金铙的空间就小。
传统科学认为,空间就象是一个箱子,而物质是摆放在这个箱子中的一个质点,质点不存在了,空间仍然存在。
而实际上,空间不是这个样子,质点不存在了,空间也就消失了,空间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空间随着物质和它能量的大小而扭曲、膨胀、或缩小,甚至消失。
如何理解“无极”中的时间呢?时间产生于物体的运动,无运动便无时间。
比如一个40岁的人,我们说他已经40岁了,是由于他肉体的细胞在分裂、在运动、在死亡,因此,他已经40岁了,假如他的肉体细胞不运动、不分裂,那么,他到达不了40岁。
大热天的一块新鲜肉,放置几天就会腐烂发臭,但若我们把这快肉放到冰箱中,几个月也不会腐烂发臭,为什么?因为冰箱内肉细胞的运动减缓了,甚至停止了,运动减缓了,这快肉的时间就延长了,运动停止了,这快肉的时间就消失了。
假设一个人干脆就没有出生,那么,他有时间吗?假设地球没有诞生,地球上有时间吗?假设宇宙没有诞生,宇宙中有时间吗?没有。
这就是“无极”中的时间。
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是“测不准”,为什么“测不准”?因为时间不是均匀地流逝的,时间是变化的,你如何能“测准”?好!有关对“无极”的解释就谈这些。
四、“无极”生“太极”“太极”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太极”是如何从“无极”中诞生的。
“无极”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无。
说它是一切的有,是因为有能生成物质世界的能量存在,说它是一切的无,是因为这些能量还没有形成任何物质形态,是无虚无实的状态,是一片混沌。
就象万里晴空,什么也没有,但当云层翻滚,雷电交加的时候,“一切”就有了。
“无极”中有无形的能量存在,这个无形的能量(区别于有形的能量)一直在做无规则运动,当这个无规则运动在一个任意点上偶然排列出了一种特定的顺序或符号的时候,整个“无极”就以这个点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式的势能箭式“龙卷风”。
这个势能箭式“龙卷风”就是“太极”。
(请大家注意,这个龙卷风只是一个态势,只有势能,它还没有旋转起来,还没有动能。
)这就是“无极”生“太极”。
“太极”是这么一种状态:是一、是无形、是无对立的统一体、是个极大能量团(就象是个积聚了亿亿个太平洋,但闸门尚未打开的水库)。
这个“太极”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上帝”。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天体宇宙尚未出现之前,有一个“物”先形成了,这个“物”就是“太极”,就是上帝的灵。
至于老子把这个“物”称为“道”,那是因为他把上帝的质和灵混合了。
认识了“无极”,就可以理解佛和佛法;认识了“太极”,就可以理解“道”和“道法”。
五、“太极”生“两仪”什么是“两仪”?“两仪”就是相互对立的现象。
比如,在“太极”状态中,一切是一,一切无形,但“两仪”状态中,无形能量以有形的方式出现了,比如太阳,它本身就是个能量团,它从“太极”无形的能量形态变成了一种有形的能量形态,从而能量形成了有形能量和无形能量,“有”和“无”就构成了“两仪”,即对立的统一体。
“两仪”的具体内容是:有无、虚实、阴阳、正负、顺逆、动静、左右、上下、表里、前后、高低、尊卑、刚柔、大小、强弱、明暗、雌雄、贵贱、穷富、祸福、得失、功过、增减、正反、生死、真假、善恶、美丑、正邪等等,等等,是个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所认识到的宇宙中的一切就是“两仪”的表现形式。
那么,“两仪”是如何从“太极”中诞生出来的?我们已经知道,“无极”中的无规则运动的能量,由于偶然排列出了一种顺序,结果所有的能量以“一泻千里”的方式瞬间积聚成了一种无形的势能,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它永远是一只“吓人的纸老虎”,但是,当所有的能量朝着一个中心点聚拢的时候,能量的中心就变质了,就象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被汽化了一样,能量的中心,或者叫核心就不是一种能量,而成了一种被高能量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宇宙的最初源头是一个奇点,即所谓的“宇宙蛋”,它凝聚了所有的时空质能,孕育着未来物质世界的一切,包括天体和生命。
大约150亿年以前,宇宙蛋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猝然爆发。
大爆炸震撼出时空,物质世界破壳面出,宇宙史的纪元从此开始。
刚刚诞生的宇宙,空间从无到有并急剧猛增,仅仅10-32秒后,就暴胀到大约1光年的直径。
在1 秒钟时,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极强高能辐身均匀地充满整个空间,宇宙成为100亿k高温的熔炉,所有物质被熬成一锅基本粒子汤。
紧接着,一场肆虐的原始宇宙风暴开始了,基本粒了之间发生猛烈撞击,中了熔入质子形成了氦核。
这个过程延续了大约三分钟,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尽为止。
有约22%质量的物质聚合成氦核,余下的物质几乎为没有聚合的质子,即氢核,仅有十万分之几属于同位素氦3和氘,百亿分之几归之于锂。
原始星云形成。
星系形成 构建原始宇宙的原生物质(主要是约78%的氢和22%的氦)的产生过程,在宇宙史的最初三分钟便告完成;在此后宇宙由于膨胀面冷却,如此大规模的核合成过程再也不可能发生了,而小规模的核合成也只有等到恒星产生以后。
初生宇宙的空间充斥着极强壮的高能辐射,炽热惊人。
原生物质氢核和氦核均匀分布在整个太空,它们之间的引力微弱,远不足以克服巨大的扩散压力和辐射压,因此列法凝聚成团。
看来要打破这种物质均匀分布的状态,还有竺宇宙冷却到足够的程度。
光阴一分分,一年年地流逝着,30万年过去,宇宙的温度温度隐降到了4000K,然而其均匀状态依然如故;1000万年过去,宇宙中高能辐射冷却变成微波背景辐射,氢核和拟核形成了各自的原子,原子间的引力也终于战胜扩散压力和辐射压,在它的作用下渐渐形成了一个个物质密度较大的地区,并继续向中心收缩;原始星云就这样形成了。
在宇宙诞生1000万年以后,由氢拟两种元素构成的巨大原始星云弥漫着太空,虽然非常稀薄,却表明宇宙物质不再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这预示了宇宙星光灿烂的未来。
恒星形成 原始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中心聚集,并因星云间的潮汐作用开始旋转,渐渐形成一双凸透镜的形状。
星云收缩使引力不断增强,从而促使旋转不断加速,而旋转加速又导致星云缘不稳定,从而裂成两个旋臂。
旋臂上发生局部的凝结,每个凝块具有适当体积,可以在我们所见的恒星狭小限度内形成恒星。
以上过程不断进行着,整个星云最终演化成星系。
宇宙中最初形成星系的时间大约是大爆炸后十亿年。
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发现在我们星系以外的遥远空间里正在形成的其它星系,那正是几十亿年前形成这些星系的情形。
目前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的星系总数须以10亿来计算,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而已。
这些星系都是庞大的恒星集团,且距离我们极其遥远,因此称之为“岛宇宙”。
十几个或几十个星系由引力维系在一起,组成星系团;随着宇宙的膨胀,星系团间正彼此远离。
恒星的生命历程 恒星是宇宙物质凝聚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起源于旋涡星云臂上的一块区域。
在这块区域物质较密集的部分,由于自身的引力较强,就会使物质聚集得更快,温度也上升更快,旋转得更快。
这一过程逐渐加剧,当某一区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约1000万k时,就会引发热瓜反应,向外发放辐射,恒星的生命历程便开始了;而旋转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恒星就会分裂成互相绕行的双星或多星。
双星(或多星)是恒星演化的正常规程,而伴有行星的单星(例如太阳)则是恒星演化中极其罕见的事件,大约在十万个恒星中才有一个,它的起源过程至今仍然只是一个猜想:在恒星演化的某一早期阶段,两个气体星运行到彼此邻近时,便产生了潮汐波。
及至两星接近到某一临界距离时,这潮汐波即射出长臂状的物质,然后再裂成具有适当大小与特性的物体,形成像地球这样的行星。
起源于原始星云中的恒星为第一代恒星,它们是由原生物质组成的气体星球。
宇宙史纪元50亿年时,第一代恒星产生了,它们照亮了幽暗的太空,从此一个新的宇宙时代来临了。
恒星的生命历程 恒星形成后开始进入生命周期中的氢燃烧阶段,氢的原子核聚变成氦,并向外发放光和热。
当恒星中的氢消耗掉10%时就发生收缩,恒星中心部位的温度升高到1 亿k以上。
同时,由于恒星内部的活动,恒星外层被中心区域推开,膨胀的恒星变成一颗红巨星。
于是,在星球密度很大温度极高的中心部分开始发生氦的燃烧,氦核聚变成铍,碳和氧。
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恒星中心部分的氦消耗殆尽,碳和氧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时才结束。
氦的燃烧阶段结束时,星球中心区域收缩,温度重新上升。
在一些质量足够大(质量至少是太阳的4倍)的恒星里,中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亿k,碳和氧的燃烧得以开始,结果形成了钠,镁,硅和硫等元素。
当恒星中心部分的碳和氧消耗殆尽并富含硅时,便开始了硅的燃烧阶段,硅转化成硫,氩和其它一些更重的元素。
如果恒星通过收缩,能使内部温度升到30亿